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蒙阴县立足"生态立县"战略,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一规划、部门多方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组建了产学研相互协作的科技支撑体系,形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发展了以果品、养殖、农家乐旅游为特色的流域生态经济,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介绍了蒙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的水土流失是水土保持工作出现的一个新课题和新问题。它流失严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影响。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治:提高对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贯彻中央"三同时"和省水利厅《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一票否决制考核办法》精神,将水土保持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视建设类和建设生产类项目在建设中的水保措施,注重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多渠道加大水保投入,依法开展城市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  相似文献   

3.
于都属南方丘陵山区县,1989年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山地面积的50.7%,乡村水土流失是头号生态环境问题。1993年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后,于都大规模连片营造水保林草、开发果业、开展崩岗治理、开发水保旅游资源、建设庭园水保农庄、治理乡村水土流失,取得了显著成效,水保治理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作用与成效明显。介绍了于都县乡村水保治理的成效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元谋干热河谷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郊水土保持目的多样性,其水土保持效益分析也存在着复杂性,该文以北京郊区十三陵蓄能电站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治理为例,从安全效益,保健效益,景观视觉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旅游为特点的城郊水土保持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功能分区的山地旅游地水土保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旅游地在我国旅游目的地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以景观生态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差异性和资源合理利用为原则,把山地旅游地分为旅游景观、生态环境保护景观、旅游引景空间景观、山地混合景观等功能区.基于景观功能分区,提出了山地旅游地的旅游景区型、农旅结合型、自然生态型、农业经济型等水土保持模式,为山地旅游地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崇信县于2014—2016年在散花沟、枣林沟和西沟3个小流域连续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 901 hm~2,治理后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8.2%,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体系基本形成,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项目实施中,崇信县创新性地探索出了符合地域特色、县情实际、群众意愿、政策导向的水土流失治理新思路、新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实现了"搞水保、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目标,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了水土保持在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芳 《中国水土保持》2021,(2):F0003-F0003
龙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所在的龙寺生态园,为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20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园区占地170 hm^2,山水相依,沟塘相连,植被茂盛,景观多样,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园区建设基于龙寺生态园自然条件,坚持园林景观理念,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多种水土保持措施,配套建设有展馆、现场演示教育、植物认知、水保知识长廊、人工降雨模拟展示等科普设施,探索具有太湖丘陵区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与治理模式,现已成为集水土保持治理和社会宣传、科学研究与普及、示范推广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是无锡水土保持科普工作的重点基地。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在水土流失治理、水保产业化、水保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指出了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结合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实践,分别就影响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整体质量,同时也是水保方案技术评审会参与各方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有输变电工程主体设计中水土保持工程的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水土保持补偿费收取标准等,以期对今后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州铁路局西安工程指挥部在所管辖范围内 ,在铁路建设中积极贯彻水土保持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建立健全水保制度和相应的水保组织机构 ,接受水保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 ,把水保措施落到实处 ,同时要求各参建单位在施工中 ,强化水土保持意识 ,构筑施工新理念 ,切实搞好铁路沿线的水土流失防治 ,走出了一条铁路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的双赢之路。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生态旅游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旅游区已经成为浙江省旅游开发的新天地,它以其提供自然性和原始性的环境深受游客青睐。水土流失是降低旅游区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水土流失对旅游区的影响方式可分为自生型和外来型两种。按区域地理特征不同,浙江省生态旅游区水土保持类型可分为山区丘陵型、江河湖泊型、平原型、海岛型4类。  相似文献   

12.
美国水土保持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美国水土流失概况以及水土保持的发展阶段、措施、近期效益、投资变化、从业人员变化趋势和未来水土保持发展方向等。对照美国的情况,对我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发展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旅游资源及水土保持旅游的科学内涵,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旅游的关系.水土保持可为发展旅游提供一定的旅游资源,为某些旅游地、景区景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景区景点美感.开展水土保持旅游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了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功能,提出了应加强水土保持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增加水土保持旅游开发意识,开展有关水土保持旅游研究,培育典型,不断总结经验等促进水土保持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土壤侵蚀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土壤侵蚀是现代地理环境条件下改变地貌景观的主要过程,也是引起土壤质量退化、沙漠化与石漠化的核心因素,与土壤、生态、水文等多个地表过程密切相关。虽然土壤侵蚀研究需要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分析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的动力机制,但需要明确界定土壤侵蚀研究的时空尺度。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土壤侵蚀研究的时间尺度以次降雨、月、年为主,研究主题为次降雨侵蚀过程、土壤侵蚀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不宜超过100年。土壤侵蚀研究的空间尺度以小流域为主,基于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性,可以进一步分为样点、坡面、沟坡与小流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差异明显。土壤侵蚀过程包括土壤分离、泥沙输移和泥沙沉积,各个过程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研究成果积累差异明显,研究重点会随着时空尺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土壤侵蚀过程研究中,应充分理解分离控制和输移控制及其时空转换阈值。虽然土壤侵蚀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在细沟网络结构及其时空变化、泥沙沉积过程、沟蚀形成与演变动力机制、重力侵蚀发育过程动力学机理、小流域土壤侵蚀过程模型等诸多方面,亟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土保持“十一五”建设目标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多年来,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巨大进展。遥感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强预防监督,抓紧重点治理,促进生态自我修复,搞好科技推广,完善监测预报,基本遏制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陕北地区治沟造地工程中新修沟道阶梯状边坡抗蚀性较弱。研究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新开挖沟道阶梯状边坡在降雨作用下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效应,并观测其侵蚀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极端气象条件(120mm/h雨强)与坡顶部区域汇水作用是导致阶梯状边坡产生快速侵蚀破坏的两个主要条件。当边坡仅受到降雨作用,雨强在60mm/h~90mm/h之间变化时,产沙速率稳定,不同雨强下产沙速率呈现倍率关系,坡面侵蚀现象无明显差异,坡体无明显破坏;120mm/h雨强条件下,产沙速率显著上升,侵蚀发育过程出现明显变化,坡体破坏明显。阶梯状边坡平台反坡措施能有效减少60mm/h,90mm/h,120mm/h三种雨强下产沙量58.4%,35.2%,62.1%,减少径流量69.6%,26.6%,60.8%,并有效减缓坡体表面破坏及侵蚀发育速度。用放水试验模拟无截排水措施情况,发现截排水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产沙量92.7%,同时改变了侵蚀发育的现象,将急剧下切发育的细沟侵蚀转变为了发育较为缓慢的层状面蚀。从减水减沙的角度,坡顶截排水措施与平台反坡措施皆为有效的阶梯状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壤侵蚀使水土资源流失,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制约着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发展。伊朗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土壤侵蚀严重,河流泥沙问题突出,已成为影响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通过介绍伊朗土壤侵蚀和泥沙淤积的基本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土壤侵蚀及河流泥沙方面的研究和治理成果进行总结,提出未来研究的趋势和相关建议,以期为伊朗和我国的水土保持及泥沙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了2 a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保水效果明显,全年平均土壤含水量比传统耕作高出1%以上,单纯的免耕与传统耕作没有显著差异.(2)免耕可使耕作层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初春播种后土壤较长时间保持较高含水量有利于作物出苗;雨后免耕处理耕作层具有更强保水能力,从而使土壤水分保持相对稳定则有利于作物生长.(3)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特性的影响与其对士壤结构的影响有关,免耕虽然增加了耕作层土壤容重,但也增加了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了团聚体破坏率,增强了土壤抗蚀力,覆盖能降低免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增强其持水与保墒能力.(4)免耕措施未必能减少坡地径流量,但可显著降低土壤侵蚀量,免耕辅以秸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径流量和产沙量较传统耕作处理分别减少了8.35%和88.11%.  相似文献   

19.
土壤可蚀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土壤可蚀性(soil erodibility)是指土壤是否易受侵蚀破坏的性能,也就是土壤对侵蚀介质剥蚀和搬运的敏感性。与侵蚀营力一样,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量大小的又一个重要因子。在水土保持学科中,我国习惯上把“水”和“土”并列使用,而国际上则用“soil loss”、“soil erosion”、“soil conservation”或“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等术语。显然,土壤是水土保持学科的重点。另一方面,土壤侵蚀营力等是土壤流失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而土壤性质才是内在因素,因此,水土保持学科中核心的也是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土壤保护。土壤可蚀性研究在水土保持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把土壤可蚀性研究一直作为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