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南山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彦随  倪绍祥 《山地研究》1997,15(3):178-182
利用陆地卫星TM图像作为遥感信息源,动用GIS新技术方法,结合地学,生态学分析,以陕南山地为例,建立了山地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标准,评价体系及模式,对研究区内所划分的14种生态类型单元进行了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并进一步聚类为5大景观类型区。  相似文献   

2.
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投影寻踪模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建立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将反映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多个指标转换为反映各指标综合信息的投影特征值,并根据投影特征值的大小对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可靠,结果合理,操作简便且易于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3.
GIS支持下的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建立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基本评价单元,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运用GIS技术,计算评价单元的质量指数和分指数,自动生成湖南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等级图,并从自然环境、灾害状况、环境污染和社会经济状况方面进行了空间分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状况的空间格局大体吻合,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但局部地区有差异。说明自然条件对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起主要作用,但灾害状况、社会经济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刘建  何宗  张治清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5):130-132,138,291
针对龙门山区域生态环境受到了"5·12"汶川大地震重创的现实问题,选取蒲江县为例,构建目标层、制约层、要素层的三级评价体系,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及GIS技术开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蒲江县生态环境良好率(第Ⅲ分类区以上)达到了87.6%,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同时提出了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和概括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守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数学模型,并运用以上理论体系对中国各省区的综合环境质量进行了排序。同时,对环境利导因素的整体效应和危害因素的整体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伏牛山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了包括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破坏3个方面的26项指标建立了该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确定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初步的评价模型,为伏牛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区生态环境自然脆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江西省鄱阳湖区脆弱生态环境特征,从地质基础、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植被因素和水文状况等方面综合评价了鄱阳湖区自然脆弱性,各县自然脆弱度依次为南昌县<波阳县<德安县<永修县<新建县<星子县<余干县<九江县<湖口县<进贤县<都昌县。  相似文献   

8.
9.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了5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50年来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开发,机制创新、科技推广、预防监督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充分认识目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存在的差距,大力推进改革,探索新形势下促进水保发展的新机制,全面推进我省水土保持事业再创新辉煌。  相似文献   

10.
宁夏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是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宁夏为研究区,以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随后将综合得分与33个指标体系进行群集分析划分出5个区,再作相关分析得出影响宁夏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是响应方面,其次是压力和状况。最后以所划分的区为单位提出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山西省生态环境的特点 ,按照代表性、可操作性、层次性、主导因子原则 ,并通过专家咨询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双基点法对 1997~ 2 0 0 1年间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 ,山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社会经济条件、抗逆水平在 1997~ 2 0 0 1年间呈现出渐好的态势 ,但自然条件、环境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山西省生态环境整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省生态环境极度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开矿破坏严重等影响和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山西省生态环境进行定量研究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属较好级的有8个县、属一般级的有34个县、属较差级的有35个县、属极差级的有16个县。以上结果说明,山西省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工作需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3.
改善生态环境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石虹 《水土保持研究》2001,8(2):150-152
中国科学院对全国31个行政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排队结果表明:山西位第26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712.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94%,经济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运用生态学原理,在分析山西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指出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于改善生态环境,并提出改善山西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从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土地覆被将从正反两面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和大气中气体含量影响气候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程度引起土壤侵蚀的程度不同,土壤侵蚀过程加速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与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是中国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出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1.92%,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极易受到破坏。从生物多样性特征出发,从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的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5个方面构建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区、市)为单元对贵州省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结果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评价结果为优的有10个县(区、市),占11.36%;评价结果为良的有29个县(区、市),占32.96%;评价结果为一般的有39个县(区、市),占44.32%;评价结果为差的有10个县(区、市),占11.36%。评价结果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黔东北和黔东南的偏远山区,而评价结果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地势较为平坦的黔中地区。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分析的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对山西省1980—2008年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货币比率、能值使用强度、环境负荷率、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SI)和人口承载量等8个指标29 a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各项能值指标2012年的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29 a来山西省的能值投入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使用强度不断上升,能值货币比率则持续下降,表明山西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29 a来山西省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不断下降,环境负荷率不断升高,说明山西省经济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而取得的;(3)按各项能值指标的变化趋势曲线对2012年山西省能值指标预测的结果表明,若按以往发展模式,山西省产品竞争力将下降,资源环境和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将逐步退化或散失。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状况,利用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及相关数据,采用主导因子分析、专家评判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山西省不同行政县(市)生态脆弱度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讨论山西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及措施。结果表明:1)山西省不同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区的生态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差别,其脆弱程度表现为拦沙减沙区(强度脆弱)〉土壤保持区(中强度脆弱)〉防风固沙区(中度脆弱)〉蓄水保水区(轻中度脆弱)〉水源涵养区(轻度脆弱);2)山西省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土壤保持-中强度脆弱区、拦沙减沙-强度脆弱区和防风固沙-中度脆弱区应以做好综合治理工作为重点;在蓄水保水-轻中度脆弱区和水源涵养-轻度脆弱区应重点做好预防保护和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18.
西气东输工程沿线陕西段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其理论尚在发展之中。研究以西气东输工程陕西段为例,从保证管道安全和解决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入手,提出了管道工程沿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框架,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应用。制图分析得出陕西段主要生态系统有丘陵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丘陵黄绵土丛生禾草草原生态系统、平原黄绵土农田生态系统、沙地生态系统等。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显示3个标段均有超过80%区域属敏感区,水土流失很严重。生态系统中关键生态单元主要有6处,包括丘陵沟壑区梁峁穿越,腰岘穿越,中小冲沟穿越,河流凹岸(陡崖)穿越,大开挖河流,固定、半固定沙丘穿越。在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区域基本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并针对关键生态单元进行了关键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处西北内陆的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区的甘肃省,降水资源少且分布不均,水资源的配置必须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必要用水和社会经济合理用水的同时,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农田灌溉用水。外流河流域的降水首先为当地的植被耗用,剩余的才形成可供开发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水资源配置的顺序是:当地植被耗水,当地社会经济用水,最后形成干支流出境的径流供中下游地区使用。内陆河流域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再满足工业用水,最后供给农业;同时,内陆河流域用水量的最高开发利用率应不超过70%,并确保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生态评价遥感信息模型,为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监测植被覆盖度作为地表植被覆盖信息的评价指标;用热惯量法反演研究区的土壤含水量作为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信息与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目视解译获得土壤质地的编码分布图并进行影像化处理,将土壤中物理性黏粒含量作为评价土壤板结情况指标;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提取研究区的裸地比率作为土地荒漠化程度的评价指标。[结果]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构建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像元为单位的生态评价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结论]植被覆盖度因子对研究区生态评价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在生态评价过程中本研究新建模型总体评价精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