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进程,其中包括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燕沟流域在综合治理措施配置、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2.
燕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沟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经过3a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综合治理,培育了高效农副型、农果复合型和林牧复合型3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示范推广了基本农田稳产高产、乔灌草混交和小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3项技术,使燕沟流域治理度达到了49.4%,监测减沙效益达到72%,粮食潜力实现率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了740元。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作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以燕沟流域为试验示范基地,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优化调整农林牧结构,进行规模化经营与示范;重点研究了高效农业型、农果复合型,林牧型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延安燕沟流域近年来的降雨观测资料以及野外人工降雨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燕沟流域年均输沙量比治理前的1997年减少了80%以上.在造成输沙量减少的原因中,降雨因素影响约占30%,而以植被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约占70%,证明植被恢复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水沙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土高原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必将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其流域尺度的水文效应对理解生态环境响应尤其重要。通过对延安燕沟流域1998-2010年的生态系统恢复进程及其流域水沙变化过程耦合分析表明:燕沟流域治理后径流泥沙发生了深刻变化,尽管流域总径流仍随降雨波动,但洪水径流显著减少,径流中泥沙含量迅速减少,总输沙进一步减少。这种变化趋势与流域进行的治理措施、治理阶段吻合;梯田、坝地等工程措施使得流域径流显著减少,林草植被恢复使得径流减少的同时,径流含沙率减少幅度更大。工程措施配以植被措施基本可以做到泥不出沟。因此,黄土丘陵区治理流域应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作者首先提出了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效益的评价指标 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以燕沟流域为对象对这一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以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对高度治理流域的总体减沙水平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流域增强了土壤接受降雨的人渗能力,提高了流域自身林草涵养水分以及流域地表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因而增加了流域生态建设可用的径流资源量。燕沟流域1997年以来的年降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燕沟流域的输沙模数逐年锐减,对近年来流域所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植被重建工程起到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与治理前相比,减沙效益约为83.7%。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8年纸坊沟流域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探讨纸坊沟流域商品型牛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条件是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纸坊沟流域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目前对其经济发展起支柱作用的是"果-农、草-牧"型发展模式.针对纸坊沟流域商品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及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和干预,使农、林、牧各子系统内部的循环链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徐勇  韩国义 《水土保持研究》2002,9(4):139-143,146
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阐述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生态农业建设的系统特征和指标间的前后、左右关系理清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初步建立起了适用于黄土丘陵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一些新指标或重要指标进行了解析,最后以燕沟流域为例,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退耕坡地是近年来黄土高原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但对于如何退耕,学术界存在多种不同观点,实践方面存在多种不同模式。以延安燕沟流域坡改梯为例,利用2005年延安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借助WIN-YIELD软件,对不同地形坡度条件下坡改梯在作物增产、保水减沙效益以及燕沟流域坡改梯实践效果进行模拟、对比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度越大,坡改梯作物增产、保水和减沙效益越显著;坡度小于5°的坡耕地可以不进行梯田改造,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应及早实施坡改梯或退耕还林(草)。  相似文献   

11.
以黄土丘陵区延安燕沟流域实施规模化生态建设的实践为例,从优化治理与投资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流域快速、规模化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的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对未来生态建设的投资状况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以期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程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分形维数法与传统地貌法判断地貌侵蚀发育阶段是否一致,基于DEM数据提取陕西省延安市燕沟流域水系结构图,利用网格法计算燕沟流域水系分形维数,利用高程面积曲线法刻画了该流域的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结果显示:燕沟流域水系长度为61.6 km,水系密度为1.29 km/km2,水系数量为109条,燕沟流域水系的分形维值为0.98,高程曲线下面积为0.497。由此可以得出,燕沟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的壮年期,需要加强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 分形维数阈值判断方法忽略了面蚀在地貌侵蚀过程中的作用,它将低估该地区地貌发育程度,因此利用水系分维值推断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的阈值需要更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京山县生态农业建设措施和建设效益的分析,论述了生态农业建设在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质量方面的轴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示范户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形式。本文根据陕西省生态农业的建设实践,总结和分析了该省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成单元--生态户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从地域生态、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了该省生态农业示范户的生产结构模式,分析了生态户进行生态农业和庭院经济开发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得出对发展生态农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气候变化及植被和淤地坝等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影响,选取宁夏典型入黄流域清水河和苦水河为研究对象,采用Pettitt突变方法分析研究流域气象水文和生态建设措施等要素的变异点,基于Budyko理论,通过建立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生态建设措施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耦合生态建设措施下的降水—径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估,采用弹性系数法,量化不同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流域径流均呈减小趋势,且年径流突变均发生在2000年;水热耦合控制参数与NDVI和淤地坝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引入NDVI和淤地坝指数构建的降水—径流模型模拟值接近实测值;清水河流域生态建设措施实施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高达78.25%,其中,植被和淤地坝对径流减少贡献率分别为23.11%,46.50%,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对径流产生的影响。苦水河流域降水对径流减少贡献率可达47.30%,生态建设措施对苦水河径流减少贡献率为59.57%,植被和淤地坝贡献率分别为18.57%,13.96%,其他生态建设措施对径流减少贡献率为27.04%。生态建设是引起宁夏入黄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WIN-YIELD软件的黄土丘陵区作物产量地形分异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退耕还林是目前黄土丘陵区整治生态环境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体政策。为提高退耕政策贯彻落实的科学性,该文基于WIN-YIELD软件,利用2002年延安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和燕沟流域地貌、土壤及土地利用等资料,通过对玉米、马铃薯、高粱、大豆和豌豆等作物产量随地形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的模拟,以揭示作物产量与地形条件的关系。研究发现:地形坡度对作物的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地形坡度越大,作物的产量越低;地形高程除对马铃薯有一定影响外,对其它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大;地形坡向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普遍较微弱。  相似文献   

17.
定量研究延河流域淤地坝拦沙贡献率和未来可拦沙潜力,对流域淤地坝建设效益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根据延河流域1952—2018年的径流输沙数据和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中的骨干坝建坝年限、控制面积、总库容和淤积库容等资料,构建了延河流域骨干坝拦沙量反推计算模型,计算了延河流域骨干坝逐年拦沙量与减沙贡献率,预测了骨干坝未来可拦沙年限。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延河流域骨干坝年均拦沙量持续增加,2000—2011年多年平均拦沙量为401万t/a,达到最大值;人类活动是延河流域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1997—2005年和2006—2011年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减沙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3.44%和84.98%;骨干坝拦沙量在人类活动减沙量中的占比呈减小趋势,1997—2005年占比24.67%,2006—2011年占比7.46%;截止2019年,延河流域62%的骨干坝未来拦沙年限为30年以内,并且北部骨干坝未来可拦沙能力大于南部骨干坝。研究结果可为延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与效益评价、水土保持措施规划与布局以及流域综合管理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水库黄土库岸稳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土地资源评价理论、GIS和GPS技术,选取地处南方红壤侵蚀区燕沟小流域内某一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和指数和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55.1%的土地属5等地,土地质量较差,土壤侵蚀是制约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瓶颈因素。提出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恢复与培育土壤肥力是该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与方向。同时,研究表明,采用GIS,GPS技术,结合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小流域大比例尺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在此类土地资源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SWAT模型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WAT是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及预测不同下垫面的径流量。应用SWAT模型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2—2008年逐月径流量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ticliffe效率系数分别为0.76和0.81,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9和0.80。模型模拟精度高于评价标准(模拟效率Ens>0.5,r2>0.6),说明SWAT模型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模拟效果很好,可以用来监测预报黄土丘陵区的汛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