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西北地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原则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植被建设工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西北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的植被建设中需遵循8项原则:统一规划与协调一致的原则;建设多类型植被,以地带性植被为主的原则;建设手段采用人工与天然相结合,以天然为主的原则;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主的原则;充分利用种质资源,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以免灌溉植被为主的原则;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的原则;多种繁殖材料相结合,以种子繁殖和天然“克隆”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快速建造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黄土丘陵区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的战略决策,依据多年试验研究和实践结果,对加速植被建造的有关问题作了论述,认为首先要提高对植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备思想,下决心改变广种薄收习惯,退田还林还草,重点论述了林草植被建设的有关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不同地区选择相应地带性植被优势种作为造林种草主要树种草种,建造复层混交植被提高造林种草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试论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穆兴民 《土壤学报》1999,36(2):237-244
土壤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本文主要以天然草地深层土壤含水量为基础,明确了土壤水资源的地带与非地带性概念,分析了黄土区埋地土壤水分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出,在相似的植被及地形条件下,黄土高原土壤深层水分从面向北和从东向西逐渐降低以及从山顶到坡脚逐渐增大,表面出水平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在相似的土壤水资源带内,土地类型、坡度及坡向等地形因素导致土壤水分的局地分异,即土壤水  相似文献   

4.
1981-2001年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是西北地区维持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气候因子的影响显著,通过监测植被的动态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候变化的趋势。本文利用1981-2001年的NDVI数据和同期相应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季相变化特征,在夏季尤其是7-8月,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植被覆盖达到最大值;从年际变化来看,春、夏两季的干、湿年份对比中,干旱年份植被生长比湿润年份差,并且夏季的差异比春季更明显,此外西北地区的植被覆盖在研究期内的1981-1995年总体向改善的趋势发展,1996-2001年有退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宏伟生态工程。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生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整合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规模。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1999—2011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积751.99万hm~2,占全国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36.14%;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内蒙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7.89%,21.29%,4.62%,9.80%,10.80%,13.57%和12.03%。(2)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2—2012年西北地区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且各省(区)增加趋势一致。(3)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提高,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而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恢复最快的区域。(4)2003—2014年黄河流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1950—1995多年平均值,且年际间波动较大。(5)25°以上的坡耕地可退耕180.1万hm~2,占现有耕地的6.0%,15°~25°的坡耕地退耕面积可达296.5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9%,并厘清了各省(区)的退耕规模,最后针对新一轮退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快速建造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和黄土丘陵区退田还林、封山绿化的战略决策,依据多年试验研究和实践结果,对加速植被建造的有关问题作了论述。认为首先要提高对植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下决心改变广种薄收习惯,退田还林还草;重点论述了林草植被建设的有关科学技术问题;提出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不同地区选择相应地带性植被优势种作为造林种草主要树草种,建造复层混交植被是提高造林种草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植被建设是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的重要手段。神木试区针对该地区植被建设中的低效林草地改造、集流造林技术等重大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并对这一地区的植被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若干基本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西北地区缺水类型,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和绿洲规模的确定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西北地区缺水类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缺水类型组合不同,西北地区潜在景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原生景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这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是:从潜在景观到原生景观。通过景观研究可指导水资源胁迫下的西北地区生态修复的景观配置与建设;第一,西北地区西部干旱环境形成年代久远,在其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宜干旱环境生长的植被类型和种类,这是西北地区生态修复应首选的类型和种类,真正做到宜林则林、宜灌宜灌、宜草则草、宜沙漠戈壁。第二,西部地区干旱环境形成东西部有别,东部时进时退,因此,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在东部,确定绿洲适宜规模的基本原理是以水定规模,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水热平衡法,二是水量供需平衡法,二者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不同方法确定的同一区域绿洲适宜规模所指导区域绿州调整方向一致,但规模有大小之别,而原因在于一些参数的差异,因此,加强调查和试验研究,准确率定参数,是合理确定绿州适宜面积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土高原几十年的治理成就和经验,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进行再认识,指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作用不容忽视,乔木林要适度种植,治坡和治沟是互相依存和互相补充的关系,在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避免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水土流失。从全流域整体考虑,在黄土高原地区应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并重点治理多沙粗沙区,依据植物的群落特征和地带性理论,因地制宜进行林草建设,尽量选择耐旱的林草,少种高耗水量的植被,工程措施中不同规模淤地坝应建有排水设施,做到淤沙排水,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植被建设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意义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土高原是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其本身生态条件脆弱、环境变化的因素.但在人口压力之下,对该地区植被的长期垦殖、破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黄土高原地区的原始植被已经荡然无存.退耕还林(草)、恢复植被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中一项重要的、而且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黄土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水就成为了该地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目前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应该依据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地带的水分条件而制定合理的植被建设规划,量水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