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恢复生态学理论对三峡库区退化土壤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不同利用方式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措施有显著差异.退化坡耕地可采取坡改梯整治技术、农耕农艺技术和生物篱生态过滤网带技术进行恢复重建;退化林地的恢复与重建措施主要有:改进林木更新方式和营林技术,增加林地施肥投入,开展多种经营,采用立体种植模式等;退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一是将现有的草山草坡进行人工改造,二是将水土流失严重的棵地种植水保牧草,两种均以等高带状种植;退化荒地可通过人工措施来加快其生态恢复过程,一般采用先锋群落的重建及复合群落的培植与发育;退化建设用地主要是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等措施恢复,难以复垦的要进行植被恢复,方法与退化荒地的恢复与重建类同.  相似文献   

2.
鲁如坤  时正元 《土壤》2000,32(6):310-314
本文为本系列的第二部分。研究表明,在退化红壤磷库重建中,施用磷肥,可迅速重建磷库,显著降低土壤的磷素最大吸附量,可以增加红壤保水能力,表明施用磷肥有着多重作用。有机肥在退化红壤养分库重建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可更快地重建土壤磷库、钾库。对提高土壤全氮水平也比单用化肥为快。结果充分说明,在恢复重建退化红壤养分库时,本文的有关措施是有效的,而且磷、钾库的重建可以比较迅速地达到。  相似文献   

3.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珂  石兆勇  王发园 《土壤通报》2017,(4):996-1002
近年来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生态恢复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植被恢复、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生产力的作用显著。本文重点综述丛枝菌根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矿区土壤、旱区和盐碱土壤、退化草原等生态重建中的应用潜力,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生态恢复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皇甫川流域治理区与原生植被区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皇甫川流域,分别选择原生植被区、人工恢复治理区和退化未治理区3个样区,对其物种组成特征、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治理区经过20余年的小流域治理,其植被的区系组成、优势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已接近原生植被区,生态优势度则显著高于退化未治理区和原生植被区,但其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组成特征与未治理区相似而与原生植被区差异较大,均匀度和信息多样性指数则低于退化未治理区和原生植被区.文中还对流域治理过程中植被重建措施及生物多样性恢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山退化草地不同恢复重建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高山退化草地3种恢复重建措施(围栏、禁牧和毒杂草防除)和对照重度退化草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退化草地恢复重建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有明显影响。围栏、禁牧和毒杂草防除样地同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重度退化草地(P0.05)。与对照相比,0—10cm土层毒杂草防除和围栏处理土壤空隙度增加1.71%和1.44%,毛管持水量增加1.08%和1.15%。不同处理间土壤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杂草防除围栏禁牧和重度退化草地,且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退化草地不同恢复措施间土壤化学特性有显著差异。禁牧和围栏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杂草防除样地0—30cm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因此,分析祁连山高山重度退化草地不同恢复措施样地土壤理化特性对评价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成效,具有一定指导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6.
红壤侵蚀退化地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汀县河田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红壤侵蚀退化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6种生态恢复措施之后,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乔灌草混交、生态果园措施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效果最好,条沟+草灌措施对提高全磷的效果较好;条沟+草灌措施和施肥治理措施对提高土壤全钾含量有一定效果;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效果大小顺序为: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生态果园>全坡面播草>封禁>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7.
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生态恢复重建不能仅仅就环境退化问题而开展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却而不去考虑经济恢复重建和区域脱贫与持续发展问题。根据红壤丘陵开发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建立了以水土保持为核心,“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链接的治理模式,以草保土养地,以草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林地针叶化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和典型剖面试验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揭示了人工阔叶林地、混交林地和针叶林地土壤剖面微生物区系的分布规律,以及林地大面积针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大量涌现。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很长的人类定居史,景观已经高度改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欧洲的生态系统类型出发,对欧洲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作了总结,包括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生态恢复的限制条件,生态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限制和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等.并对欧洲各国在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废弃地等生态系统类型典型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欧洲生态恢复的促进因素,包括欧盟的作用,重要协议的颁布执行.生态网络的发展,公共参与的影响,财政援助等方面。最后对欧洲生态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态垫治理流动沙地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生态垫结合植物措施治理流动沙丘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生态垫能够显著降低沙地0-15 cm的土壤温度,日均温可降低2.06-4.56℃,有利于沙地高温条件下减少土壤蒸发;在连续无降雨的情况下,生态垫下各层次的土壤含水量都高于流动沙丘裸地,尤其是15-30 cm含水量相对稳定,人工植被建立后,其保存率、生长量较流动沙地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态垫结合生物措施可快捷、有效地恢复和重建流动沙地退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三川河流域生态恢复和重建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流失是三川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退化的主要形式,是制约该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该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其危害,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 ,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皖西大别山北坡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皖西大别山北坡位于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交错带(Ecotone),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反馈调节机制弱、稳定性较差等特征,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对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安全和效益的发挥、淮河防洪、巢湖水污染治理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区经济落后、财力有限,但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因此,实施生态修复是解决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的最有效途径。当前生态修复应抓好以下方面:实施生态移民,积极稳妥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统筹规划,线面结合,抓好小流域治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和行动;积极发展山区小水电;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与流域养分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植被恢复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调整的政策,在小区和流域尺度上,就植被恢复对流域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养分循环平衡影响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植被恢复可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使流域养分循环平衡能力加强、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指出了在这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恢复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目前,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括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义,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生态恢复的原则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我国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是通过工程的手段进行生态恢复的典范。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应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作指导,正确处理好人口再生产、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方法是系统工程方法,包括综合调查与系统诊断、模型开发与治理规划、防治体系与模式设计、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亟需开拓创新,创新是水土保持工作的灵魂。只有认真纠正目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2种偏向,全面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针,把当地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与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少入库泥沙和提高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而如何高效识别优先小流域,则是提高治理资金效益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面积法、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面积法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3种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识别的优先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接近于水土流失面积法,同时又将坡度较大以及耕地、园地和采矿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小流域识别出来,纳入优先小流域中,是3种方法中最优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实施顺序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影响水分入渗和转移、土壤肥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分析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影响机制,对揭示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晋西北朱家川流域内7个坝控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草地、农地)下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平台空间分析模块提取样点地形因子,用湿筛法分析水稳性团聚体粒径组成,借助通径分析法分析各理化因子对于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晋西北朱家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团聚体稳定性从高到低顺序为:林地>草地>农地。分形维数和小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大粒径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处于流域下游的后会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中游柳树咀沟流域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最优。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有机质含量,其次是海拔高度,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427和-0.229,决策系数分别为0.168 0,0.085 6。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密云水库上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合理配置北京密云水库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方法]基于石匣小流域坡面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1)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量差异明显,与裸地相比较,耕地、人工草地、封禁荒草地和林地的减沙率达63.88%~99.63%;(2)梯田比坡耕地措施小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了95.62%,起到了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3)采用水平条和鱼鳞坑措施林地小区的减沙率分别为83.56%和96.53%,具有十分明显的减蚀作用;(4)与人工草地相比较,封禁荒草地的侵蚀产沙量减少了98.25%,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结论]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人为干扰以及合适地配置梯田、鱼鳞坑和水平条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LCC) directly affec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 of soil erosion. As a typical governance watershed in the hilly and gu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the Jiuyuangou watershed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LULCC in the past 10 years due to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cropland abandonment. However,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oil erosion change and LULCC in the watershed is unclear, a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study used satellite images to extract information on LULCC in the watershed and the 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 (CSLE) model to evalu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soil erosion in the watershed from 2010 to 2020.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continuous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roject in the watershed reduced soil erosion from 2010 to 2015; however,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after 2015 reduced its impact. The annual average soil erosion modulus decreased from 10.85 t ha−1 year−1 in 2010 to 8.03 t ha−1 year−1 in 2015 but then increased to 10.57 t ha−1 year−1 in 2020; (2) the mai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LULC) type in the Jiuyuangou watershed is grassland, accounting for 62% of the total area, followed by forestland, cropland, buildings, and water. Cropland has the largest multi-year average soil erosion modulus, followed by grassland and buildings, with forestland having the smallest; (3) significant spatial correlations occurred between soil erosion change and LULCC for common ‘no change’ and common ‘gain’ in the settlements, roads, and areas near the human influences with goo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ut not other region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limatic factors (heavy rain events). Thus, we should repair terraces, control dams in the watershed, and actively conserve water and soil.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planning and managing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watershed.  相似文献   

19.
选取广东省泗纶小流域为研究区,以GIS技术为支撑,选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数学模型,利用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降雨、植被、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单因子并叠加分析,生成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图。通过对区域内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影响流域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并根据研究结果对流域内坡耕地水土流失提出相关防治措施,从而为广东省坡耕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减少土壤侵蚀面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分析是评价工程实施效益的重要方面。以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欧盟赠款项目重点监测小流域-盆古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治理前后的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eCognition、Arcgis软件,对盆古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1年盆古小流域旱地、水田等面积减少,有林地和梯田等面积增加;小流域轻度侵蚀在有林地中分布最多,而轻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旱地中;另外,小流域土壤侵蚀这一期间整体呈现由强转弱的趋势,表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