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水土保持通报》1998,18(2):封四
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是从总结历史实践经验入手,并辅以相应的科学研究后提出来的.也可以说它是把科学、技术和工程联系在一起且又完全按照黄土高原形成及其演变规律而采取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我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土地合理利用和“大农业”生产深感关切。近年来对这些问题,又作了些冷静的探索,认为不管治黄也罢,使亿万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也罢,关键在于能否把黄土高原的降水全部“就地入渗拦蓄”,因而提出把它作为整治黄土高原的方略,以期在30—50年内真正实现“群众生产遵规律,植树种草催河清”的愿望。现仅就黄土高原土地整治的紧迫性;黄土高原土地整治的方略和黄土高原整治的途径等三方面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再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黄土高原的国土整治是当今非常紧迫而重大的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着黄土高原本部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带的土地沙化及其防治,黄土高原北部能源基地的综合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复耕,以及根治黄河水患,调节增进我国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等息息相关,这项工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黄土高原形成环境及其演变规律,并有利于各行各业大发展的方针政策,这样就必须要求科学,技术和工程紧密联系,曾由作者提出的“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拉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28字方略可以当此重任,这个把科学,技术和工程联系在一起的整治黄土高原全部国土的方略,经过多年来在具体实践中广泛对照和进一步研究表明它确比较切实可行,因为它首衔符合2.5Ma以来黄土高原形成,尤其厚度黄土-古土壤结构剖面的形成及其变迁规律,其次它又能充分发挥并也能巩固提高黄土地层及共现代土壤固有的优良特性(高入渗,高有效蓄水等)的生产潜力,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其三,它具有一个明确而又能促进科研,生产以及其它经济建设相互配合的共同攻关目标,这样就能有效防止以往各行各业重踏综而不合,各行其是的老路,从而在实践上加强了科学,技术和工程间的紧密配合,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融为一体,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业已获得了目前在各地不断出现的成功实例,不论从黄河上中游局的3个水保站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示范的11个试区中,还是无定河流域,定西和晋西北地区的大面积治理中,以及群众在水土渗现出来的200多个样板中都可得到验证,看来“28”字方徊作为一种国策,号召全国正确地在黄土高原推行的时机业已成熟,特冒味降词,退请国家主管部门审核施行,那未黄土高原的繁荣昌盛和黄河水利的兴旺发达,必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介绍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及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念;研究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与沟道工程措施结合,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研究;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评估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等。  相似文献   

5.
甘肃黄土高原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其生态治理在构建西北及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了系统、科学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针对区域地貌及生态特征、区域差异性、经济发展及生态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分区治理方略和技术措施,以期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治理、完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加快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也是西部开发的关键区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治理程度低,治理速度慢。在分析了其原因后认为,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须确立自然观的科学理念,治理的战略目标应是有限的和分阶段的。提出了加快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保持水土资源,建设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当前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之危害人所共知.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而黄河的泥沙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成灾的根源.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早在明朝初期,就有人开始提出"治水先治源"的方略.民国时期,中外专家进一步提出了上、中、下游全面治理黄河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方略日趋完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这一观点日益明确.已有的研究表明,植被是抑制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重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各学科着眼点不同,对 黄土高原的范围划分各异。作者荟萃了以自然地理单元、地貌单元和水土保持单元而划分黄土高原的观 点及其四周界线,提出了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两种概念。  相似文献   

9.
维护土壤水库确保黄土高原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无情破坏,对土壤水库的伤害,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直接削弱土壤入渗和抗冲能力,形成超渗径流,导致湿陷、洞穴和暗沟冲刷等,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冲刷过程。“蓄泄统筹,以泄为主”的治水方针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状况。保护、加强、重建土壤水库,迅速全面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道。提出的整治黄土高原的“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已得到证实,只要在黄土高原国土整治中得到全面实施,那么根治黄河水患,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推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求出发,科学、系统、全面地统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阶段和环节,坚持科学思维、科学治理、科学管理,以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手段,推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在水土保持理念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思想;在水土保持方略上,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在治理的战略布局上,坚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集中突破;在治理措施安排上,坚持把淤地坝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重视生态自我修复;在管理决策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的理念、程序、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拦降水,就地入渗,高效利用,化害为利”的水土保持,旱地农业,治理黄河方略,指出选用节水,节肥种植技术和节粮养殖技术,建设雨养农业,发挥农民企业家在购买荒地,治理荒山和改土方面的作用是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黄土——古土壤性征的对比,孢粉、石器、历史地理以及水土流失的定位观测资料,说明目前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是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直接毁灭土壤透水和抗冲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天然的地质过程。为此提出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28字为中心的水土保持治理方略,以供开发整治黄土高原水土资源和治理黄河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科学史观简要分析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过程,通过分析认为,历史时期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不再单纯表现为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地互动过程,人为因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具有双重意义,既通过耕种对自然环境破坏,还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其主要是由不同的环境观和社会因素造成的。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以资源利用为主,有意识的建设活动较少,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巨大,生态环境演变具有明显历史进程,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对生态环境演变有特殊意义,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在农不利环境,土壤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表现突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西部大开发机遇下,应借鉴历史经验,加快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科学的环境修复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同步进行,建设结构 水土保持型大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拦降水,就地入渗,高效利用,化害为 利”的水土保持、旱地农业、治理黄河方略;指出选用节水、节肥种植技术和节粮养殖技术,建设雨养农业,发挥农民企业家在购买荒地、治理荒山和改土方面的作用是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比例尺信息源基础上并直接为基层(面积为10km2左右的小流域)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水土保持规划服务的。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方面,既注意到充分反映地学特征,又注意到方便计算机处理;在系统应用方面,既注意充分发挥现有的数据处理方法,又注意到总结经验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该系统首先在黄土高原11个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上建立和应用,旨在使定位研究更加科学化、模式化,便于尽快向更大范围推广,促进整个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现在全国上下深切关注着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其实问题的根源都出自人们对黄河流域尤其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形成了"3个恶性循环":广种薄收,薄收更广种,虽是罪魁祸首,但常反被忽视,致使生态环境脆弱,人民长期贫困;只有下游河床越淤越高,防洪大堤越筑越高,越高越险和断流历时越来越长,上溯速度越来越快2个恶性循环的危害才使人惊恐.不难看出,这是恰与形成黄土高原自然规律完全相悖的人为地质过程的结果.可惜它还未引起人们深入充分的认识,难怪一向短缺一个为各家合力共识的治本对策.当今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并要求重建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黄土高原的持续开发与治理对策就显得更为举足轻重.由此其各项对策都将面临着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分析和抉择.笔者最近从陆地生态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地质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发现:"土壤水库"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是陆地生态发生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只要维护土壤水库的正常发展就能更好地保卫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降尘堆积环境条件和持续的成壤过程,可使降水具有直接渗入"地下水库"的特殊功能.只要维护住高入渗土壤水库的存在就能确保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的顺利实现.这样一来,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就不失为根治河害,振兴社会经济,确保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良策.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绩效评估与生态重建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 5 0 a来 ,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其中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面上治理程度差 ,整体治理水平低 ,治理速度慢 ,治理绩效主要集中在重点治理区和典型流域 ;(2 )黄土高原人口密度远远超过该区合理的人口容量 ,人、地、林、粮矛盾突出 ,黄土高原的治理一直以解决粮食问题 (温饱问题 )为主线 ,这是其治理难以深入和取得应有效益的关键所在 ;(3)单纯的政府行为和无偿的投资方式不利于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 ,黄土高原治理方针和设施方略未能切实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融为一体来考虑 ,即未能把治理变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 ,因而 ,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和贫困依然是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迅速改变黄土高原贫困落后面貌 ,必须调整治理思路 ,重新构建新的治理模式 ,其中最根本的战略是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8.
建国50a来,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中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面上治理程度差,整体治理水平低,治理速度慢,治理绩效主要集中在重点治理区和典型流域;(2)黄土高原人口密度远远超过该区合理的人口容量,人、地、林、粮矛盾突出,黄土高原的治理一直以解决粮食问题(温饱问题)为主线,这是其治理难以深入和取得应有效益的关键所在;(3)单纯的政府行为和无偿的投资方式不利于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黄土高原治理方针和设施方略未能切实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融为一体来考虑,即未能把治理变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因而,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和贫困依然是该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迅速改变黄土高原贫困落后面貌,必须调整治理思路,重新构建新的治理模式,其中最根本的战略是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内可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畜牧业生产的植物种类相当缺乏。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的美国白蜡引种及复合造林试验表明:美国白蜡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引种栽培后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各种复合类型由于植物之间的有益共生,特别是中国沙棘、多年生香豌豆的固氮作用,可以很好地促进美国白蜡的生长。美国白蜡适宜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长,应采取间作、混交等复合栽植方式。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之基本经验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认为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中的基本矛盾是由水土流失侵蚀环境和较高人口密度所构成,并对黄土高原治理作了系统的历史回顾,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35要基本经验:1,增粮起步,治理开发并举,2,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发展农林牧业,建立产业经济,3,小流域为单元,坡沟兼治,治坡为主,生物与水土工程措施相结合,大力修建基本农田,根据黄土高原治理基础和规模,指出这是一项世纪性工程,并提出若干关于黄土高原治理开发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建议设立高层次科学项目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