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韩江三角洲南部农业土壤氟含量状况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经济发达的韩江三角洲南部地区115个农业土壤样品中氟化物的分析测试,初步摸清了该地区农业土壤氟含量状况。结果显示,46%土壤样品氟含量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土壤氟最高含量可达983mgkg-1,而最低仅为125mgkg-1,相差近8倍,各区(县)土壤氟含量分布不均匀。研究区内土壤高氟含量的形成与当地的三角洲冲积形成过程有直接关系,后期人类活动造成的氟污染也对该区域土壤高氟含量有一定的贡献。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地地方性氟病与土壤高氟含量存在直接联系。文中还对研究区土壤氟含量与国内部分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氟病流行区不同土壤类型氟含量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焦有 《农业环境保护》1997,16(3):129-130
对九个土壤类型土壤全氟及水浸氟含量的研究表明:棕壤、粗骨土自然土壤的全氟含量较高,但可给态氟的输出能力较弱。土壤的水浸氟含量以碱性土〉微碱性土〉中性土〉酸性土。潮土中,土壤的水浸氟含量随粘粒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土壤氟是食物和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研究土壤氟的化学组成和分布特征对了解地氟病病源和保障食品安全及地下水水质有指导意义。以焦作市某排氟工厂周围典型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碱熔法和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研究了人为污染环境下土壤剖面氟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典型土壤剖面中全氟含量远高于全国土壤平均值(440 mg kg-1),土壤氟轻(偏中)度污染,且氟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各赋存形态氟按含量大小呈残余态>有机束缚态>水溶态>可交换态>铁锰结合态规律,研究区土壤水溶态氟、水溶态氟与总氟的比值(1.62%)均偏高,对浅层地下水具有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环境对黄牛高氟低硒低铜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博  史言 《农业环境保护》1999,18(4):172-174
通过检测宁夏青铜峡地区黄牛外环境中的饮水,饲料,土壤,大气氟硒铜和黄牛内环境中的血清氟,毛氟,骨骼氟,牙齿氟和全血硒铜,探讨环境对黄牛微量元素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青铜峡地区外环境高氟导致黄牛有地方性氟病的流行,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氟低硒低铜综合征是人畜共患的地方病,我国有大面积的高氟低硒低铜复合带,在这一地带的人畜健康问题将受到高氟低铜综合征的严重影响,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大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地热水开发利用及地热尾水排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氟污染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国内许多地热井点地热水中氟含量偏高,一般在0.5-17mg/l之间,最高可达40mg/l(国家饮水水质氟含量标准为1.0mg/l);利用地热水养鱼,当地热水中氟含量高于1.0mg/l时,鱼体内氟化物含量高于2.0mg/kg,超过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要求;地热水灌溉能引起土壤氟含量增高,但高氟土壤对农作物品质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氟的土壤地球化学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焦有  宝德俊  尹川芬 《土壤通报》2000,31(6):251-254
介绍了土壤中氟的来源 ,氟的含量状况 ,氟的迁移、富积及分布规律和氟的反应机制、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认为土壤是氟环境化学体系的枢纽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的氟:I.土壤中氟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莉英  邢光熹 《土壤》1995,27(4):191-194
本文讨论了我国主要类型土壤中氟的含量及其与成土母质的关系,讨论了氟在土壤部面中的分布,迁移图式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污灌土壤中氟及硫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乌鲁木齐雅马里克山的石灰性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提取法和分步提取法对土壤氟和硫的化学形态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水质及外源对土壤氟和硫各形态的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氟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占全氟含量99.5%以上。各形态氟呈残余态氟>有机束缚态氟>水溶态氟>可交换态氟>铁锰结合态氟的趋势。不同水质浇灌后,土壤硫主要以有机硫为主,占71.5%~81.2%。并且呈现有机硫>盐酸可溶性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的趋势。外源物质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对土壤中氟和硫各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土壤氟和硫各形态之间以及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氟与残余态氟极显著相关。土壤全硫与有机硫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土壤pH值、有机质和CaCO3含量是影响土壤中氟及硫赋存形态的主要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西部氟病区苏打盐碱土氟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17 mg/kg,低于全国土壤氟背景值和对照黑土,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强,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13.73、8.49 mg/kg,均高于对照黑土。土壤剖面中,残余态氟和全氟含量呈40~60 cm0~20 cm20~40 cm;铁锰结合态氟分布较均匀;其他形态氟则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交换态氟与其他形态氟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各形态氟相互转换的过渡形式。pH与水溶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态氟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钙、CEC分别与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有效磷与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分别与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低苏打盐碱土pH是降低氟生物有效性的首选方法。通过对以上土壤参数进行分析,为今后降低该区域土壤中氟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岛地区10个典型茶园中的茶叶氟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氟、p H、交换性酸及交换性阳离子等的测定,分析了茶叶氟含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含量与茶叶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因素。土壤交换性H+和交换性Na+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交换性Al3+与交换性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p H、交换性Ca2+、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与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是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改良及降低茶叶氟含量的质量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