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均居全国第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长期以来人们生态观念淡薄,违反了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因而,应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有效的生态建设机制,保护天然林资源,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强化投入,依靠科技,搞好规划设计,提高生态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林业底子薄、基础差,经过长期不间断的植树造林,全省林地面积已达到313.3万hm^2,森林覆盖率20.4%,以五大生态工程为骨架的生态林业防护网络正在形成,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荒漠化、环境污染等忧患仍然存在,加强生态保护型林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为此,需加快国土保安林建设,大力培养水源涵养林,扩大天然林保护面积,以增加植被覆盖,保护和改善山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宗国 《南方农业》2022,(4):117-119
现代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我国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荒溪资源,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是开发生态产品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关键内容.在此背景下,分析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提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如提...  相似文献   

4.
5.
代兴志 《南方农业》2022,(4):105-107
林业是我国经济建设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为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落实生态保护理念,夯实现代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增长基础.因此,为保护我国林业资源,确保林业发展中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展开讨论,提出了生态保护理念下我国林业发展的具体思路,包括完善生态管理制度、加大...  相似文献   

6.
朝阳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6 046.66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6.5%。分析朝阳市水土流失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调整朝阳市生态建设政策,加大林业投入力度。治理的重点:将高山远山石质山尽快封起来。以封为主,封、育、种、造相结合,实施生态修复。将所有只有坡面工程没有植树的地段,应尽量营造水土保持林或薪炭林。坡耕地营造农田水土保持林带。沟壑林业措施中,改工程防护为植物防护,沟底营造固沟林、水源涵养林。河滩按《防洪法》制定造林规划,实施河岸滩地防护林。预计到2020年,全市有林达100万hm2,森林覆被率达50%左右,使95%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提出与社会响应,解析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辩证关系,阐述了山西省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建设成效,提出了推进山西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凯 《南方农业》2022,(6):63-65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严重,因此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促进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生态林业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提高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认识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乔和文 《南方农业》2022,(2):104-106
森林是地球之肺,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及净化空气的作用.但目前在森林实际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促进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多样化和信息化发展,分析森林管理方面存在的森林资源利用只注重眼前利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及缺乏专业型人才等问题,提出提高生态管理水平,做到长效化、法制化管理等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林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相似文献   

10.
生态林业能够充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融合多目标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参与性,全面打破传统林业的限制,实现林业多样化发展.林业技术推广能够优化树种,加强林业种植的生产管理,减少病虫害,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物质理论,加快我国林业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在分析林业技术推广对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的基础上,指出林业技...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简介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特点及其国内外发展实例,阐述了生态旅游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有利条件,并提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设政策评估是实现生态建设政策优化的关键,也是生态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生态建设政策效益评价及政策完善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开展系统的生态建设政策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获得中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89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2.252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722hm2增加到0.8819hm2。中国197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27hm2,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1.3702hm2。预测中国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7767hm2和3.171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0224hm2和1.1319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1.7543hm2和2.0398hm2。说明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14.
生态空间与生态用地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是构成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等的交叉研究领域,但当前国内对于两者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在相关研究和使用中存在混淆或错误的情况。本文基于国内相关文献的全面分析,界定了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概念,辨析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分别总结了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研究进展和局限。目前,国内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的内涵认识还不统一、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研究区域上,均是重点关注城市地区;在研究方法上,均注重空间分析和优化模型的使用,缺少心理感知与社会调查等多方法的应用。本文基于当前研究局限,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提出应加强乡村地区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相关研究内容。建立以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需求为核心,具有区域差别化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用地识别方法、分类体系、评价体系和保护利用机制等应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阐明了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与定义 ,并依据功能将其划分为人工型与自然型两大类。其中人工型生态用地包括农业绿洲型和城镇绿洲型 ,自然型生态用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型、山区水源涵养林型、天然绿洲型、湿地型、荒漠植被型和夹荒地型 ,分析了每种类型生态用地服务于主体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指出该区近期生态用地的研究重点应集中于生态用地资源评价 ,掌握其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确定生态用地在西北干旱区以及区内不同流域中所占合理比例 ;定量化研究生态用地与生态用水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自然林业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近自然林业的概念、定义和特征进行综合评述,并从野外调查与数据处理、群落生境图绘制、森林演替阶段划分与近自然度评价、目标树单株经营抚育管理、森林发展类型设计、森林动态监测与评价6个方面阐述我国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体系的每个环节;详细阐述近自然林业经营技术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实践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我国近自然林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所能产生的有机干物质总量,是地球碳氧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使用不同模型进行NPP物质量测算并换算为价值量,分析2000—2009年西北地区NPP价值的时空分异特征,了解西北地区近年植被生态效应的变化格局与趋势。结果表明:(1)CASA模型估算出耕地、草地、常绿针叶林的平均NPP分别为4.15 t.hm 2、4.87 t.hm 2和7.35 t.hm 2,统计模型中综合模型与北京模型和CASA模型估算结果最为相近;(2)研究区NPP价值随时间序列递增,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幅集中在2000—2003年,而草地与未利用地增幅集中于2006—2009年,草地增长最快,2009年达7.91 107万元;(3)以县域为单元分析NPP价值空间差异,空间分布的不对称性、趋向均值的偏离程度有所增加,但高值集聚特征也有所加强;(4)NPP价值的空间集聚变化有低值快速升高、高值继续升高、较高值出现下降3种趋势,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NPP价值增速最快。NPP价值升高趋势比下降趋势更明显,反映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简介了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6点构想:一是按照不同地貌部位的特殊生态条件具体配置生态农业;二是根据本区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划分出南部旱塬农林区、中部黄土丘陵农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牧林区、西北部沿黄灌区等4个生态区,提出分区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三是发展草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强调发挥传统耕作方式优点,减少化学物质施用;五是按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3R原则”组织工业生产,形式合理的地域工业循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六是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成本、效益比较和土壤养分投入产出分析,对江苏省现阶段的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了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在农业劳动力多而耕地少的地区,棉花与玉米、小麦、油菜接作均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在劳动力紧缺、规模化生产的地区,种植水稻 玉米、水稻 小麦、水稻 油菜为宜,不仅省工,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能,水稻 玉米种植模式还能获得较高的秸秆能。在当前条件下,5种作物的N肥投入均大于产出,P肥产投接近平衡,而K肥投入远远小于产出。为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维持土壤肥力平衡,水稻施N量应减少165~225 kg/hm2,小麦应减少75~105 kg/hm2,玉米应减少90~165 kg/hm2,棉花应减少120 kg/hm2,油菜应减少60~90 kg/hm2。棉花施K量应增加120 kg/hm2,而其余作物可通过秸秆还田来补充土壤K,维持K的产投平衡。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功能与作用,辨析森林碳汇、林业碳汇、碳汇林业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碳汇林业的实践。据此,提出加强碳汇林业管理的建议:以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为主线,加强全国森林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和碳汇项目计量队伍资质管理,促进低碳经济林业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