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固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流动沙丘上栽植的6年和11年生小叶锦鸡儿灌木林防风固沙效应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小叶锦鸡儿灌木林内各个高度风速和输沙量均显著低于流动沙丘,防风固沙效果明显。(2)小气候得到改善,小叶锦鸡儿林内空气温度低于流动沙丘,相对湿度则高于流动沙丘,土壤浅层温度变幅明显小于流动沙丘,有利于植物生长。(3)随着植被生长发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土壤中微沙(0.05-0.1mm)和粘粒(〈0.05 mm)含量增加,表层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增大,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及速效钾含量逐年增加,土壤肥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群落保育土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流动沙丘和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为研究对象,从植被重建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方面分析了小叶锦鸡儿群落保育土壤的作用.结果表明,6 a生、11 a生和22 a生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对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总体上土壤改良效果与恢复年限成正相关.建立人工植被后,土壤中微沙(0.05~0.1 mm)和黏粒(<0.05 mm)的含量增加,表层(0~10 cm)土壤容重减小,孔隙度和饱和含水率增大,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表层增加幅度最大,并且灌丛对养分有明显的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持续利用30年的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农田、杨树林、小叶锦鸡儿和杨树的混交林地以及撂荒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小叶锦鸡儿和杨树的混交林以及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和全N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混交林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林的土壤培肥作用高于杨树纯林。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使土壤退化。撂荒地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种植小叶锦鸡儿人工林以及小叶锦鸡儿和杨树的混交林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4.
嫩江沙地人工防风固沙林立地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嫩江沙地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黑杨人工防风固沙林土壤水分、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长,小黑杨人工防风固沙林土壤的立地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土壤肥力都有所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随着人工防风固沙林的建立,土壤水分呈下降的趋势,成为嫩江沙地植被恢复和人工固沙林群落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江西省玉山县红壤丘陵区不同林龄(1a和15a)人工油茶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坡位(上、中、下)、土层(0—10,10—20cm)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油茶林龄增加,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而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均呈增大趋势;土壤pH、有机质含量除上坡位外均呈显著增大趋势(P0.05);全氮、全磷、全钾均呈减小趋势;红壤坡地水平阶整地种植油茶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土壤容重和养分(N、P、K)含量有所降低,为满足生产需要,在油茶林抚育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施肥,尤其是磷肥的施用。(2)不同坡位间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土壤容重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在上坡位最大,而田间持水量在下坡位最小;有机质含量、全钾均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有机质含量在各坡位间差异显著,而全氮、全磷没有显著差异;(3)与1a油茶林地相比,15a林龄的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差异趋于均匀化。研究结果旨在揭示水平阶整地种植人工油茶复合措施的水土保持效应,为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人工油茶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宜宾高县5个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对林地土壤持水性、团聚体水稳定性及抗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林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中龄林最大,表层和亚表层分别为1.293g/cm3,1.448g/cm3,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林龄对土壤肥力作用显著,中龄林及近熟林养分低于其他林龄;林地以DR0.5、DR0.25为主,含量为51.910%-85.770%,63.334%-86.780%;  相似文献   

7.
采煤塌陷对风沙区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采煤塌陷对风沙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干旱和半干旱风沙区采煤塌陷地的复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土壤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测定、计算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补连塔煤矿塌陷区和非塌陷区的土壤机械组成、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养分等指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塌陷区相比,塌陷沙丘物理性粘粒含量明显减少,尤其地表10 cm处;塌陷沙丘顶部和中部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没有明显变化,而沙丘底部和丘间低地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孔隙度明显增大;塌陷沙丘0~40 cm内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无明显变化,但40~100 cm内土壤容重明显减少,孔隙度明显增加;塌陷沙丘0~60 cm深度内田间持水量明显降低;0~60 cm内饱和导水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0~100 cm内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理化性状和水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对旱地红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水分特征曲线的影响,为红壤地区土壤改良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测定不同生物质炭施用量水平下的土样容重、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采用原状土压力膜法分层测定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结果]施用生物质炭能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及有机碳含量,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孔隙度及有机碳含量逐渐提高;随着生物质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逐渐增加,凋萎系数逐渐减小,施用生物质炭30t/hm2的土壤处理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最高;生物质炭施用量与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凋萎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施用生物质炭能显著提高红壤田间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2年生桉树人工林及桉树、格木混交林为对象,对其造林初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土壤酚类物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根区土壤pH值较小,0—20cm土壤pH值大于20—40cm,混交林林间0—20cm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通气度均较桉树纯林大;对林间20—40cm土层而言,桉树×格木混交林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度、排水能力均比桉树纯林大,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相反。(2)混交林林间0—20cm土壤脲酶活性最大,为1.46mg/(g·h),脲酶、磷酸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桉树根区大于格木根区,且较桉树纯林桉树根区大。(3)桉树纯林根区总酚、复合酚含量最大,混交林林间0—20cm水溶酚含量最大,土壤水溶酚含量范围为0.62~2.04μg/g。桉树纯林造林初期土壤中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未造成土壤酚类物质的积累;桉树与格木混交初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与酚酸物质含量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秸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对银川平原盐碱地进行改良后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改良措施对土壤pH值、全盐含量、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脱硫废弃物和改良剂处理降低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效果显著,改良剂和有机肥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的效果显著。盐碱地改良后土壤转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分别为0.02%~85.0%,2.7%~53.3%,17.9%~49.7%,各改良措施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土壤pH值、全盐含量和土壤容重之间互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之间达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之间互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沙地种植甘草的不同灌水定额及次数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对于保持和增加干旱带沙壤土持水率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有机碳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有机碳土壤改良剂,为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风沙土,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有机碳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土效应研究。[结果]有机碳土壤改良剂施用量与风沙土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有机质、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体积质量、pH值呈负相关关系。施用有机碳土壤改良剂与传统化肥比较,风沙土体积质量、pH值、Hg,Cd,Cr和Pb分别降低8.46%,4.87%,17.95%,27.78%,15.75%和18.03%;总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8.15%,23.98%,8.15%,3.16%,0.10%,2.13%和1.18%;真菌、细菌、放线菌、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玉米施肥利润分别增加59.18%,41.75%,23.28%,57.09%,13.54%,10.71%和2 180.40元/hm2。[结论]施用有机碳土壤改良剂,能有效地改善风沙土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平原高沙土在保持1990年作物单产水平、保持一定单产增长率条件下,不同种植制度、不同培肥措施下的有机质消长规律,提出了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技术途径:优化种植制度不仅产量高,而且土壤理化性状得以改善;合理耕作可增加土壤黏粒含量,提高高沙土肥力水平;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培肥措施,通过稻麦留高茬和玉米秸秆还田,可直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根茬产量,增加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4.
粉煤灰对沙质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粉煤灰作为沙质土壤改良剂对沙土物理特性的改良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比较了粉煤灰不同施用率(0%,10%,20%,30%,40%)对沙质土壤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粉煤灰能增大沙土容重,降低了孔隙度;施用粉煤灰显著减弱了土壤沙性,4种处理砂粒含量比对照减少11%~18%.粉粒含量增大3倍以上;粉煤灰的施用改善了沙土水分性状,土壤有效水含量增加49%~138%;粉煤灰高施用率增加土壤强度.研究表明,施用粉煤灰能有效的改善沙质土壤物理特性,增强沙土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该以流域治理前径流站实测输沙值为依据,运用拓扑分析法预测流域治理后理输沙值,与治理后实测输沙值对比,求得流域上垫面及坡面减沙效益。并以延河流域为例,与水保,水方法对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人工防护林作用下风沙土成土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防护林是防风固沙,有效防治沙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沙漠地区建立人工防护林,可以有效防止土壤侵蚀,促进土壤有机质及粘粒积累,促使地表结皮形成,不仅对流沙起到了固定作用,而且促进了风沙土的成土过程。本文结合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理论,分别从植物地上部分对养分的阻滞和聚集,以及减少土壤表面蒸发;地下部分的固沙和物质的分解与营养补给等方面综述了生物防护林在风沙土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从以往的研究发现,在风沙土成土过程中,土壤机械组成变细,比重和容重减小;土壤剖面结构分异显著,分层增加;土壤含水量和养分显著聚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增加,活性增强,酶活性也大幅度提高。总之,随着沙漠生物防护林的建造,林下风沙土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良作用,逐渐发展成固定风沙土。这说明人工防护林和风沙土的成土过程是协同发展的,这不仅有利于沙漠防护林的可持续管护,也有利于沙漠化的防治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7.
以东乌珠穆沁旗的草原砂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土壤/溶液(固/液)、初始汞浓度、溶液pH、腐殖酸、硝酸钠浓度对东乌珠穆沁旗草原砂土吸附HgCl2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液越小,初始汞浓度越大,土壤吸附能力越强;土壤对汞的吸附量随溶液pH,外源腐殖酸浓度,硝酸钠浓度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溶液pH为7.5,外源腐殖酸浓度为0.6mg/g,硝酸钠浓度为0.08mg/L时,土壤对汞的吸附量分别达到最大。影响砂土吸附HgCl2的因素大小依次为初始汞浓度>固/液>pH>硝酸钠浓度>腐殖酸浓度。草原地区砂土对汞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且吸附过程不可逆。  相似文献   

18.
新型土壤改良剂Arkadolith对沙质土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新型土壤改良剂Arkadolith不同施用率(0,4%,8%,12%,16%)对风沙土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土壤改良剂Arkadolith降低了土壤容重和比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与孔隙比;能明显降低沙质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粒级0.05~0.01 mm的粉粒比对照降低12.5%~18.3%,提高了黏粒和物理性黏粒的含量,使原来无黏粒的沙土出现了少量的黏粒,<0.01 mm物理性黏粒增加3.3~4.0倍。施加土壤改良剂Arkadolith改良了土壤结构,4种处理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相较于对照均有明显的增加,以>5 mm和>0.25 mm两者为例,增加幅度分别为28.84%~66.67%和28.21%~63.49%。同时土壤改良剂Arkadolith的施用改善了沙土的持水能力和供水水平,且持水能力表现为随着改良剂施用率增加而增强。这些指标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Arkadolith能有效地改善沙质土壤物理特性,增强沙土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西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该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比较常规耕作、旋耕、翻耕、深翻和超深翻耕作对玉米产量和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翻耕和超深翻耕作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降低了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但是增加犁底层土壤渗透速率、土壤容重和土壤紧实度。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耕层土壤三相结构距离(STPSD)和土壤结构指数(GSSI)较好;翻耕、深翻和超深翻处理显著降低犁底层土壤的GSSI,增加STPSD;旋耕处理没有显著影响犁底层土壤GSSI和STPSD。与常规耕作处理相比,翻耕和超深翻分别增加玉米产量7.6%和6.0%。翻耕比超深翻玉米产量高10.9%。深翻处理玉米产量为5.58t/hm2,比常规耕作减产8.1%。[结论]在不完全打破犁底层情况下,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翻耕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添加砒砂岩对风沙土性质的改良及时间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利用砒砂岩和风沙土性质上的互补性,采用田间试验,将两者按不同的比例(1:1,1:2,1:5)复配,并以黄土与风沙土1:2复配作为对照,以期为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毛乌素沙地进行农业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砒砂岩加入比例的增加,复配土壤砂粒含量减少,粉粒含量明显增加,砒砂岩的加入促使风沙土土壤质地由砂土向粉壤土逐渐转变。而且随着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复配土壤砂粒含量也在明显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且有逐渐下移的趋势,这种变化在0-40 cm土层尤为突出。各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随砒砂岩加入比例和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0.25 mm各级别土壤团聚体含量也基本随砒砂岩加入比例和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最明显的是0.25~0.5 mm级别土壤团聚体含量。各处理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综上,砒砂岩与沙复配比例为1:1~1:5均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质地和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且复配比例在1:1~1:2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