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同市是全国10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上,主要存在着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低下、水体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采取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意识、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开辟新的水源、加大节水治污力度、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构建有力的法制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客观反映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把广东省21个行政市及佛山市顺德区水资源列为实证对象,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承载力因素3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熵权法计算影响权重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总体呈现较脆弱,深圳市水资源脆弱性呈现不脆弱,在22个研究对象中水资源脆弱性表现最稳定。[结论]根据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结合智慧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知,由于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导致广东省水资源脆弱性较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改革,建设智慧水务和利用科技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法来降低水资源脆弱性。  相似文献   

3.
银川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水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可再生利用的水资源,它是解决城市缺水的一条重要途径。就银川市城市水资源利用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了再生水利用的可行性,并且提出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城市用水需求与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长春市是全国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城市用水供需矛盾较大.水体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 浪费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及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分析水资源现状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长春市 21世纪用水需求及可利用水资源潜力,并提出长春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解决辽宁中西部干旱缺水的措施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辽宁省中西部干旱缺水严重,干旱具有明显的交替性、区域性和季节性,水资源开发存在不均衡、污染和浪费严重的问题,其解决的途径和措施是: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推行节约用水,加强水保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水治理与回用步伐。  相似文献   

6.
解决山西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水资源紧缺,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目前在水资源利用上存在水资源浪费加剧了供需矛盾、水质污染造成可用水量下降、地下水严重超采、现行水利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应采取加大节水工作力度、保护水源地改善水环境、推进污水资源化等有效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概要总结了城市再生水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基于对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的认识,对城市再生水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再生水利用思路。结合德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际,研究了德阳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思路、目标、实施措施及实施意义,避免了目前再生水利用中产能不足、产能过剩、生产和利用不协调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城市利用城市再生水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水资源利用变得紧张,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地下水过量开采、国民用水浪费严重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此,从中国水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现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水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污水处理技术、增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水安全问题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安全问题是城市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加重等为特征的城市水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以济南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水安全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河津市是三晋大地的新型工业城市,被誉为亚洲铝都、中国焦城、据测算、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6亿m^3,年人均占有水量仅600m^3,分布极不均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水资源问题,如超量开采、浪费严重、水环境残遭破坏、地表水利用率低等。因此,需采取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等对策,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在下伏古地貌上堆积厚层黄土而形成的。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 ,由于植被的保护作用 ,水土流失轻微 ,在漫长的堆积过程中 ,虽然有侵蚀与堆积的多次轮回 ,水土流失也有多次强弱交替 ,但总的说来是水土流失强度小于黄土的堆积强度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可以使用再生水资源作为解决的途径。在分析西安市水资源、污水及再生水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为再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必须解决的资金、价格、市场以及如何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特点及利用现状,指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内水资源本来总体就不足,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使得这一地区内陆河的补给水源——冰川雪线上升,使水的问题在干旱区显得更为重要。而水资源利用上的过度和不当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内陆河中游农灌区盐渍化与下游荒漠化。以期人们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能加以重视,从而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茂名地区水土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针对茂名市工业立市中水土资源十分紧缺、流失严重、迫切需要合理利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该地区水土资源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茂名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有地区特色的水土资源利用措施,使该地区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达到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延安市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开发利用水平低,缺水形势严峻;石油工业用水比重过大,重复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等问题,分析了延安市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并结合可持续利用理念,提出了相应开发利用对策:(1)建设节水型社会、节水防污型社会;(2)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3)加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4)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质污染。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最主要的供水来源,被称为是“天府之国”生命的源泉。但是,岷江上游的水资源面临着总体水量减少,洪水以及水体污染等问题。在分析岷江上游水资源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生态保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法,试图解决岷江上游水资源的问题,为岷江上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提出了水资源环境的概念,并尝试利用水资源环境的观点透视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结合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民政部及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保护水资源可持续空间,对受损水资源环境进行生态恢复与治理,发展农业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和实行生态环境可持续优先原则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性对策,以实现西部开发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水安全概念的描述,分析了河西内陆区水资源的利用及其安全现状,同时针对河西内陆区的具体概况,提出了内陆区水资源安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模式、水安全的水资源利用措施和水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以流域为单元调查规划阶段、流域水资源开发阶段、依法管理阶段和科学管理阶段四个方面介绍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指出我国水资源存在流域机构缺乏权力、体制和政策上存在弊端、流域规划监督无力、缺乏合理的水价体系、忽视开展节约用水等问题。同时,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为大系统、多目标、多级优化的综合管理、注重水权制度和水市场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法管理和加强公众参与和采用先进技术强化水资源管理,为发挥水资源在人类生存、社会生产及优化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演变规律及其供需状况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 1 994~ 2 0 0 0年的水文资料和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成果 ,运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及其近 5 0年来的演变规律 ,定量说明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气降水与水资源分布的一致性关系。评价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供需平衡状况 ,为该地区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及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