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发发展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首先,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再次,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合作经济相辅相成,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发展条件、经营模式和综合效益三方面、扼要地回顾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农机化的发展情况,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促进农机化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劳力数量和技能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发展速度决定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机械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上述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地区差别大,人均耕地少,农村科技经济水平较低的国情和近几年来农机化事业进入发展新时期的特点,作者指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体地说,将是在农村多种经营及工副业同步发展和国家政策资助的前提下,按三个为主的原则(大中小机器以中小型为主,自用与社会服务以社会服务为主,各种体制以合作经济为主),走有选择分阶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也需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高度普及,农业机械化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量,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农业机械化普及的同时,农机能源消耗大大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随之而来。因此,在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同时,更要将农机节油问题考虑到农业生产和推广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新形势和水稻生产机械化问题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介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了在中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尤其是不同类型区域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措施进行了概括,提出了发展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指导方针。通过国际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及其对种植业纯收益的贡献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量化效果,在分析东北农业机械化特点的基础上,用项目有无比较法测算了东北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机械化特别是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98年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贡献率为28.74%,特别是在农产品价格下降、种田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的贡献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而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有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而且,实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农村建设,有助于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普及和贯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此,分析现代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的经济是国际化、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经济。当今的农业是开放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农业,要发展好农业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即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武装农业,走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是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我市农业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弥补农业投入不足,促进农产品贸易,消除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工程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经济概况;农、林、牧不同经济类型区农业工程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工程、水利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的区域布局和重点工程项目;工程投资效益估算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现代农业内涵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2016年以来,重庆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但也存在仔猪高价位抑制了补栏积极性、部分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仍然偏重、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等问题。建议加强作物田间管理及灾害性防范,稳定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农村商业模式;推进特色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1.
藜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应用与推广,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农业农村局农牧机械推广站与各所科研机构合作并深入各大农机生产企业,最终与相关机具生产企业共同合作研发出适宜藜麦生长的藜麦播种与收获机具,为当地藜麦产业发展增添助力。基于此,分析天祝县高原寒旱区藜麦产业发展现状和藜麦机具的开发应用情况,提出促进藜麦产业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农业机械化经营机制、农业发展环境、农村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变化,并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景及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河南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时期,信阳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信阳农村改革中和试验区的农业发展作用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工业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有助于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有利于农业规模性发展,当然,更是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更加富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也逐渐向机械化发展,实现农村农机化是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表现。基于此,结合我国农村农机化的现状,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方向做了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西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最低,原因在于其不利的地理条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大量的农村人口。提出了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改善这一状况应采取的措施: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因地制宜,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地选择农业机械、机械化技术及机械化环节,借鉴外国与国内其它地区的经验,集成有关的技术、措施和政策,在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的管理和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以及相关的措施、政策等方面实施创新,通过农业产业化、信息技术、适用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研究开发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需要一套全国性的法规政策体系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化进程越来越快速,不仅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也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入手,对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科技化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稳定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东西地域土壤资源存在差异、科技发展速度悬殊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最直接也是重点问题。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农业机械化的广泛推广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提高,在社会和人们关注的"三农"问题上,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推广成为了关键因素;面临不同的地域差异,如何合理有效的提高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生产效率才是关心到民生的贴切问题。基于此,针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并以代县的机械化应用为例进一步探讨农业机械化应用的优势,进一步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给予适当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种植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该文阐述了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比较研究的意义。在调查与分析我国各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地区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北方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比南方高,西南是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低、难度最大的地区。通过综合评分法和模糊聚类模型的计算,按照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分为4类地区。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按北部、中部、南部来分类指导;实行分区决策、分类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促进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水土保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水土保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