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Ⅰ)——类型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别位于我国东部、北部、西部的常熟、公主岭、昌吉这三个县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常熟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人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公主岭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县域产业结构相对滞后;昌吉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属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村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类型,其农业结构的演化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2.
长武试验示范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试验示范区根据高原沟壑区特点,探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七五”时以种植业,副业为主的二元结构,现已变化到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产业结构阶段,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粮食作物丰产抗旱技术体系,在连续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完善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建成沟坡防蚀道路条件下,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完善沟坡土地资源开发技术体系,建成沟坡防蚀道路体系,提高了沟坡土地生产力,沟通坡土地产值成百倍增加,实施优果工程新技术,改善果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初步建成果业产、贮、销生产链条,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土壤侵蚀模数稳定在8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45%,水保治理度95%。2001年人均收入达到2523元,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初步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探索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峡地区农业自然及社会资源现状,分析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依据系统特点进行农业持续开发的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4.
5.
中国的农业经济政策应从生态经济持续性的角度进行考察,并予修改、补充和完善,使之成为重要的农业宏观调控手段。这一政策体系包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政策、支持农业生态系统工程持续性建设的经济政策、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政策和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及内涵,以开封沙地试区近年建设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实例,论证了农林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可行性及其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及内涵,以开封沙地试区近年建设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实例,论证了农林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进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可行性及其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固原上黄试验示范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拟定了该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思、优化配置方案及实施技术。通过8年试验示范,研究了该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变化,论述了该优化模型的可信度,进而对黄土丘陵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理论简析了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以及与外部能流、物流的关系 ,并提出黄塔小流域应充分利用土地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单位产值 ,加强黄塔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春燕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214-217,222
通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量化,判断区域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对2001-2008年农业经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关键指标及其权重,结合相关评价标准及打分法(10分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权重及标准化值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评价的量化结果。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综合分值分别为5.409、6.153和7.026,分别为“中等”和“良好”级。层次分析法可进行定量-定性转换,更加直观地表达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的顺利完成,使山西省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了搞好水土保持监测,须将新技术、新方法快速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GIS、GPS和RS集成,使得我们能够实时地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更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将成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GIS、GPS和RS的特点与工作原理,展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徽县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由多因素决定,通过评价县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为县域生态环境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人类健康和政策4方面评价县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程度,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为基础,选择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水环境指数、径流深、耕地坡度状况等29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对徽县的3个水土保持功能分区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该县3个水土保持功能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基本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但是Ⅰ区及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应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技术,从兰州市1990年的TM影像和2006年的ETM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该区16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并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定量评价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90—2006年兰州市林地增长面积最大,主要来源于草地和耕地的转出,其次为城镇交通用地,主要是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最大的是草地,主要转变为耕地、林地和城镇交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1990年为43 594.95万元,2006年为44 084.16万元,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RS和GIS技术在水保方案编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将RS和G IS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优势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阐述了RS和G IS技术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的调查统计、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设和水土保持监测等。提出了在方案编制实践中应用RS和G IS技术还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建设新增水土流失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地貌特征、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等方面的基础上,利用GIS和RS技术,探讨了其宏观生态背景分异。得出如下结论:(1)在全国尺度上,研究区隶属于6个地貌一级区,11个地貌二级区;(2)研究区包括7种气候类型,其中,东部主要以中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为主,中部以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为主,西部以温带草原气候为主;(3)近40 a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在研究区均可分为2种类型3个区域。尽管它们在区域划分界线上不尽相同,但这2种方法所划分的3个区域的核心区域大体一致;(4)依据研究区宏观生态背景的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区域:东部东北至华北农牧交错区、中部晋陕宁甘农牧交错区和西部甘青农牧交错区。3大区域在控制地貌、主要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趋势上均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GIS技术飞速发展和遥感的应用,使得大范围细小网格上的农业气候资源各要素的计算成为可能。论文提出构建农业气候环境信息网格的基本思想。首先借助ArcGIS平台,利用DEM数据,通过Kriging插值将地理、地形因子网格化和参数化,生成了中国地区1 km×1 km网格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数据。其次利用MODIS数据反演得到了全国2001年月均1 km×1 km网格的地表反照率数据和大气总透射率。在获取了这些基本参数后,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定量分析了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坡地太阳辐射计算模型,最终实现了中国地区气候环境信息空间网格化。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地区气候观测资料空缺,避免了传统方法以点代面的局限性,还可以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关气候环境信息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RS的土壤侵蚀监测研究——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应用GIS、RS技术,提取监测区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因子信息,同时对监测区域进行矢量网格化处理,生成fishnet网格,运用区域统计分析功能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因子信息赋到对应的空间网格上,最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监测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图。研究表明,乐都县土壤侵蚀强度,强烈以上所占比例达37.2%,中度以上所占比例达67.7%,侵蚀程度已很严重,急需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应用RS和G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石漠化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RS和G 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意义、应用RS和G 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和监测方法,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石漠化调查资料缺乏;②应用RS和G IS技术监测石漠化还没有形成较合理、完善的研究方法,也谈不上信息共享和实际应用;③还没有建立基于RS和G IS技术的石漠化预警预报模型和运行系统。建议加大采用RS和G IS技术对石漠化的研究工作力度,探索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的实用技术,建立石漠化预警预报模型和运行系统,同时采用新机制,增强石漠化调查与评价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9.
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6,自引:10,他引:66  
根据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它辅助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分析了榆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等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14年间,榆林地区未利用地减少1305.56km^2;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增加567.11,99.6,616.79km^2;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最大,分别为1.11%及0.91%;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化,草地向林地和耕地转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RS与GIS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RS和G IS技术是开展水土流失快速、准确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选取河南省中部典型区域,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建立水土流失分级指标,运用RS和G IS技术获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实现了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管理,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经济等优势。采用该研究方法能够及时掌握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信息,为建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水土保持与水土资源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