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GIS的珠江口沿岸咸酸田遥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沿岸经济发达,人多地少,粮食长期不足,而咸酸田随珠江三角洲向海扩张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特点,因此研究咸酸田变化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是珠江口沿岸土地利用规划、作物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指出了目前珠江口沿岸咸酸田类型图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在珠江三角洲基础地形图(DEM)的控制下,对珠江口土壤类型图进行了数字化建库处理。分析了影响咸酸田遥感影像色调特征的因素,利用最新的遥感图像对咸酸田的图斑边界重新进行了勾绘,获得了比较符合实际的珠江口咸酸田分布图并借助GIS统计了其面积。说明了利用遥感方法更新珠江口咸酸田分布图、建立其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荣  韩浩武  傅佩红  杨雨菲  黄魏 《土壤》2021,53(5):1087-1094
获取准确的土壤-环境关系是数字土壤制图的关键,目前遥感影像已作为环境因子应用于土壤-环境知识的建立过程,但单幅遥感影像所包含的光谱信息差异难以将不同土壤类型区分开来。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壤制图方法:选取红安县滠水河流域为研究区,以母质类型图、等高线数据和多时相哨兵二号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与土壤形成有关的环境因子,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获取土壤-环境关系,预测研究区各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并成图,利用野外实地分层采样点验证推理图的精度。结果表明:推理土壤图总体分类精度高达86%,与原始土壤图对比,各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展现了更为详细的空间细节信息,该研究成果可为更新土壤图工作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土壤形态学特征为诊断依据划分土壤类型,能够使本科生更容易掌握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砂质新成土(中国土壤发生分类划分的风沙土)为例,对比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三种土壤分类体系对砂质新成土划分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结合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室内数字土壤类型图分析,探讨了新疆砂质新成土调查的方法问题。结果表明:三种土壤分类体系对砂质新成土诊断依据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强调土壤质地为壤质细砂或更粗。新疆至少有干旱砂质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两个土类。利用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分析了新疆砂质新成土的空间分布,单纯依靠小比例尺的数字化土壤图来判定单个土体系统分类土纲的归属,结果可能会有偏差。对于某一剖面土纲的归属,必须要结合野外调查来确定。本研究能够为新疆和其他地区砂质新成土的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土壤类型,选取分维数、破碎度和优势度等景观指数作为土壤类型格局指标,并利用Fragstats分析了各土壤类型格局指数.将陕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敏感性分布图与土壤类型图,在ArcGIS下经过数据的提取、分析、计算出了各土壤类型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值.分析了水土流失敏感性与土壤类型格局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敏感值随土壤类型分维数和破碎度的增加而随之升高,却随土壤类型优势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裸土期多时相遥感影像特征及最大似然法的土壤分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运用单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土壤分类及制图,其数据本身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出现误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制图精度不高。为了提高制图精度,以松嫩平原林甸县为研究区,利用裸土时期多时相Landsat 8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从所有单时相遥感影像中提取出多种分类特征,按照分类特征类型进行压缩处理,得到新的多时相分类特征,将不同分类特征进行组合并分别进行最大似然法分类,得到不同分类特征组合下的土壤类型图,通过不同土壤类型图精度来判断各分类特征对于制图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文所提取的分类特征均可以实现土壤制图,使用压缩处理后得到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分类特征完成制图的精度更高,总体精度达到91.0%,研究可为土壤精细制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化评估历史土壤图制图精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判断历史土壤类型图件的制图精度,是正确利用这些珍贵数据资料的前提条件。利用收集整理的、标记为福建省1∶25万土壤图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分析了土类、亚类、土属不同土壤分类层次在栅格数据下15个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以粒度30m×30m对应的景观指数为基准数据,不同粒度对应的景观指数与基准数据比较,设定相对变异百分数|VIV|1%时所对应的最大粒度为土壤矢量图栅格化的最佳表征粒度,并以此推断土壤类型图的比例尺,定量化评估其制图精度。结果表明,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土类、亚类、土属水平的最佳表征粒度分别为4.00 km×4.00 km、3.45 km×3.45 km和1.90 km×1.90 km,对应实际土壤图的比例尺分别为1∶180万、1∶160万、1∶85万。为判断历史土壤类型图的制图精度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珍贵历史数据资料的正确判断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全国31个省(市、区)1∶50万的土壤类型图,经过扫描和数字化处理构建了全国1∶50万土壤类型图形数据库,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16493个土壤样品理化数据,同时结合实地采样、共享和查阅文献等途径,获取了最新的1065个样点的土壤理化性质数据。采用水力侵蚀区中K值的计算方法获取土种的K值,按土种的面积进行加权归并到土属的K值,再将土属K值链接到分省土壤类型图上,接边处理后形成全国水蚀区土壤可蚀性K值分布图。研究表明:全国水蚀区K值变化范围为0.0004~0.0828 t· hm2· h/( hm2· MJ· mm),变异系数大,平均K值为0.033 t· hm2· h/(hm2· MJ· mm),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趋势。黄土区K值最大,紫色土和红壤区北部的K值居中,最小的分布在青藏高原北侧。该研究成果为我国土壤侵蚀预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依托GIS与RS技术,以广西省都安瑶族自治县为研究载体,采用TM影像为背景资料.辅以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地质图、土壤图以及GPS实测数据库等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建立石漠化分级的遥感影像解译指标体系,生成都安县石漠化分级分布图和数字化土壤类型图;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探讨不同级别石漠化与土壤类型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使用贵州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中193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贵州省气象资料、土地利用类型图及土壤类型图等资料,运用地统计学和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对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解释能力。结果表明:(1)贵州省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05%~36.68%,平均含量为5.23%±4.96%,变异系数为94.90%;(2)表层土壤有机质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东北部高,西南部较低的格局;(3)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贵州省土壤有机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海拔、CEC、耕作方式和土壤质地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的综合解释能力为35.9%,海拔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独立解释其变异的25.6%,CEC和耕作方式分别能解释11.3%,7.4%。贵州表层土壤有机质与年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与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比例存在相关关系,整体上,随着喀斯特分布面积比例增大而受自然因素影响增大。喀斯特分布面积比例为0~10%区域主要受农业耕作施肥等人类活动的影响,11%~30%区域主要受海拔影响,31%~50%区域受年均温和CEC影响,5...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核算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该文根据土壤样点数据、土壤类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了江苏省1985年和20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江苏省表层土壤有机密度的空间变化趋势为:黄淮平原生态区南北差异明显,北部的沂沭泗平原丘岗以增加为主,南部的淮河下游平原以减少为主;沿海滩涂与海洋生态区持平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平原生态区表现不一:沿江平原丘岗生态亚区以增加为主,而茅山宜溧低山丘陵生态亚区和太湖水网生态亚区均表现为有机碳密度的减少;2)各地类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所增加;耕地-林地、草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域的转出以及未利用地的转出等转换类型有利于土壤碳储量的增加、其他地类间的转换会造成一定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土壤侵蚀宏观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对广东省土壤侵蚀现状数据进行区域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壤侵蚀区域差异显著,总体为东北强西南弱,自然侵蚀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花岗岩山地丘陵区和沿海、珠江三角洲丘陵区,人为侵蚀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深圳、珠海、东莞为中心、遍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呈向东部沿海、东部山区和西部沿海区域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2009年寨底地下河流域WorldView-1遥感影像、SPOT5卫星影像、1∶1万数字化地形图和寨底行政区划图为基础资料,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选取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度、坡度和高程作为水土流失风险评价指标,对寨底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流域中风险和较高风险水土流失面积分布较广,中风险水土流失面积10.35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31.46%;较高风险20.89 km2,占63.50%。此研究结果为该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定量评价渭干河—库车三角州绿洲(简称渭—库绿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以及土壤质量的管理与治理服务。[方法]基于渭—库绿洲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综合评价法,在ArcGIS 9.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林地耕地荒漠灌丛盐碱草地,其中林地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48,盐碱草地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24。[结论]从空间分布上,渭—库绿洲的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只有研究区中部区域具有较高水平的土壤质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国主要江河流域土壤侵蚀量测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我国土壤侵蚀进行评估,需要测算多年平均侵蚀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主要江河泥沙测验资料和水土保持研究资料,采用河流泥沙输移比法和水土保持法,测算出我国黄河、长江等9大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量为53.10亿t,并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流域分区的泥沙输移比差异。结果表明:侵蚀总量以长江流域最大,黄河流域次之,淮河、珠江、辽河、松花江流域依次居后,闽江和钱塘江流域最少。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及其环境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是引起土地退化和河流泥沙淤积的根源,其产生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存在一定关系。利用ArcView3.2和ARC/INFO8.1软件,通过图层叠加,统计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澜沧江流域的土壤侵蚀与地形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现状、土壤类型和分布以及河流、道路两侧的缓冲区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25 a来渭-库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为维护绿洲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研究区1989,2001,2013年Landsat TM/ETM+的影像数据,采用动态度模型及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该绿州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因子、人口与经济要素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1)近25a来该绿洲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各类型的面积及所占比例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研究期内,各地类面积呈二增四减趋势:耕地面积净增114.52%,主要是由草地及其他地类转化而来;盐碱地面积增加66.11%,林地、草地、水体与其他地类的面积均有所减少。[结论]近25a来,该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其中,林地、草地、水体及盐碱地受自然因素主导,而耕地与其他地类则受人口和经济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坡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下的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分布,为减少土壤流失和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GIS技术,以曲水河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基于DEM、土壤、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分布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1)该流域土壤保持总量为1.10×107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384.74t/(hm2·a),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2)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总体呈现从河谷阶地逐渐向周边丘陵坡地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3)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区、8°~25°的坡度区、耕地、钙质紫泥田区和红棕紫泥土区应为土壤保持工作的热点区域。[结论]不同坡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差异显著,可以通过改良土壤、提高植被覆盖和采取土壤侵蚀防治措施提高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8.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运用G 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土壤类型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玛纳斯河流域各土壤类型的分离度指数大多集中在0~3之间,各土壤类型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2)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3)玛纳斯河流域各土壤类型的斑块形状复杂性差距较大。分维数最大的是草甸盐土,为1.709,土壤斑块的镶嵌结构最复杂。平均形状指数最大的是新积土,为3.684,土壤斑块的长短轴之比较大,斑块形状偏离正方形或圆形的程度较大;(4)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类型多样性指数为3.037,均匀度指数为0.803,表明研究区内各土壤类型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较高;(5)土壤类型的优势度指数为2.465,斑块密度指数为0.027,表明流域内的土壤是由半固定风沙土等少数几种土壤类型所控制。  相似文献   

19.
邱霞霞  李德成  赵玉国  刘峰  宋效东  张甘霖 《土壤》2016,48(5):1022-1031
对土壤景观格局进行的研究多是基于发生分类土壤图或通过参比转换得到的系统分类土壤图,尚无通过土壤系统分类调查直接得到的土壤图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依据目前可获得的我国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发生分类土壤图和2012年及2013年通过系统调查采样形成的1︰50万系统分类土壤图,进行土壤景观格局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无论系统分类还是发生分类,从类型水平来看,土壤的破碎化程度不高,被分割程度小、连通性高,土壤类型斑块形状偏简单;从景观水平来看,景观异质性较大,土壤类型数目较多,各土壤类型所占比例较均匀,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程度的积聚,土壤类型的连通度较高。与发生分类土壤图相比,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斑块数较多,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蔓延度指数较低,说明在一定尺度和区域上,系统分类能更多地反映土壤类型空间上的差异,制图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