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储存与周转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不同坡位稻田红壤发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MSA)、水稳定性团聚体(WSA)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破碎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重量直径(GMD)及分形维数(D)等指标的剖面变化差异,并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了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坡位稻田红壤各发生层的MSA比例以10~5 mm所占比例最高(27.6%~87.6%),而<0.25 mm所占比例最低(1.59%~15.3%);以<0.25 mm WSA所占比例最高(3.06%~70.1%),5~2 mm WSA所占比例最低(0.17%~20.4%)。稻田红壤发生层中团聚体碳(SOCa)均随着土壤发生层深度的增加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其中,2~0.25 mm SOCa对SOC的贡献率(7.53%~76.7%)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PAD、MWD、GMD及D均随发生层深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增加,但随坡位降低显著增加。SEM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游...  相似文献   

2.
几种侵蚀红壤中有机质和团聚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3种侵蚀红壤(轻度、中度、严重)为供试材料,利用干湿筛法获得其不同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4 mm,2~4 mm,1~2 mm,0.5~1 mm,0.25~0.5 mm),分析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分布。结果显示,随着侵蚀程度的增强,〉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逐渐下降,而团聚体的分散度却依次升高;无论何种侵蚀程度,湿筛后团聚体的组成均以小粒径团聚体(〈0.25 mm)占优势。轻度和中度侵蚀的红壤,其有机质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严重侵蚀的则相反;侵蚀红壤有机质含量和〉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3种侵蚀红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严重侵蚀。  相似文献   

3.
浙南易蚀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稳定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可蚀性的重要指标。应用常规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法测定了紫砂岩母质发育的柑橘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胶结物质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较大,湿筛法测定的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75~3.49mm,MWD干筛-湿筛为0.15~2.89mm;Le Bissonnais法测定的水稳性团聚体平均MWD为1.57~3.12mm,其平均MWD与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MWD、5~2mm团聚体破坏率和MWD干筛-湿筛呈极显著相关,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具有可比性;5~2mm土壤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3种处理后,团聚体崩解产物的MWD表现为FWSWWS,团聚体崩解产物的粒级分布随处理方式不同而不同,经快速湿润处理后,大多数团聚体崩解,崩解成较小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表明崩解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团聚体内部的闭塞空气产生的压力引起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指标与黏粒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机质主要影响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它与土壤中MWD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天然沸石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天然沸石改良黑土试验,采用干筛法、湿筛法分别测定土壤中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了不同掺配量天然沸石对土壤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团聚体破坏率(PAD0.25)、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0.25)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土中加入天然沸石能够提高黑土湿筛时的MWD和GMD,提高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天然沸石掺配量为15%时对提高土壤中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效果最好,且主要以增加2~1、1~0.5 mm粒级团聚体为主;改良后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提升,结构稳定性增强,说明用天然沸石改良黑土能够提高黑土抗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田暴雨径流侵蚀泥沙流失及其对氮磷的富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径流试验(降雨强度72mm/h),研究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对氮磷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侵蚀泥沙的团聚体组成和原来土壤有很大差异,<0.25mm团聚体占侵蚀泥沙重量的81%,而在原土壤中只有16%;>0.25mm的团聚体只有19%,远远低于原土壤中的84%。颗粒态氮磷分别占径流流失氮磷的94%和91%以上,而78%的颗粒态氮和69%的颗粒态磷是通过小于0.25mm团聚体流失的;44%的颗粒态氮和32%的颗粒态磷是通过<0.045mm团聚体流失的。侵蚀泥沙氮磷富集系数随时间而下降,并与侵蚀泥沙累积流失量之间呈显著的对数线性相关。侵蚀泥沙中<0.25mm团聚体,尤其是氮磷含量较高的<0.045mm团聚体的富集是侵蚀泥沙对氮磷富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退化花岗岩植被恢复对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退化红壤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林地提高了0-20cm、20-40cm土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WSA)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提高土壤水稳性。表土中,大体上侵蚀林地WSA含量及其有机碳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大,恢复林地随粒径增大而增大,并向>5mm、5~2mm两粒径富集,且侵蚀地、不同年代治理的林地、次生林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底土中,次生林、黑荆治理的林地WSA分布及有机碳含量变化与其表层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他林地大体上向5~2mm、1~0.5mm两粒径富集。WSA含量及密度具有表聚性,且主要取决于治理年限、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迁移特征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面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反映了团聚体的破碎程度以及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黑土坡面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同干筛处理相比,湿筛后≥0.25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52%,其较干筛处理减少24%。湿筛后土壤团聚体的粒级分布以<0.25mm团聚体居多;湿筛处理后>1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较干筛处理减少了83.8%。在50和100mm/h两个降雨强度下,团聚体流失以<0.25mm的微团聚体为主,其流失量占团聚体流失总量的80%以上,且不同降雨强度下微团聚体流失量与含沙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0mm/h降雨强度下微团聚体流失量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先快速增加后递减,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而100mm/h降雨强度下,其变化趋势则表现为先快速增加后缓慢上升趋势。≥0.25mm各粒级团聚体的流失比例和流失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大雨强下雨滴打击对团聚体的分散作用。  相似文献   

8.
亚热带土壤团聚体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湿筛法、Emerson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Bissonnaia法对亚热带第四纪红土发育的富铁土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指标分别用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团聚体破坏率(PAD)表示。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的MW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林地和园地较高,荒地和母质最低;5~2、2~1和1~0.5mm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处理后,团聚体MWD均表现为WSSWFW,相对消散系数(RSI)为31%~45%,表明团聚体崩解的主要物理机制是团聚体中闭塞空气引起的消散作用。3种方法具有可比性,反映土壤团聚体特性和稳定机制,可将其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指标作为衡量土壤质量和抗蚀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黄欠如  胡锋  袁颖红  刘满强  李辉信 《土壤》2007,39(4):608-613
利用干筛法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连续施肥23年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及其特征值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NPKM、OM)与CK相比,可提高粒径3~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25.4%~24.6%,并分别降低粒径0.05~0.25 mm、<0.05mm团聚体含量70.6%~71.1%和113.6%~121.7%,差异达显著水平;单施化肥处理(N、NP、NPK)与CK相比,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无明显差异,表明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影响主要受有机肥的控制.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而降低团聚体的分形维D值:水稻土团聚体的MWD、GMD与>3 mm团聚体含量和水稻年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团聚体分形维D值则与>3 mm团聚体含量和水稻年产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而土壤团聚体的MWD、GMD和分形维D值可较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的状态.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年产量与粒径3~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0.05~0.25 mm、<0.05 mm团聚体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干筛分析条件下,粒径3~5 mm、0.05~0.25 mm、<0.05 mm团聚体含量可作为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表征的物理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侵蚀强度对淮北土石山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揭示土壤侵蚀与土壤团聚体之间的关系,选取大吴山小流域为研究区,以4种土地利用下的土壤团聚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侵蚀强度下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的粒径组成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团聚体主要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主,其比例均70%,与同类报道相比偏低,说明该区土壤流失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需进一步开展。(2)随侵蚀强度增加,2 mm团聚体含量有降低的趋势,0.106 mm则刚好相反,0.5~0.25 mm和1~0.5 mm团聚体含量明显变化,说明侵蚀过程倾向于破坏大团聚体,增加微团聚体百分含量,其中0.5 mm对侵蚀强度转变响应敏感。(3)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R_(0.25),MWD与侵蚀强度呈负相关,D值呈正相关,且严重侵蚀条件下,MWD和R_(0.25)均为最小值,D值达到最大,说明严重侵蚀会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4)同种侵蚀强度下,相较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式,林地的R_(0.25)和MWD值较高,D值较小,说明林地结构较好,有利于团聚体的积累,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11.
在293.15-338.15K范围内,溶液初始pH值为2、3和4条件下,用静态法系统地研究了铝在钠蒙脱土的吸附等温线及pH值、温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在粘土表面的铝除Al3+形式外,还有水解产物形式(羟基铝).根据pH变化估算了反应过程中,粘土边缘吸附的H+,吸附于粘土表面Al3+的水解所束缚的OH-和表面水解度.对三价离子与粘土的相互作用机理及pH对吸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锦 《土壤学报》1988,25(4):336-348
本文对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土壤制图是研究和表达土壤在空间分布的群体结构形式。提出了土壤组合发生的制图原则,以及提高定量化程度的单区与复区并重的制图方式。论述了土壤制图单元的组成分、确定的根据、相应的分类级别;土壤制图单元系统的等级及其排列;土壤制图单元与土壤分类单元的关系和异同。概括了单区与复区两种图斑结构形式及其形成因素,提出首先将复区图斑划分为地形、母质、历史演化、耕作等成因系列,然后再根据土壤群体组成分间的发生联系,细分为许多成因类型的分类观点和实例。还阐述了图斑组合所显示的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性。概述了制图综合在小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重要意义,综合概括的途径和注意事项。最后简述了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商品性有机肥料工厂化生产研究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商品有机肥料工厂化生产是以畜禽类和有机废弃物为原料,以固态好气发酵为核心的集约化处理工艺。研究查明供气量、温度、湿度和C/N比等是主要发酵参数,指出发酵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作用过程,因此调控技术围绕创造好气徽生物适宜的环境而运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是有机物质的转化呈半腐解态,高温和pH值同步升高,导致有机态氮的挥发损失。降低氮素损失和防止有机质的过度分解是提高商品有机肥质量的关键。改进物料预处理,调节C/N比、水分和酸碱度,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对小麦诱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试验研究了平阳霉素(Pinyangmycin)对小麦的诱变效应.用平阳毒素10μg/ml、30μg/ml 和50μg/ml浓度处理小麦种子,M1根长平均数分别为20.06cm、17.84cm和17.07cm,3种浓度平阳霉素处理均比0.3%EMS处理抑制根长的效应显著;平阳霉素10μg/ml、30μg/ml和50μg/ml 3种浓度处理的根数平均数分别为4.59、3.97和3.53.平阳霉素处理的根数平均数明显少于对照和0.3%EMS处理;平阳霉素10μg/ml、30μg/ml和50μg/ml 3种浓度处理的M1苗高平均数分别为7.39cm、6.93cm和6.69cm,比对照苗高有明显降低.平阳霉素10μg/ml、30μg/ml 和50μg/ml浓度处理,出苗率分别为73%、69%和66%,M1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6.15%、7.31%和5.17%,M2突变率分别为2.25%、2.55%和3.83%;平阳霉素处理比对照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对M1出苗率及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都有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平阳霉素是一种具有较强诱变效应的新诱变剂.  相似文献   

15.
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对大麦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赵丽梅  许耀奎 《核农学报》1990,4(4):199-205
本试验以平阳霉素为诱变剂处理大麦种子,研究了该诱变剂对大麦的诱变效应及其适宜的浓度。结果表明,平阳霉素是一种有效的诱变剂,诱变效应与EMS相近,而且作用的有效期长,毒性小,它不仅能引起以染色体断片为主的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而且能够在M_2产生较高频率的性状变异,特别是产生较高频率的早熟和高分蘖力的有益突变。平阳霉素对大麦诱变的适宜浓度为30μg/ml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枯落物抗冲性测定资料分析,得出枯落物自身抗冲能力与其增强土壤的抗冲效应相一致,抗冲能力大小顺序为油松>山杨>沙棘>刺槐。枯落物的抗冲力还随其厚度增加而提高,与单位面积中的活植物茎数量成正相关。具有枯落物的林地土壤冲失量主要取决于冲刷的前1~3min,而与更长的冲刷历时关系不大,但与冲刷径流强度关系紧密,每当径流出现增值都会引起土壤冲失量新的峰值。  相似文献   

17.
香茅(Cymbopogon winterianus Jowitt)是禾本科香茅属多年生草本香料作物,其叶片中的挥发油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每年可刈取数次叶片作为蒸油的材料。香茅是一种吸肥力强的作物,据刚果Neybergh A.G.引用季得密斯特的计算结果[1],每生产50吨香茅鮮叶要消耗60公斤氮,45公斤磷酸,325公斤钾和60公斤生石灰。  相似文献   

18.
辐照脱水蔬菜的剂量与灭菌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几种脱水蔬菜的细菌存活数与辐照剂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初步确定了脱水蔬菜的D10 值 ,为脱水蔬菜辐照加工适宜剂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黄土高原土壤与环境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朱显谟  祝一志 《土壤学报》1992,29(4):352-357
本文仅就黄土高原的土壤和古土壤与环境变迁的轨迹,也就是从黄土沉积和黄土层性质的特殊性入手来剖析一下土壤性征所能反映的生物气候信息,提供一鳞半爪的事实,以期对当前某些学术观点的对立,有所缓和.主要内容:(1)特殊的沉降方式形成特殊的成土母质;(2)特殊的成土母质进行着特殊的成壤过程;(3)特殊的成壤过程形成特殊的土被结构;(4)特别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反馈作用以及提出对有机物的积累和腐解、矿化等方面的新见解,并用事实验证了黄土高原土壤中粘粒胶膜的出现既不是粘粒淋淀又不是土体原位风化而纯系植物尤其草木植物根系的原地腐解、矿化为简单的矿质后再在有利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段形成新的粘土矿物.  相似文献   

20.
γ辐射对昆虫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γ辐射对昆虫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经辐射处理的昆虫有 1 5 0种之多。辐射主要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对昆虫生理造成影响 ,从而阻止卵的孵化、幼虫的发育、化蛹及成虫羽化或种群不能繁育 ,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