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小流域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壤质量的空间异质性在深入了解区域土壤质量分布规律以及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金沙江小支流黑水河干热河谷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断面不同海拔土壤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流域干热河谷土壤有机质垂直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上游马桑坪垂直断面碱解氮和有效磷在海拔1 400 m和1 740 m含量最高;中游披砂断面碱解氮和有效磷在1 100~1 200 m的河谷地带高于海拔较高地带的土壤,同时随着海拔上升含量逐渐降低;下游的葫芦口垂直断面碱解氮和有效磷在海拔700 m左右退化最为严重。在交换性能方面,马桑坪断面土壤交换性钙和镁以及交换性盐基总量在海拔1 400 m处高于其上或者其下地带;交换性钾变化比较小,以河谷地带最低;中游披砂断面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和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均随海拔增加而降低,而在海拔2 000 m又有所增加;葫芦口土壤交换性能垂直变化方面,交换性钙、镁和钠,以及盐基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交换性钾变化趋势则相反,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即使在同一干旱河谷,在不同地段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土壤质量不同指标变化程度不同,在土壤质量评价与退化防治中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区域内特殊的一类自然地理景观,主要分布于怒江、金沙江、元江及其支流流域,"干"和"热"是其典型气候特征。干热河谷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种类少,植被覆盖率低。对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特征及植被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多年来选育的适合干热河谷生长的植物种类、种植模式及新技术,以期为水土保持植物在干热河谷及其他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干热河谷区冲沟地貌演化动力机制及其生态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水力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冲沟发育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不同海拔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四川省宁南县金沙江下游的河谷地带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海拔下的土壤可蚀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干热河谷区,海拔对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组成、可蚀性影响显著。在低海拔干热风影响较大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理化性质逐步改善;海拔1 005 m以上地区,干热风影响减弱,土壤理化性质和可蚀性出现转折点,其中理化性质有所降低并趋于稳定,可蚀性显著降低,抗蚀性能显著增强;海拔1 235~1 400 m之间可以作为干热风影响的过渡区,海拔1 500 m以上干热风影响基本消失,植被类型发生变化,土壤可蚀性明显降低,抗蚀性能显著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干热风是影响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因子之一,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在该地区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干热风的影响,以提高土地抵抗侵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集约度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对西部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特征及原因解释的研究较少。该文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以大渡河上游典型河谷与半山区为例,共调查农户357户,通过Tobit和OLS估计方法,定量对比分析了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谷区和半山区在耕地利用集约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资本集约度还是劳动集约度,河谷区均高于半山区。影响河谷与半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的因素有承包耕地面积、人均实际耕地面积、家庭固定资产、离集镇的距离、二三产业收入、农业劳动力、年需换工数量、人情往来支出等。耕地资源禀赋和农业劳动力数量是导致集约度差异的关键因素,农业生产条件或环境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闽浙两省水耕人为土的优势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采样分析了福建和浙江两省92个典型水耕人为土剖面,探讨了两省水耕人为土的优势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是主要类型,潜育水耕人为土和铁渗水耕人为土分布相对较少。调查共检出9个水耕人为土亚类,主要属于"普通"、"铁聚"、"漂白"和"底潜"类别的亚类。潜育水耕人为土主要分布在山垅、水网平原和河谷平原;铁渗水耕人为土集中分布在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铁聚水耕人为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丘陵山地;简育水耕人为土在丘陵山地分布较多,在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河谷平原也均有分布。各类水耕人为土的"漂白"亚类则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或河谷与丘陵的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7.
元谋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建平 《山地研究》1997,15(1):53-56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类型,这里气候炎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极为发育,发达的冲沟网络不但蚕食耕地,还产生大量泥沙,并加剧面蚀的发育发展,加速土地退化进程.在干热河谷开展冲沟侵蚀研究对于该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江河泥沙的控制意义深远.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文献资料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形态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具有“沟壁陡立、沟谷深壑、活跃沟头常呈上凸下凹状”等形态特征;2)岩层结构、气候降雨、土壤属性是导致该区冲沟发育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干热河谷冲沟侵蚀研究重点应集中于冲沟形态监测方法、冲沟发育过程及机制、冲沟产沙效应及人类活动对冲沟发育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茂兰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过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演替的初期和中期,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中期阶段达到最高,在演替后期,即乔林和顶极群落阶段又逐渐降低,并趋向相对稳定;(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达顶极群落阶段又增加;(3)群落在各个演替阶段主要表现为建群层之间的相互替代,其它层次亦随着建群层的变化发生相应变化,总体替代规律表现为先锋种-次先锋种-过渡种-次顶极种-顶极种。随着演替进展,草本多样性逐渐降低,木本植物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安宁河干旱河谷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抗冲性变化特征,阐明影响安宁河干旱河谷区农用地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并进而为安宁河干旱河谷区农用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桉树经济林(EEF)、马铃薯耕地(PCL)、牧草地(GL)、撂荒地(AL)和青花椒园地(GPG)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水槽冲刷法进行土壤抗冲性试验,同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性质,对土壤抗冲系数与土壤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在15 min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随冲刷时间的延长,先急剧下降随后趋于平缓稳定;抗冲系数随冲刷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增长趋势,二者关系用对数、逆函数或线性函数拟合效果较好;选取的5种类型农用地土壤抗冲性表现为GL>EEF>GPG>AL>PCL。(2)农用地土壤性质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GL和EEF土壤性质优良,AL和PCL较差,GPG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GPG>GL>EEF>AL>PCL。(3)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抗冲性主要受土壤机械组成和水稳性团聚体影响,最优回归方程为:土壤抗冲系数...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历来都是该地区植被恢复的重点区域,选择β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分析其植物群落,能够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的植被保护,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破坏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分析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及其波动幅度较小,但总体而言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其植物群落生境梯度的变化是非均匀的,在物种组成和结构上差异均不明显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高黎贡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黎贡山7种不同森林类型(亚高山草甸、灌丛、铁杉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沟谷雨林、干热河谷)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林地土壤不同层次pH、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及主要速效养分含量的测定,分析不同森林类型下土壤养分的差异状况。结果表明,除干热河谷土壤pH值呈碱性(平均为7.10),其余6个森林类型土壤pH值均介于4.09~5.26,呈酸性。且随深度增加,pH呈现出稍微增大的趋势(除干热河谷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研究区总体上呈现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性养分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好,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同一森林类型不同层次土壤的肥力特征均存在着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森林类型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 > 灌丛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 铁杉林 > 季风常绿阔叶林 > 热带沟谷雨林 > 干热河谷。  相似文献   

13.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蚀洞穴分布十分广泛,发达的洞穴不仅破坏地表形态,加速土地退化,还对当地居民生活构成威胁。同时由于地下洞穴排沙,洞内大体积悬空从而诱发其他地质灾害的产生,加剧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元谋干热河谷潜蚀洞穴的危害进行了分析,为干热河谷洞穴灾害的防治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元谋干热河谷2000-2020年生态环境变化现状,对该区域生态进行动态监测及其驱动力分析,为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期Landsat TM/OIL影像数据计算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4个指标来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体系,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 ①2000,2010和2020年元谋干热河谷的RSEI均值分别为0.628,0.609和0.684,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②在2000-2020年这20 a间,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面积占29.58%,主要分布河谷两侧;生态恶化面积占21.45%,主要散布在农耕区和居民区周围。 ③对影响元谋干热河谷RSEI的10个因子进行驱动力分析发现,绿度指标和土地利用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 [结论] 多因子交互结果显示,元谋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现状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因子在交互作用下均有协同增强的作用;绿度指标和土地利用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此,在探究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应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落实植被保护及修复政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大凌河流域为例,采用中上游河谷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人工交互解译获取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对河谷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利用RUSLE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河谷地区2005—2015年的土壤侵蚀状况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5年大凌河中上游河谷地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总体呈减少...  相似文献   

16.
目前遥感提取植被覆盖度的方法通常适用于农田、草地等高植被覆盖区,而在类似于干热河谷的植被稀疏地区效果不好。因此,针对目前常用的植被覆盖度提取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优化模型参数,进而得到一个最适于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度的优化模型。以元谋地区的MODIS影像数据为基础,将扩展线性混合模型(ELMM)运用于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提取,并将像元二分法、三波段梯度差法的提取结果与之对比,同时为了验证3种算法的精度,利用同一时段的Landsat TM影像进行检验。试验结果表明:扩展线性混合模型对于干热河谷区植被覆盖度的提取精度要优于像元二分模型和三波段梯度差法,且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真值,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干热河谷覆盖植被信息提取实践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建立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野生维管植物名录的基础上,对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4科17属20种;②科的世界分布类型占优势,优势科及表征科不明显,单种科占优势;③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分布型为主,其中:在科级水平上,温带分布型科共有3科,占到总科数(不含世界广布科)的75%;在属级水平上,温带性质分布型的属有9属,占总属数(不含世界广布属)的69.23%;④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荒坡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联系广泛,尤其是与古南大陆植物区系和横断山区其他干旱河谷的植物区系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基本气候特征中国热带包括台湾南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元江河谷,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等,不足全国陆地面积的1%,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表现为四性:(一)海洋性中国热带大都为多面环海的岛屿或半岛。虽受季风影响,但因纬度  相似文献   

19.
河北太行山区河谷土地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分析太行山区7条河流主流河谷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各河流属性、地貌特征、水流特性等存在一定差异,但河谷为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一致,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为绝对优势,占50%~80%,村庄次之,占20%左右,林地<10%,土地利用类型总体表现为由上游向下游增多的趋势。河谷内土地斑块较破碎,平均每1000长河谷内分布5~6个土地斑块,阜平县河道占河谷面积比例基本在15%~30%间变动,元氏县保留河道比例为10%以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的不同气候与区段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掌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规律,以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失稳性坡面不同区段(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共采集0—20 cm的土壤样本135个,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和失稳性坡面区段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总体偏酸性(pH<6.5),与总体偏碱性(pH>7.5)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pH值均大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及温带湿润山岭区且差异显著(p<0.05)。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与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与降水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气候、区段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均存在极显著影响(p<0.001)。除大凹子沟阴坡和查菁沟阳坡两个样地外,大地阴坡、小尖风阳坡和多照沟阳坡的失稳性坡面区段pH值均表现为堆积区>稳定区。蒋家沟流域失稳性坡面土壤pH受气候和区段的共同影响,气温、降水及土壤含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同时还受到灾害扰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