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地重划区生态保育工法之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重划乃以土地重划的方式,将农地重新规划整理,建立标准丘块,并配置完善的农水路,透过土地交换分合,集中农户土地,便于田间农事管理。台湾地区迄今已办理的农地重划面积达38.3万多hm2,约占台湾耕地面积44%,对农场结构改善、加速农业现代化及增加农民所得,成效良好。以往政府仅着重在农路、灌溉、排水等系统,即以农业机械化耕作,增加农作物产量为主,因此农水路之设计施工,多以输水效益、结构体之安定性为考量,即以混凝土渠道取代传统上利于生态发展的土渠与干砌石水路,造成水路生态空间的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2.
台湾山多平地少,山坡地农业自有其发展空间,但是山坡地农业之开发苟无水土保持处理之配合,则因坡地环境之特殊性,极易造成水土资源之流失,导致农业依存之土壤日趋贫瘠,国民赖以生存之水源日渐匮乏,至其极限农业将为之消失,国家经济为之衰退,是以山坡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保育具有唇齿相依之关系。农政单位在拟定农业政策时,已充分了解山坡地农业与保育政策配合之必要性,但因缺乏足够之诱因,致使水土资源保育工作未能充分落实,而水土保育工作亦非农政单位之专责工作,必须依赖整体之经济政策,财政动摇,社会认知及及教育宣导等政府各负责部门之配合,方能竟其功。因之当今在推动山坡地农业政策及执行水土保育工作之同时,亟须配合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农地重划,设置农业专业区,提为奖励补助,提升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之措施,以提高农民所得,激励农民从事水土事水土保持之意愿。并以管制农药肥料之手段,控制污染源之扩大,以补助设施农业[之方式,和物在山坡地之扩张,此外,工商业之回馈农业,使得农业能在充裕资金之支援下,导正其健全之发展,因之在农民有实质获利之诱因下,水土保持工作方得以落实,相对的,水土资源环境能获得维护下,方能维系山坡地农业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商丘试区多年研究成果与实践,结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灾害形成的特点,提出节水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它通过治水、改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良种良法,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是水,重点研究了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即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以及实现节水农业生产分区的途径及效益。  相似文献   

4.
1992年以前台湾办理农地重划区或早期农地重划区农水路更新改善工程中,均着重在生产、生活上,之后逐渐重视生态功能之表现,至1996年增加植栽绿美化项目,最近五年方有生态工法。研究作现场勘查后,针对办理重划人员(专家)及农民作问卷调查,对于实施绿美化工作之相关认知及目前遭遇问题作一统计分析与评估,所得结论如下:(1)对于绿美化之优点,如改善环境品质美观、树荫制造休憩及调节湿度等,受测者表示在普通(同意)以上均占85%(65%)以上。(2)受测者五成以上同意本问卷所设计数种植栽配置方式,如利用树冠较小之树种、灌木或增加栽植间距。(3)大多数之农民及专家对于植栽绿美化工作持正面态度,即期望继续推行,且农民认为应该继续施行的意愿较专家为高。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沈丘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多维农业信息分类体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该文在分析农业系统构成和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农业信息因素众多、构成复杂等特点,提出了多维分类方法,重点分析了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农业行业/产品、市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涵和特性,建立了以农业行业/产品为主线,包括农业生产维、农业市场维、农业自然资源维、农业社会经济维、农业科技维、农业时空维和农业信息属性维在内的多维分类空间,并构筑了相应的分类立方体数据模型,实现了对农业信息的多角度综合反映。该方法已经应用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与开发中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浅谈有关节水农业的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简要介绍了我国农业面临的水形势,阐述了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分析了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及农业水资源的基本状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节水农业的发展需要有个良好循环的农业水资源环境,提出实现农业水资源良性循环的思路: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实施农业水资源管理一体化,是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促进农业水资源良性循环的关键,实现农业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是节水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农业环境远程监测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系统和无线远程通信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以ARM CPU为硬件核心,通过μC/OS-II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调度与管理,实现农业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然后经由CDMA/GPRS无线移动通信模块将其发送至数据库服务器。在服务器端,采用ASP.NET技术实现动态WEB发布,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随时浏览和下载各种农业信息数据。此方案的实现明显改善了系统的综合性能,在可靠性、集成性、稳定性和扩展性等方面,更能适合分散远程条件下农业环境信息监测与管理的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组件式GIS技术的水稻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该文阐述了组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介绍了利用组件式GIS技术,在VB环境下嵌入MapObjects组件,开发实现对与水稻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土壤、水资源、农业经济和基础地理等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实现通用的GIS功能和专业应用分析功能,并探讨了GIS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根据灰色系统理论思想,结合经典控制论方法,建立了吉林省农业生产经济系统的灰色动态控制模型,进而探讨了吉林省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水热等基本条件相差悬殊,土地资源分异非常显著,耕地资源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50多年的统计数据和近9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过程,耕地面积变化过程的地域差异及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随人均耕地的增减有较大起伏,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故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考虑,保护耕地成为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基于此,从珍惜和保护好现有耕地,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及建立耕地利用考核体系,缩减土地征用利益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流转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耕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谁来种田"的关键。分析各因素对耕地流转的作用及影响强度,识别其主导因素,对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具有积极意义。该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 Division index method,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2008?2014年间中国省域耕地流转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4年,中国耕地流转面积累计增长了1.96?107 hm2,增长2.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4.40%,京津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等经济活跃或优势农业产区的耕地流转发展较快。2)经济因素、农民增收因素、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农机化因素对耕地流转的促进作用最大,研究期内农机化累计效应促进耕地流转率提高18.16%,经营意愿因素对耕地流转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区域之间4个分解因素的累计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经济效应促进了华东与华南地区耕地流转率的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效应主要促进了华东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农机化效应促进了大部分地区耕地流转率提高10%以上,但华南与西南地区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和GIS的平原和山区贫困县农村耕地利用演变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厘清耕地在不同地形环境下的利用情况与变化规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管理与脱贫攻坚的前提。结合遥感和GIS技术,该文对比了平原区贫困县(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山区贫困县(酉阳县)农村耕地数量、质量、分布与种植结构的演变差异。结果表明:1)平原县人均耕地数量远高于山区县,山区县耕地减少,但平原县耕地不降反增。2)平原县耕地质量较低,劣质耕地数量变化剧烈,山区县耕地质量略高,减少的耕地以中低质量为主。3)空间分布上耕地均呈集聚式发展,平原县耕作半径大于山区县,且向外扩张,山区县则向内收缩;平原县耕地斑块数和最大斑块指数持续增大,而山区县斑块数骤减且最大斑块略有增加;平原县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山区县,研究期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平原县耕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提高,山区县则降低;平原县耕地优势分布在低地形位区,且变化不显著,山区县则优势分布在中低梯度区,且优势度增加。4)平原县普遍种植粮食作物,山区县以粮食作物为主,但经济作物占比较大且逐年增加。研究认为,地形与耕地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生产要素比较优势不同,进而耕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模式不同,在社会经济和政策制度的驱使下,两县耕地利用朝着不同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和进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该文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分析了农业工程相关技术在实现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的根本性转变、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加快种子工程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为加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建议当前需要突出做好转变观念、加快关键农业工程技术攻关、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实用工程技术、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科技单位功能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决策的城镇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协调布局优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的空间开发管制边界,是兼顾城市发展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该文以鹰潭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平台进行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基于2个评价结果开展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协调优化布局研究.通过城市发展方向预测、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耕地国家利用等四方面修正,形成城市开发边界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初步方案.根据空间矛盾协调原则做出空间决策,优化协调城镇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研究结果为:中心城区建设开发适宜性分值由高到低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中心为圆心的“圈层”式的空间分布,中心城区耕地综合质量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综合建设用地重心移动分析、凸壳原理分析城市扩张模式、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分析得出中心城区北部的夏埠乡、志光镇和鸿塘镇是中心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引入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标,将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方案划分为可调区和不可调区,城市开发边界方案与耕地保护红线方案不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优先保障耕地.城市开发边界方案与耕地保护红线方案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耕地保护红线,优先保障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朱明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192-196
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和新农村建设主要内容的分析,阐述了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工程综合集成优势,通过提供科技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农业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发挥六大集成技术优势: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集成技术、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集成技术、生产生活生态设施集成技术、生物质综合利用集成技术、农村能源与村舍民居集成技术、农产品加工与农业循环经济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17.
2001—2010年中国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地表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NPP代表了农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可固定大气中CO2的能力,决定了农田土壤可获得的有机碳含量.测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的NPP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探索其影响因子,对于了解全球碳循环,预测未来生态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17A3数据集,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线法和相关系数法定量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气候因子对农田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C 0.21 ~ 17.24 Mg hm-2a-1,平均值为4.12 Mg hm-2 a-1.从时间变化来看,NPP年际变化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表现为南方高,北方低,其中,甘新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淮海区北部NPP值较低,<3 Mg hm-2 a-1;四川盆地、山东丘陵、长江中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云南、贵州、海南等地NPP值较高,>5 Mghm-2 a-1.从变化趋势来看,黄淮海农业区、黄土高原区、新疆的绿洲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南部上升趋势明显,东北农业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下降趋势明显.2001-2010年,中国农田中有22%的像元NPP平均值与降水呈显著相关,7%的像元与气温呈显著相关,反映了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是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排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投入量和产出量,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农业碳效率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研究区农作物生产碳效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作物碳的生产效率从2000年的9.27 kg·kg-1(CE)增长到2010年的10.16 kg·kg-1(CE),经济效率由2000年的10.73 Yuan·kg-1(CE)下降到2010年的9.25 Yuan·kg-1(CE),生态效率从2000年的1.76 kg(C)·kg-1(CE)上升至2010年的1.94 kg(C)·kg-1(CE);(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作物碳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年份高效率区大都集中于该区的东南部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九江地区各县(市);(3)在碳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农作物碳的生产效率受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作物经济产量的影响,经济效率受粮食产量和价格的影响,生态效率则主要受农业碳产出的影响。(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部分县(市)为碳汇区,且高碳汇区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9.
集水型生态农业与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是农业,其首要问题和最基本目标是解决农民脱贫。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重建与当地农民脱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适应该地区特点的集水型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