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中国土地整理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式提出并运作,十多年来,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增加土地收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土地整理工作的全面推进,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土地整理对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小气候和景观格局的影响,总结了土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借鉴吸收国外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土地整理的实际,提出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趋势:1)强化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的研究;2)加强土地整理的多区域、多尺度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时间-程度-幅度”关系;3)构建适合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对耕地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为明晰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目的与效果及其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根据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模式及土地整理政策建议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主导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以便增加耕地数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土壤地质环境对土地整理的影响,对于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整理措施和整理后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实地调查法、实验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以泰安市岱岳区良庄镇北部丘陵土地整理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土壤地质环境及其对土地整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该区进行土地整理是可行的,但土地整理后单纯以农耕地为利用方式并不是最佳选择。土壤地质环境对土地整理可行与否、整理措施和整理后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利用效益发挥以及整理后二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整理研究应注重对土壤地质环境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潜力分析是编制土地整理规划的基础工作,是土地整理规划专题研究之一,科学分析土地整理潜力是合理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前提。阐述了土地整理潜力的内涵,对其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以河北省南和县闫里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该项目的土地整理潜力分析。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也是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该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评析,以期对今后开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科学评价土地整理效果的依据,也是土地整理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该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将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评析,以期对今后开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土地整理对土壤的强扰动会影响土壤的碳循环平衡,为了研究土地整理对农田土壤碳含量的影响,通过间接采样和随机采样方法,采集了江苏3个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前后土样进行有机质测定,初步分析了不同土地整理区土地整理后的土壤碳含量变化及其变化差异原因。主要结论有:1)通过土地整理,3个土地整理区土壤碳含量都有得到提高。其中,苏南丹阳土地整理区碳质量分数提高了26.05%,碳密度提高23.87%,提高幅度最大,碳密度变化方向与碳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提高幅度低于碳含量。这与各整理区原有土质、土地整理工程施工方式、施工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2)水田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旱地碳质量分数,但是经过土地整理旱地碳含量提高幅度大于水田,水田在整理前后碳含量变化幅度不大。3)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应制定适宜的土地整理规划,实施有利于土壤固碳的土地整理工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30  
樊闽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251
该文介绍了“十五”期间中国土地整理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五年来,中国土地整理事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政策,在国家投资项目的安排上向国家粮食主产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国家重点扶贫地区等区域倾斜,有力支持了这些重要地区的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十一五”时期,中国土地整理将继续致力于法制、机制建设,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积极开展节约型土地整理,加强土地复垦和农村宅基地整理,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后,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村庄整理、权属问题、耕地质量与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的建设问题,使中国土地整理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确保粮食安全等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外城市土地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土地整理是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和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把它介绍给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是20世纪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国际合作之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城市用地扩展迅速,现今形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不易逆转,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很大.但中国城市土地整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城市土地整理技术,合理规范未来城市用地发展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该文首先分析讨论了国外城市土地整理的对象、目标、地位和主要功能,然后从5个方面探讨了土地整理在中国城市用地发展和城市用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pInfo和AutoCAD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工作,但各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落后,鲜有综合应用各种新技术辅助设计的。该文在分析MapInfo和AutoCAD各自辅助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优缺点后,提出并设计了MapInfo和AutoCAD有机集成辅助规划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在浙江省余姚土地整理项目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31  
该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及运作方式,并对目前国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趋势,以及国内LUCC研究的状况等做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区域及景观3个尺度层面重点讨论了LUCC研究与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结合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调整,迈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第4阶段。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土综合整治实践程度较低,资源环境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区域差别大,土地生态整治实践水平不高,土地整治资金稳定性不足。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创新理念,引导土地整治向绿色化为主导特征的方向转变;二要顺应发展要求,重构土地整治新战略,稳定布局、消除障碍、阻止退化、修复污染,分类型、分区域、分程度规划组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三要重点建设生态良田,使中国高标准生态良田达到6.67×107 hm~2以上;四要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面节地战略;五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六要加强示范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村庄土地整理潜力估算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该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定量的数学模型来估算村庄土地整理净增加的潜力。估算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整理系数2010年为1.42~2.42、2030年为2.27~3.27,分别可净增加耕地面积173.81~296.58万hm2、279.10~401.86万hm2。通过对不同时间和不同生态区的整理系数比较,村庄土地整理潜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时序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口会逐渐减少,整理潜力逐渐增大;在空间上,东部和中部村庄土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污染农地整理工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农地污染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中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利用现行的土地整理技术对污染农地进行整理,势必给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该文分析了中国现行农地整理技术特点,认为现行的土地整理技术不同于国外先修复后整理的实施流程,对于在中国广泛存在的轻微、轻度污染土地,应用现行污染农地整理时,会引起污染面积扩大、污染类型复杂、污染方式多元化等环境问题。该文以土壤修复技术与土壤整理技术兼容性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构建污染农地的整理技术途径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该文强调,所提出的技术体系只适用于轻微、轻度污染农地的整理。中度、重度污染的农地,应先修复,后整理。该文为中国轻微、轻度污染农地整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的涵义、技术及运行模式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该文在借鉴国外土地整理经验,并结合我国近几年土地整理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整理的涵义,提出了土地整理的运作程序、关键的工程技术和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整理的运行模式,并阐明了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生态文明建设初期,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整治发展的趋势。当前土地整治仍存在生态系统思维不足、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不完善、生态化新材料和新工艺欠缺与实践应用不足以及对乡村文化关注不够等问题。为促进土地整治维护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功能的实现,该文针对目前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实现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1)强化土地整治的生态系统认知,推进"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2)完善土地生态整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3)加快生态化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4)强化公众参与,注重乡村景观保护和乡土技法应用。  相似文献   

17.
2006-2012年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时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开展土地整治投资的时空分异研究,对把握其投资强度、空间格局以及发展态势,提高资金投入产出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06-2012年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数据,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分析了"十一五"以来中国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强度、区域构成和投资类型,而后结合重心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了投资重心转移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得出以下结论:在空间分布上,土地整治投资呈沿海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区高于欠发达区、低纬地区高于高纬地区,中、东部地区是土地整治投资的重点活跃区;在投资类型上,土地整治项目由开发投资主导,开发、整理以及复垦投资型县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而综合投资型县区空间分布较为零星、分散;在重心转移方面,土地整治投资重心偏向东部沿海,南北向未发生显著变化,东西向呈现从东部沿海往中西部内陆转移的趋势;在空间关联上,土地整治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正相关性,长江下游、洞庭湖平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整治投资的高-高集聚区,南疆、青海、西藏、川西、滇南和蒙东为整治资金的低-低集聚区。该研究可为宏观层面制定土地整治规划、引导土地整治资金投向、开展绩效评价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整理潜力测算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耕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该研究提出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整理潜力的测算方法,并以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中国农用地分等数据为基础,结合耕地整理典型项目区的资料等,以县为单位,对中国的耕地整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的耕地整理的数量和质量潜力巨大,耕地整理的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呈现较一致的集中分布特点。数量潜力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湖北省,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省和西北地区的新疆地区;质量潜力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西北地区的新疆和内蒙古和宁夏地区,其次是东部的山东省、安徽省和中部的湖北省、湖南省,西南地区的贵州、四川、云南省的潜力也较高。研究结果对掌握中国耕地整理潜力分布特点和确定中国的耕地整理重点区有指导作用,并可为编制中国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