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为了探讨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总砷含量的影响,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重庆市旱地、水田、水旱轮作、果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紫色土总砷含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利用方式下,砷在紫色土剖面层次中呈现的分布规律由耕作层向底土层逐渐递减;在水田利用方式下,砷在土壤剖面层次间分布均衡,其各层次土体总砷平均含量分别为表层9.83 mg/kg、犁底层10.00 mg/kg、母质层10.51 mg/kg;在水旱轮作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剖面中总砷含量呈现从B层→C层→A层依次递减的规律;在园地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剖面层次间总砷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邹强  刘芳  郭玲  蒋波  杨剑虹 《南方农业》2012,(6):21-23,25
为了探讨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总砷含量的影响,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对重庆市旱地、水田、水旱轮作、果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紫色土总砷含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利用方式下,砷在紫色土剖面层次中呈现的分布规律由耕作层向底土层逐渐递减;在水田利用方式下,砷在土壤剖面层次间分布均衡,其各层次土体总砷平均含量分别为表层9.83mg/kg、犁底层10.00mg/kg、母质层10.51mg/kg;在水旱轮作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剖面中总砷含量呈现从B层→C层→A层依次递减的规律;在园地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剖面层次间总砷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下湿地土壤钒和钴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ICP-MS对2009年5月在今黄河入海口北部的新生湿地区域依据不同植物群落设置9个采样区的土壤进行土壤钒和钴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钒和钴含量在不同湿地土壤中差异较大,但二者在由陆向海方向潮滩湿地中的分布特征相似,且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均为中等变异。在垂直方向上,尽管钒和钴含量在不同类型湿地土壤中大多呈相似波动变化特征,但在同一类型湿地土壤中二者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湿地土壤的钒钴含量在与铁锰、有机质、粘粒和粉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区表层湿地土壤的钒含量范围为72.77~118.40mg/kg,均值为93.06mg/kg;表层钴含量范围为8.94~16.91mg/kg,均值为12.54mg/kg。尽管研究区土壤的钒钴含量低于其全国背景值(112mg/kg和19mg/kg),但明显高于华北克拉通钒钴含量背景值(78mg/kg和12mg/kg)。黄河口新生湿地区土壤钒钴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19和1.01,为弱程度的富集。研究表明,成土母质决定了湿地土壤中钒和钴含量的空间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度组成和铁锰含量是影响二者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而植被类型和潮汐对其分布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毛乌素沙地秃尾河源区,随机选取地下水位分别为50cm,80cm和100cm的3块退化湿地(1号、2号和3号)和1块地下水位超过300cm的典型沙地,通过采集土壤剖面,对比分析了退化湿地与典型沙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水位深度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1号退化湿地土壤含水量整体最高,为16.15%~28.12%,2号和3号退化湿地土壤含水量剖面特征相近,含水量分布范围为5.65%~24.75%,整体上低于1号退化湿地,但高于典型沙地;有机质在4块样地中均是表层含量最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退化湿地表层有机质含量为8.51~17.13g/kg,约为典型沙地的2~3倍,且2号和3号退化湿地分别在10—16cm,30—33cm,22—28cm存在有机质富集层,但含量低于表层;4块样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为0.01~0.60g/kg,其剖面分布特征与有机质相似。硝态氮在各样地间剖面分布特征不明显,但其表层含量均高于下层,表层最高者为3号退化湿地,为0.58mg/kg,最低者为典型沙地,约0.24mg/kg;4块样地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铵态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10~0.20g/kg,0.80~3.15mg/kg和2.81~3.33mg/kg,其均在退化湿地与典型沙地剖面不同层次间无明显差异。4块样地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速效钾在1~3号退化湿地与典型沙地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76,54.95,43.57,23.42mg/kg,其在退化湿地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典型沙地;土壤含水量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呈显著相关(P0.05),而全磷与其他7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学寅  林道秀  全斌斌  耿永坡  王磊 《土壤》2023,55(2):409-418
基于浙江省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浙江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研究了温州市农用地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Ge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分析探讨了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并对富锗土壤开发利用远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锗元素平均含量1.44mg/kg,深层土壤锗元素平均含量1.62mg/kg,两者变异系数分别为为0.14和0.10,总体分布较均匀,空间变化特征基本吻合,由南西到北东呈弱递减变化趋势。富集程度等级划分显示,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主要以“弱贫化”和“背景”为主,指示其受人为因素影响总体较小。成土母质是影响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Ge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最重要因素,成土母质为滨海相沉积物和沉积岩类风化物的土壤Ge含量均值总体要高于成土母质为河湖相沉积物和火成岩类风化物的土壤。土壤有机质、粘粒等理化指标以及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种植结构等也是影响其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富锗土壤等级划分显示研究区Ge丰富耕地面积125.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94%,较丰富耕地面积82.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23%,中等耕地面积76.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62%。在此基础上,共圈出10个富锗土壤开发利用远景较好的区块,可作为地方政府实施富锗土壤开发利用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采样、室内测试及数理统计,对北碚区菜地表层土壤镉的基线值、污染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菜地表层土壤镉含量平均值为0.212mg/kg,标准差为0.060mg/kg,变异系数为28.3%,处于低度变异;基线值为0.144mg/kg。(2)对研究区菜地表层土壤镉含量进行污染程度分析发现,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自然背景)为标准,研究区56.9%的菜地表层土壤样品镉含量受到污染;若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为标准,其研究区菜地表层土壤在镉含量水平上基本满足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生产,但存在局部地区的点源污染。(3)对研究区菜地表层土壤镉含量与理化性质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与镉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挂甲峪地区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北京市挂甲峪地区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海拔高度对土壤全硒含量的影响,采集挂甲峪地区表层土壤(0~20 cm)样品122个,采用GIS方法对土壤全硒含量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挂甲峪地区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 06~0.76 mg/kg,平均值为0. 30 mg/kg。86.88%的土壤全硒含量处于足硒及以上水平( 0.175 mg/kg),其中有20.49%的土壤属于富硒含量(0.40~0.30 mg/k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以草地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最高(0.40 mg/kg),其次是林地(0.37 mg/kg),最低为园地(0.25 mg/kg)。表层土壤全硒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土壤硒元素的块金值为0.0014,块金系数为88.10%,空间相关性弱。挂甲峪地区整体上呈北西向带状分布,存在富硒土壤。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典型湿地土壤腐殖质的剖面分布及其组成特征,并探讨了土壤腐殖质与植被类型及土壤全氮含量的关系。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草根层和泥炭层中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的累计含量在整个剖面总量中的比例均大于70%,各组分相对含量分别高于35%总有机碳和23%总有机碳,其剖面分布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趋势一致,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除小叶章湿地土壤草根层HA/FA值为0.97外,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HA/FA均大于1,其剖面均值为1.4~2.5,表明三江平原湿地为胡敏酸型土壤.腐殖质各组份含量及其HA/FA值因植被类型而异,而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以名山河流域不同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名山河流域3种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7.50~34.70g/kg之间,含量高低表现为水稻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含量分别是黄壤和紫色土的1.32,1.39倍;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看,水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旱地、茶园和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84 6);(2)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剖面中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黄壤紫色土,下层土壤(20—40cm)有机碳含量为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分布具有相似规律;(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0—20cm)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表现为水田旱地果园茶园,下层土壤(20—40cm)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水田果园茶园旱地,水田表层、下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极显著地高于旱地、果园、茶园,再次证明活性有机碳是表征有机碳特性的重要指标;(4)3种类型土壤的团聚体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的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着土壤剖面加深而降低的趋势,土壤团聚体的单位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现波浪形的变化趋势,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可知,土壤类型的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对土壤有机碳及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陶其骧  魏向文 《土壤通报》2001,32(3):136-138
对江西 1 1种母质发育的有代表性的水稻土、旱作地、自然土壤 ,61个剖面 ,4 1 2个土样的可溶态稀土元素分析测定 ,统计结果表明 :江西土壤稀土元素的强度因素处于较高水平 ,平均值为 1 9 0mg/kg ,有 4 2 80 %的样点处于丰富级 ;有由南向北 ,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其含量最高的地区是赣南由花岗岩、泥质岩、第四纪红粘土、酸性紫色土、碳质岩类风化物等母质发育的土壤 ,较低的为赣西北由石英岩 ,第三纪红砂岩、石灰岩、下蜀系黄土等母质发育的土壤 ;在土壤剖面分布中 ,旱作地表层低于底层 ,水稻土表层有生物富集作用高于底层 ;影响土壤中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的主要因子有 :成土母质 ,气候条件 (温度 ,降水量 ) ,土壤 pH ,土壤质地和耕作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不同母质土壤-水稻系统Cd吸收累积特征及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土壤有效态镉(Cd)含量相近、母质不同的水稻土河沙泥(河流冲积物发育)和紫泥田(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d(0,0.5,1,2,5mg/kg)模拟Cd污染稻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母质稻田土壤Cd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并推算出土壤Cd环境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2种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在分蘖期最高,河沙泥有效态Cd含量平均为0.47mg/kg,紫泥田平均为0.36mg/kg,同一外源Cd水平下,河沙泥土壤有效态Cd含量高于紫泥田。对河沙泥而言,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水稻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外源Cd浓度为1mg/kg时达到最大生物量,为47.11g/pot;而紫泥田水稻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种土壤中水稻糙米、谷壳、茎叶、根Cd含量均随外源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分布特征为根茎叶谷壳糙米,且河沙泥高于紫泥田;河沙泥水稻平均Cd累积量为51.71μg/pot,紫泥田平均Cd累积量为42.56μg/pot,2种土壤成熟期水稻Cd累积量对比分蘖期分别增加1.45,1.07倍。回归分析表明,河沙泥和紫泥田稻米Cd超标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分别为2.03,3.14mg/kg。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特征及土壤Cd安全临界值因土壤母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西部氟病区苏打盐碱土氟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吉林省西部氟病流行区农田土壤的氟形态及其分布特征,采用连续浸提法,对该区域内45个表层土壤和6个剖面土壤的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氟含量变化范围为200~450 mg/kg,平均值为266.17 mg/kg,低于全国土壤氟背景值和对照黑土,但是其生物有效性强,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平均含量分别为13.73、8.49 mg/kg,均高于对照黑土。土壤剖面中,残余态氟和全氟含量呈40~60 cm0~20 cm20~40 cm;铁锰结合态氟分布较均匀;其他形态氟则随着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交换态氟与其他形态氟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各形态氟相互转换的过渡形式。pH与水溶态氟、有机束缚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交换态氟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酸钙、CEC分别与水溶态氟和交换态氟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有效磷与交换态氟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与水溶态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游离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铝分别与交换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降低苏打盐碱土pH是降低氟生物有效性的首选方法。通过对以上土壤参数进行分析,为今后降低该区域土壤中氟的生物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贵州植烟土壤有机质与氮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秦松  闫献芳  冯勇刚 《土壤》2004,36(4):416-419
利用 GPS 定位,3 年在全省 50 个烟叶主产县采集 9340 个植烟土壤耕层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植烟土壤有机质和全 N 含量变幅大,平均含量分别为 29.6 g/kg 和 1.75 g/kg,达丰富水平,两者处于最适宜含量范围的土壤样本分别占 48.4 %和 64.1 %。速效 N含量平均 50.6 mg/kg,处于最适宜含量范围的土壤样本占 42.4 %。不同植烟土壤类型有机质和全 N 含量差异较大,水稻土较高,紫色土较低。植烟稻田全 N明显高于旱地。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宁国市土壤和农产品硒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夏飞强  张祥  杨艳  陈平峰  刘彬 《土壤》2021,53(3):585-593
以安徽省宁国市全域表层土壤和主要农产品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了6 278件土壤样品和216件农作物样品,研究了土壤全硒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土壤有效硒含量特征和农产品硒含量特征。结果表明:宁国市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645 mg/kg,富硒土壤样点数和面积占比分别为57.45%、70.30%。土壤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统发育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成土母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硒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园地和林地土壤比水田、旱地土壤更易富集硒元素;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p H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效硒含量平均值为0.023 mg/kg,水稻、山核桃、茶叶中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065、0.022、0.074 mg/kg,水稻、山核桃富硒率高达24.04%和54.88%,富硒山核桃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镁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调查了福建省安溪县、华安县和永春县等铁观音茶主产区的150个茶园表土和相应的茶叶镁素含量状况,探讨了铁观音茶园土壤镁素供应能力及其与土壤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铁观音茶园土壤全镁含量平均值为1.77 g/kg;其中以变质岩类发育的土壤全镁最高,而花岗岩类发育的土壤全镁最低。土壤全镁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和0.02~0.002 mm粉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2~0.02 mm颗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值仅为9.63 mg/kg,土壤普遍缺镁。交换性镁含与pH、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全镁呈之间显著正相关,土壤镁有效度与0.002 mm 颗粒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茶叶镁含量平均值为1.78 g/kg,与交换性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磷素流失的环境风险评估-土壤磷的“临界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学平  石孝均  刘萍  隋涛 《土壤通报》2011,(5):1153-1158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3种类型的紫色土旱地和淹水土壤磷素流失的环境阈值。结果表明:无论是淹水土壤或旱地生境,3种紫色土Olsen-P与CaCl2-P之间都存在一个"临界值",酸性、中性和钙质紫色土磷素淋失临界点的Olsen-P含量分别为67.2、85.8和113.8 mg kg-1。淹水土壤磷素环境敏感值在酸性、中性和钙质紫色土上,Olsen-P含量分别为49.2、77.9和92.1 mg kg-1。3种紫色土在淹水还原条件下土壤磷环境敏感临界值比旱地低,淹水还原条件提高了紫色土磷向水体释放的风险。淹水土壤Olsen-P含量与田表水TP、DP浓度之间存在"临界值",酸性、中性和钙质土临界值处土壤Olsen-P含量分别为(65±1.41)mg kg-1(、96.7±2.7)mg kg-1和(105.5±1.1)mg kg-1。土壤0.01 mol L-1 CaCl2-P与田表水TP、DP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以利用这些指标对紫色土区域土壤磷环境风险进行评价,并确定区域磷肥的最佳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The iodine content in successive 10 cm horizons of eighteen soil profiles from England and Wales was determined and correlated with contents of‘free’ aluminium and iron oxides (oxalate-soluble) and organic matter. The pattern of change in iodine content with depth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 soil type. In the rendzina soils, the content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surface 10 cm but declined markedly with depth. In the podsols, iodine was low at the surface but increased in the B horizon: in one of these soils an iron pan of about 1 cm thickness had an iodine content as high as 37.6 mg/kg. In two soils derived from Ordovician, and one from igneous, rock material, the iodine content was relatively high (up to 25 mg/kg) with maximum values at intermediate depths. In contrast, soils derived from river alluvium and from lowland clays generally had low iodine contents (< 6 mg/kg) which showed little variation with depth in the profile. In a peat soil the iodine content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horizons above 60 cm but was low (1. 3 mg/kg) in the underlying clay. In all 154 samples from the eighteen sites, iodine content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oxalate-soluble aluminium (r= 0.834***) but not with oxalate-soluble iron (r= 0. 35) or organic matter (r= 0.37). However, in the five most acidic soils, with pH below 4. 8, the iodine content was mo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iron than with aluminium.  相似文献   

18.
植被去除对侵蚀环境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良    鲍凯强  王梦莹    郑柯    邱莉萍  魏孝荣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131-136
为探究侵蚀环境下植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机制,在陕北黄土高原选择了3个小流域,在坡面和与之对应的沉积区布设2年的植被去除试验,分析了植被去除后侵蚀区和沉积区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沉积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沉积区0—6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侵蚀区高75.3%,25.1%,11.8%和27.0%。(2)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形差异。植被去除2年后,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在侵蚀区降低了1.75 g/kg,0.97 mg/kg,35.85 mg/kg,在沉积区降低了7.61 g/kg,1.47 mg/kg,90.74 mg/kg,硝态氮含量在侵蚀区增加了0.60 mg/kg,在沉积区降低了2.33 mg/kg。(3)植被去除后,沉积区土壤各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侵蚀区这种相互关系较弱。这些结果表明:植被去除对沉积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的影响较大,对侵蚀区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加强了对侵蚀—沉积过程中土壤—植被相互作用的认识,为水土流失区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路新格  刘涛  王子铭  臧晓  张菊  邓焕广 《土壤通报》2022,53(5):1148-1155
  目的  了解东平湖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水平与分布特征。  方法  采集东平湖湿地表层土壤样品(0 ~ 5 cm)和不同植被区(芦苇区、菹草区、植被混生区和对照区)土壤柱样(0 ~ 10 cm),分析样品中总无机硫(TIS)及其各形态(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溶解性硫及盐酸挥发性硫)的含量,探讨了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结果  东平湖湿地表层土壤总无机硫含量范围为31.26 ~ 117.36 mg kg?1,均值为75.85 mg kg?1;各形态的平均含量占比为水溶性硫(43.49%)> 盐酸溶解性硫(27.37%)> 吸附性硫(26.78%)> 盐酸挥发性硫(2.36%);其含量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湖区码头附近显著升高,大汶河入湖口较低。柱状土壤总无机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与盐酸溶解性硫含量总体表现为夏季和芦苇区最高,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菹草区总无机硫、吸附性硫、盐酸溶解性硫由于受季节与植被区的交互作用影响而无显著季节变化。表层土壤和柱状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含量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且与有机质多呈显著正相关;柱状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硫含量(除盐酸挥发性硫外)与pH显著正相关,而与Eh显著负相关。  结论  东平湖湿地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硫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到人类活动、植被分布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且土壤有机质、温度、pH和Eh为其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