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塘背小流域是我国1980年首批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的41条小流域之一,是南方花岗岩侵蚀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的样板,其研究和推广的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流域经30多年的综  相似文献   

2.
红壤区小流域治理度的概念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春丽  梁音  李德成  孙昕 《土壤》2011,43(3):466-475
从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等3个方面入手,厘定了"小流域治理度"的概念,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目的,在专家意见和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小流域治理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并在江西省兴国县选择了塘背小流域进行计算验证。结果表明:评价小流域治理度的3大类19项指标能反映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采用的层次分析法简单实用。塘背小流域经过多年治理恢复,其治理度由治理前的0.252提高到0.683,提高了0.431,增加了1.71倍。  相似文献   

3.
塘背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塘背河小流域是江西省第一批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小流域之一,于1980年便开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至1988年全面完成了各项治理任务。在对塘背河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塘背河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比综合治理前减少了70%,山地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上升到了70%,土壤理化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土地利用与种植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流域经济增长迅速,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开发与治理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28日,原江西省委书记,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中华港澳名人协会副会长万绍芬同志,在省、市、县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了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和文院生态示范村建设。看后,在都田村召开了由县、乡、村干部及当年参与塘背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群众代表和  相似文献   

5.
风化花岗岩土壤侵蚀规律和预测方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是造成我国东南部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风化花岗岩又是南方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风化花岗岩侵蚀区的塘背小流域。选择了两个自然坡面径流小区,对观测的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等三个因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找出了月土壤侵蚀量在一年内呈双峰曲线的分布规律,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三因子幂函数的预测预报方程,为同类地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治理和利用花岗岩侵蚀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兴国县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兴国县坚持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能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的水保技术路线。到目前为止,有56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达到国家一级验收标准。其中塘背、方太等5条小流域由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相似文献   

7.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分类分级标准研究有助于科学管控和精准选取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和治理效益,是制定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防治措施的基础与前提。根据东北黑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将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类型区划分为漫川漫岗型、丘陵沟壑型、风沙型、中低山地型和平原型5种;同时结合东北黑土区实际情况确定了17项指标,并明确了每项指标的分级及评分标准,以通过综合评价结果定量揭示小流域项目治理需求的迫切程度。分类分级标准的建立为更加科学地选取治理小流域项目区、因地制宜拟定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了实用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前期、治理中期和治理后期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日后东北黑土区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历史悠久,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治理理念、治理措施及管理体系,取得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和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先后对上万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总面积达38万km2;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包括治理理念和治理目标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小流域管理机制不健全和资金投入体制亟待完善等.在新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思路框架中,要在继承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的内涵,使其产生新的活力,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广大民众对居住和生产环境条件不断提高的需求.在当前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注重当地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布设防治体系,逐步调整综合治理内容、治理措施和综合治理目标,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管护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阜新市水土流失概况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阜新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进展状况,总结归纳了阜新市坡耕地治理和沟壑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以及当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植物措施布局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采用梯田、集水工程、水土保持耕作法、砂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是获得良好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在水土流失区,必须将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把改造低效劣质侵蚀地为高效优质土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中心来抓。抓住了此环节,才能在综合治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类型的小流域经济,进而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这是培育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正>一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山区防治水土流失,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关键措施。《水土保持条例》规定:“在山区、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应当按照当地的自然条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此可见,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如何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首要的问题是制定一个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规划,这样一个规划,应当是着眼于整体,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长远利益和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吴楚庄园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当地水土保持部门为技术指导,以个体商户为治理主体,以个人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建设高标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加快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01年开始,西吉县在聂家河小流域开展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以创新的思路将现有库坝池窖水利水保工程和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农业栽培技术合理组装、集成配套,走出了一条高效利用当地有限水资源、大幅度提高小流域治理效果的路子。介绍了库坝池窖联合利用水资源的技术及聂家河小流域采用该技术进行综合治理的实践和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合川区南溪河小流域为例,通过对项目实施区生态治理模式设置与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探索了当前我国西南地区外资水土保持项目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参考黄土高原外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经验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形成更合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旨在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更好地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泰安市马蹄峪是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典型小流域,在治理中结合当地优越的地理条件,遵循可持续发展规律,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为基础,开展了乡村生态游建设。即秉承"一区三沟"格局,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构建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使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乡村生态游有机融为一体,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使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其中几个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使小流域综合治理传承创新,不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的关系,小流域治理总体布局的调整,综合治理模式的完善与创新,人与自然和谐的治理措施布设,小流域治理中的基本田建设,生态建设中的生态用水,综合治理的土壤侵蚀控制标准等。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区、西南土石山区、东北黑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和体系日趋成熟,为实现流域治理可持续发展,结合黑土区流域治理的经验,分析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以国家扩大内需重点治理项目——老二色小流域为典型案例,探究黑土区小流域可持续经营道路。对老二色小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针对存在问题,坚持坡面治理、沟道防护、自然修复、人工维护的原则,对不同坡面和典型沟道采取生物措施治理、工程措施治理、生物工程综合治理的模式。结果表明:老二色小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改善了小流域生态脆弱和贫困落后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各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治理措施建设成本,研究了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比例及其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本的合理区间,为国家科学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分别为43万和41万元/km~2;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坡改梯投资分别为1.27万和3.31万元/hm~2,水保林投资分别为0.94万和0.33万元/hm~2,经济林投资分别为0.90万和0.77万元/hm~2,植草投资分别为0.11万和0.40万元/hm~2,封育投资分别为0.05万和0.03万元/hm2;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坡改梯、林草、封育措施面积配比分别为29∶25∶46和3∶32∶65;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坡改梯、林草、封育、其他措施投资比例分别为46∶34∶5∶15和12∶48∶5∶35。基于情景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治理投资变幅分别是原治理投资的1/6~2.8倍和1/6~8.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