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家界旱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力初  罗兰芳  彭宇  周曙光  罗建新 《土壤》2011,43(4):525-528
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张家界市桑植县3种旱地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诊断。结果表明:张家界市旱地土壤中有效Ca、Fe、Mn和B含量普遍丰富,且对P素养分的吸附能力强;生物盆栽试验中3种供试土壤上缺N、缺P、缺S分别使高粱生物量平均减少79%、41%、33%。由此,N、P、S分别是张家界旱地土壤中普遍存在的第一、二、三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土壤通报》2017,(6):1409-1414
为探究花岗岩发育的江西油茶林红壤(以下简称江西红壤)与紫色岩发育的福建油茶林土壤(以下简称福建紫色土)在养分状况上的差异,以高粱作为指示植物,采用常规分析、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法比较分析了两类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福建紫色土;两类土壤的元素组成中,均以S元素最为丰富,而P、K、Ca、Mg及硝态氮养分元素含量均较低。除Mn和Zn外,其它养分元素含量均为江西红壤≥福建紫色土;两类土壤对P的吸附固定能力均最强,江西红壤与福建紫色土分别对Mn和B的吸附最弱。盆栽试验结果表明N、P、Ca是江西红壤的主要限制因子,Fe、Cu、K、Mo是潜在的养分限制因子;N、P、Ca、Mg是福建紫色土的主要限制因子,Mg、Zn、Fe、S、K是其潜在的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利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江西宜春油茶幼林土壤进行了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宜春油茶幼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P、Ca,盆栽不施N、P、Ca作物分别减产63.97%、61.32%和19.08%。  相似文献   

4.
温室盆栽与田间试验研究河西走廊民勤灌漠土养分结果表明 ,盆栽灌漠土缺N、P、Cu、Fe和Zn ,未施N、P、Cu、Fe和Zn处理的高粱相对产量分别为 4 7.38%、6 8.77%、70 .91%、78.4 0 %和 80 .2 1% ;而N肥和P肥为大田该灌漠土主要限制因子 ,大田试验最佳处理 (OPT)增施N、P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增幅分别为 11.95 %和2 2 .6 0 % ,而减N处理玉米产量则显著降低 ,减幅为 10 .4 0 %。  相似文献   

5.
黄土区村级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省新集村为研究对象。在219hm2耕地上用网格法采集364个表层(0~20 cm)土壤,研究了该村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养分(N,P,K,Ca,Mg,S)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该村98.9%耕地缺N,缺K,缺P比例占11.5%和4.4%。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有效N、P、K、Mg、Ca、S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变异程度依次为:OM>P>Ca>K>Mg>N>S,土壤pH的空间相关性很弱。有机质、有效N、S最大相关距离大,达到1853m,pH值最小,为148m,K、Ca、P、Mg最大相关距离分别为717m、720m、1032m和1344m。施肥是导致该村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原因。基于土壤养分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目前仅需要考虑对该村土壤K,P进行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养分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探明秸秆生物炭对高粱生长的作用效果。 【方法】 以高粱“晋杂34号”为供试作物,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3个水分处理,分别为正常供水,田间持水量的85% (W1);轻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65%(W2);重度胁迫,田间持水量的45% (W3)。设5个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分别占土壤干重的0、0.5%、1%、3%和6%。高粱出苗后70天调查株高,采集地上部 (茎和叶),测定生物量、N、P、K、Ca、Mg、Fe、Mn、Cu和Zn的含量,同时采集土样测定pH值、EC、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Ca和Mg、有效Fe、Mn、Cu和Zn的含量。 【结果】 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高粱生物量和株高;施用0.5%秸秆生物炭显著增加了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高粱生物量,但是当施用量 > 1%时不同水分条件下高粱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降低。干旱胁迫降低了高粱P含量,增加了K、Ca、Mn和Zn的含量;秸秆生物炭提高了高粱K和Zn含量,降低了N、P和Mg的含量;随着水分含量的减少,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效Mn和有效Zn含量降低;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K和有效Zn的含量,但是当施用量大于1%时,土壤交换性Mg、有效Fe和有效Mn的含量显著降低。 【结论】 供试条件下,施用0.5%秸秆生物炭能够提高高粱钾和锌的含量,促进干旱胁迫条件下 (45%田间持水量) 高粱的生长,但过量施用 (> 1%) 会对高粱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在蕉园土壤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香蕉为指示作物,对广州市番禺区3种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诊断.结果表明:广州市番禺区3种蕉园土壤均缺N,减N处理产量分别比最佳处理(OPT)下降59.7%、46.7%和55.1%,减产极显著.番禺东涌蕉园与灵山蕉园土壤K、Mg含量偏低,B丰富;万顷沙蕉园土壤P、K含量较缺乏;3种土壤中的Ca与Fe含量充足,Mn含量较充足.  相似文献   

8.
油茶幼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江西宜春油茶幼林土壤进行了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宜春油茶幼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P、Ca,盆栽不施N、P、Ca作物分别减产63.97%、61.32%和19.08%。  相似文献   

9.
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结果表明 ,N、P、Zn和Mn是淡灰钙土上春小麦产量的土壤限制因子 .N P配施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的产量 .在N、P基础上 ,缺Zn、缺Mn影响籽粒产量 ,缺Mn影响叶干重、穗数和穗粒数 ,缺Zn影响根干重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新疆棉田土壤养分的吸附特征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1996-2002年在新疆4个主要棉区,采集21个点的主要类型耕层土壤.通过土壤分析、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新疆主要棉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对主要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营养元素的缺乏顺序.和田灌淤土为N>P>Zn>K>Cu>S,阿克苏潮土和灌淤土为N>P>Zn>K>Mn>Fe>Cu。喀什潮土为N>P>Zn>Cu>Fe.石河子灰漠土是N>P>Zn>S>Fe>Cu>Mn。  相似文献   

11.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状况 ,结果表明 :该区云杉人工林有机物和养分库严重退化 ,表现为 ,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周转期均较次生阔叶林和原始云杉林慢 ,致使地表枯枝落叶干物质和各种养分贮量滞留于凋落物层而不能进入土壤 ,土壤中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含量随人工云杉林龄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人工云杉林份组成单一 ,其凋落物分解慢 ,归还土壤凋落物和养分数量少 ,是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地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退化的重要原因 ,人为收集凋落物积肥和人工抚育清灌 ,不断带走植被中养分是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不断耗竭的另一重要原因。建议对该区人工成熟林抚育间伐和营造针阔混交林 ,改善成熟林下微环境和改变林份组成 ,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治云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  相似文献   

12.
湘西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解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测试了湘西州7个主要烟区488个土壤样本的有机质含量,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及土壤类型、海拔高度、pH值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适宜,平均值为21.69g/kg,变幅为3.12~62.97g/kg,变异系数为40.64%,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41.48%;2不同县之间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永顺县、凤凰县、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适宜水平,其他各县总体处于较低水平;3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是从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向州中部及东南方向减少,在永顺县东南部、保靖县的西部各有一个高值区;4不同植烟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灰黄棕土、水稻土、灰黄泥、浅灰黄泥、黄壤的有机质含量属适宜水平,其他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偏低;5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湘西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有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6不同pH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主要为pH>7.0的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植物恢复措施对鸡西矿区废弃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矿区废弃地为研究区,对不同矿区废弃地的土壤养分元素进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植物恢复措施后的基质土壤各养分指标绝大多数要大大高于原废弃地土壤和经过自然恢复的土壤,说明该措施对石墨尾矿、矸石发电厂粉煤灰废弃地和平排矸石山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明显;其中石墨尾矿除全磷外,各种养分指标与林地土壤差距较大,而旱柳对石墨尾矿土壤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有机质含量为37.28g/kg,是残渣的2.6倍;种植大果沙棘对粉煤灰废弃地土壤养分的积累效果明显,有机质含量为48.25g/kg,是残渣的1.5倍;植物恢复措施使平排矸石山的土壤养分积累速度加快,已接近林地,混交种植兴安落叶松和家榆总体恢复效果最好,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93.42和151.46g/kg,是自然恢复条件下的8.9和7倍。建议引入优势种群(如松科等)以加快演替速度,使矿区废弃地更快地恢复到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氮磷钾元素能否维持平衡是关系到养分管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和无锡两个典型城乡交错区的小型蔬菜生产系统为例,研究了一年期间氮、磷、钾养分元素的平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南京的蔬菜地以有机肥作为生产系统养分输入的主要来源,而无锡则是以化肥和有机肥,特别是化肥为其主要来源。与蔬菜收获带出的养分相比,两蔬菜生产系统的氮磷元素均存在明显的盈余,其中氮的盈余量南京地区明显大于无锡地区,磷的盈余量前者却低于后者,而钾元素在南京地区呈正平衡,无锡地区呈弱的正平衡或负平衡,说明无锡地区钾元素已出现明显的亏缺趋势。这种养分不平衡的状况是由肥料种类不同、劳动力投入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因此要促进城乡交错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开发合理的施肥技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采伐迹地炼山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炼山前后马尾松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炼山后表层(0-20cm)土壤pH值、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机质、全氮量呈下降趋势,但底层(20-40cm)土壤的主要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可见,炼山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含量,但由于炼山造林使林地枯枝落叶和养分库严重退化,不利于地力的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区湘西州植烟土壤pH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解湘西州植烟土壤pH特征,于2015年采集湘西烟区1 242个土壤样本,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湘西州植烟土壤pH区域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烟区植烟土壤pH变幅为4.17~8.17,平均值为6.12,变异系数为18.30%;处于植烟土壤pH适宜范围内(pH为5.5~7.0)的样本占34.06%,pH小于5.0的植烟土壤样本为20.77%,pH大于7.5的植烟土壤样本为18.20%;(2)7个主产烟县植烟土壤pH平均值在5.44~6.84;不同县植烟土壤pH差异极显著;(3)植烟土壤pH有从西向东递减的分布趋势;(4)成土母岩、土壤类型、水土流失状况、灌溉能力、海拔高度、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颗粒组成显著影响植烟土壤pH;(5)水土流失严重、无灌溉能力和耕作层较浅的烟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红壤和红黄壤以及粘粒比例较大的土壤容易酸化;(6)土壤pH呈现出随海拔降低和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红壤侵蚀区马尾松针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欣影  宁秋蕊    李守中    姜良超    刘溶  张昊泽  陶晶晶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156-161
为了解亚热带红壤侵蚀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针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在长汀河田地区选取12个样点并采集四个叶龄阶段的马尾松针叶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C,N,P含量并分析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叶片中C,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82.15±9.35)~(512.7±6.56)mg/g,(7.35±0.75)~(10.49±1.34)mg/g,(0.21±0.04)~(0.71±0.21)mg/g。不同叶龄阶段的C,N,P含量有显著差异。C随叶龄增长整体含量增长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2.8%;N,P绝对含量较低,在叶片生长后期含量显著下降(p < 0.05)。(2)C:N:P计量比变化与叶龄有关。N/P变化范围为(15.42±3.08)~(36.43±8.08),N/P随叶龄增加而逐渐增大,说明该地区马尾松养分限制因素的变化与叶龄有显著关系,随叶龄的增长受P限制表现更为突出。(3)马尾松针叶N,P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P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N,P元素间协同变化显著。本研究初步阐明了马尾松针叶不同叶龄阶段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深刻了解亚热带红壤侵蚀区先锋树种马尾松的养分利用特征和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properties of soil under 15-year-old plantations of gmelina ( Gmelina arborea ) and teak ( Tectona grandis ) were compared with logged forest soil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The soil was significantly denser in the 0–10 cm layer of plantation soil and total porosity less than that of forest soil. Organic carb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0–10 cm layer of forest soil. Similar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N, exchangeable Ca, Mg and K were greater under forest soil, but the concentrations of available P were similar under all three ecosystems. The smaller organic carbon and nutrient content of plantation soil is mainly due to its more open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cycles and nutrient immobilization in the fast-growing exotics.  相似文献   

19.
湘赣边界山区林地土壤养分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湘赣边界山区林地在不同海拔高度及植被类型影响下的土壤养分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研究,为林地土壤的合理利用及培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林地表层土壤,测得各养分指标含量,运用修正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变异系数法,对该区土壤综合肥力和空间变异性进行评价。[结果](1)试验区土壤整体呈酸性,有机质和全氮养分含量较高,但普遍缺乏速效养分(磷、钾)。(2)随着从丘陵、低山到中山海拔等级的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及综合肥力系数不断增加;pH值、有机质、全氮的空间变异性不断减小。(3)不同林地生态系统覆被下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阔叶林>针叶林;空间变异性规律为:灌木林>针叶林>毛竹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4)人工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pH值及土壤综合肥力都低于天然林。[结论]中山海拔等级林地、针阔混交林、天然林对维持良好的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更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Coffee (Coffea arabica L.) is the major crop grown in highland and mountainous areas of Colombia, where the most common yield‐limiting factors are nitrogen (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Since the eventual success of a plant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performance of coffee plants during critical early stages, our goal was to better understand plant response to these limiting factors. Four different levels of 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were evaluat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for their effect on growth, water use efficiency, fertilizer‐N recovery efficiency (FNRE), and stem lignin and cellulose of coffee seedling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 and moisture did not produce a significant response in coffee growth. However, by increasing N, both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13C content were enhanced, while growth, recovery of urea by plants, and stem strength were decreased. Water stress due to low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water use efficiency, 13C content, and root to shoot ratio, but decreased shoot growth.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N supply and water balance and highlight the excessive amount of N typically applied to coffee seedlings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cclimation process of young plants to changes in soil N and water. All of these ar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in improv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reduce environmental impact while sustaining optimal produ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