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湖南省邵东县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进行了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和空间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石漠化敏感区面积比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73.55%,59.13%的面积处在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状态,极易发生石漠化;在石漠化敏感的区域,轻度敏感区域的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占敏感区总面积的40.87%;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分别占敏感区总面积的31.90%、23.75%和3.48%。  相似文献   

2.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区域。为了确定石漠化对植被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选择英德市岩背镇等地为研究样地,系统地调查了不同石漠化程度的植被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石灰岩植被的生境向旱生化和岩生化发展,植物群落结构越来越趋于简单。植被盖度从轻度石漠化土地94.65%,降低到极重度石漠化的12.14%以下;现存生物量同样随着石漠化过程显著降低。同时,石漠化造成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从轻度石漠化到极重度石漠化,丰富度指数从1.61降到0.36,除从中度到重度石漠化阶段,丰富度指数都呈显著性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指数从轻度到中度、极重度显著下降;而Simpson指数显著增加。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3.
红河州是云南省石漠化较严重的州市之一,全州岩溶面积分布广泛,石漠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调查统计和遥感数据显示,红河州8个试点县市2005、2011、2016年土地石漠化面积分别为3 267.49、2 438.69、2 345.06 km~2,石漠化总体呈逆向演变趋势,岩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其中:2005—2011年石漠化面积显著减小,石漠化逆向演变特别明显;2011—2016年石漠化面积减少不明显,其中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土地显著减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土地却有所增加。特殊的生态环境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发生和演变的主要因素,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类地层出露区,岩性以灰岩、白云岩和灰岩与白云岩组合为主。自2008年开始,红河州主要石漠化分布的县市先后实施了国家第一期和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程治理是全区石漠化得以遏制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云南红河州继续推进国家第二期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坡度等级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关性,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贵州省盘县为研究区,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ALOS遥感影像、岩性及1∶50 000地形图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遥感解译方法、表面分析及地图代数原理,提取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各指标因子。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模型,从不同坡度等级下分析盘县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盘县石漠化面积为1 008.45km~2,占总面积的24.9%,已发生石漠化等级以轻度、中度和强度为主,分别占盘县石漠化面积的45.47%,29.67%,20.29%;水土流失面积为521.05km~2,占总面积的12.85%,已发生水土流失等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盘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7.75%和17.36%。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发生区坡度以5°~35°为主,分别占石漠化与水土流失面积的85.08%与82.45%。当坡度8°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级、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级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坡度为8°~35°时,已石漠化与已水土流失面积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当坡度35°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级在强烈侵蚀等级以下表现为负相关,超过强烈侵蚀为正相关;而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级在轻度石漠化等级以下表现为正相关,超过轻度石漠化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西南滇黔桂水土流失及石漠化遥感数据为例,并分别以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和国家林业局关于石漠化程度的界定标准为依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建立基于面积和权重的水土流失综合指数(WSL-CI)和石漠化综合指数(KDI),对西南滇黔桂水土流失强度与石漠化程度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各区的水土流失强度在总体上有减弱的趋势,而石漠化程度均有上升的趋势,这主要与水土流失强度和石漠化程度关系的复杂性、阶段性,岩溶区水土流失的隐蔽性和岩溶区水土流失解译结果存在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6.
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关键指标和评估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更合理地评价岩溶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以岩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为蓝本,通过引入石漠化因子,对RUSLE进行修正;通过计算土壤侵蚀量、划分土壤侵蚀强度、水土流失关键因子影响评估,构建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空间叠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3种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利用遥感数据对多种评估结果进行验证与对比,选取最优评价方法对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引入石漠化因子后的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模型(RUSLE)可以较合理地评价广西岩溶生态系统土壤流失空间分布状况;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因子作用大小顺序为:气象>石漠化>植被>土壤>地形>人类活动,土壤流失影响率与大多数敏感性因子和土壤侵蚀强度均呈一致变化趋势;3种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方法对比以主成分分析法(PCAEI)评估结果最优,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AHPEI)次之,因子叠加分析法(CMSEI)较差。广西岩溶生态系统水土流失敏感性以轻度、中度、高度敏感区为主,水土流失敏感性整体中度偏重,水土流失敏感性强度由东部向西部、由南部向北部逐渐增强,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河池市、百色市,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崇左市。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分析岩溶区不同坡度范围内石漠化和土壤侵蚀的关系,以南洞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2016年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结合改进的RUSLE模型,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坡度下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洞地下河流域石漠化面积为740.64 km~2,其发生率为77.96%,以中度石漠化为主。区域中覆盖型岩溶区土壤侵蚀面积为444.54 km~2,发生率为66.55%,以微度侵蚀为主。裸露型岩溶区土壤侵蚀面积为688.86 km~2,发生率为72.51%,以轻中度土壤侵蚀为主;(2)裸露型岩溶区石漠化和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5°~25°坡度范围内,当坡度25°时土壤侵蚀面积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先减少后增加,坡度25°时土壤侵蚀面积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而降低;土壤侵蚀发生率在各个坡度内随着石漠化等级的升高而降低;(3)在裸露型岩溶区发生土壤侵蚀的范围内,各个坡度的石漠化面积随着土壤侵蚀等级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中度土壤侵蚀区石漠化面积达到最大。石漠化发生率与土壤侵蚀等级的关系复杂,其与石漠化并不存在单一相关关系。研究区石漠化问题严重,土壤侵蚀强度较大,必须加快区域尤其是5°~25°坡度范围内的石漠化和土壤侵蚀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的石漠化面积已达 4 0万km2 ,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 16 3 % ,严重威胁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存的基础 ,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是该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探索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遏制土地石漠化的方法和途径 ,为石灰岩地区大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提供典型并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万山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采用监督分类方法解译2000、2010年和2015年万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构建的岩性及同期石漠化叠加分析,探明每种岩性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和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百分比,以此揭示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石漠化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从岩性空间上看,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在非碳酸盐岩组合上分布面积最广,其中林地面积最多为142.89 km~2,在灰岩与白云岩混分布最少,面积最少为13.37 km~2;2005—2010年的石漠化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变化最大,变化速率为-1.87 km~2·a~(-1),其中,在灰岩与白云岩混上发育的轻度、中度石漠化比例最高,白云岩夹碎屑岩上发育的重度石漠化比例最高,整体上来说石漠化更容易在碳酸盐岩(灰岩与白云岩混、白云岩夹碎屑岩)上产生。根据典型石漠化的分级情况和各地类石漠化分布的占比得出,研究区发生石漠化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旱地和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这两类土地类型对石漠化的贡献和响应最大,两地类石漠化发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0.87%和4.32%,而旱地主要以发生轻度石漠化为主,且发生机率高达93.61%。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内石漠化发生区域的定位和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格局的相关性,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背景下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特征。以黔南州为研究对象,融合RUSLE模型和ERI评价方法,在分析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基础上,对县域尺度的景观生态风险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黔南州水土流失敏感性以中度、轻度和低敏感区为主,其总面积为22 974.42km~2,比重达88.86%,但重度、极度敏感区面积仅占11.14%,且降水侵蚀力、地表起伏度和石漠化等级的空间相关性高。(2)低生态风险区主要由水土流失轻度、不敏感区构成,耕地面积比重大(72.07%),高生态风险区则以中度、重度敏感区为主,且建设用地面积比重大,说明水土流失敏感性就越高,则区域生态风险越高。上述研究表明,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角度评价景观生态风险,融合了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状况等信息,不仅丰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也为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与岩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岩溶地区农 业面临的问题均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复杂性、脆弱性与作用相关.提出岩溶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与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弄清植物对喀斯特基质的优先选择,用盆栽法研究了四种植物对喀斯特不同基质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整体上随植物生长,基质理化性质除钾含量降低外,其他均增加;发芽率和存活率以石灰土、1 mm砂、1 mm砂+石灰土最高,碎石、碎石+枯落物最低,白三叶草发芽率最高、狗牙根存活率最高;株数、株高、盖度以石灰土、1 mm砂、1 mm砂+枯落物高而碎石、碎石+枯落物低,且盖度均呈升高趋势;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狗牙根和白三叶草高而芒草和高羊茅较低,生物量以石灰土、1 mm砂、1 mm砂+枯落物高而碎石、碎石+枯落物低,叶绿素含量以1 mm砂+石灰土、石灰土+1 mm~5 mm砂高而碎石低;δ13C值芒草和狗牙根高而白三叶草和高羊茅低,且δ13C值与植物及生长基质有关。综上,四种植物对石灰土、1 mm砂、1 mm砂+枯落物适应性强,对碎石、碎石+枯落物适应性差;狗牙根和芒草适应性最强,白三叶草次之,高羊茅最差,喀斯特生态修复可优先选择芒草、狗牙根。  相似文献   

13.
熊佰炼  高扬  彭韬  颜雄 《土壤学报》2021,58(5):1472-1485
浅层岩溶裂隙(SKF)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是石漠化地区的重要生境类型。以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分法和Le Bissonnais法,分析了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和破坏机理,测定了团聚体中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的含量。结果表明:SKF剖面粒径>0.25 mm的团聚体均超过90%,PAD值范围为0.01%~4.75%。干、湿筛作用下,MW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4.63~7.69 mm和1.33~4.24 mm,团聚体分形维数D范围分别为1.57~2.18和1.55~2.15。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降低,矩形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要强于漏斗形SKF,快速湿润产生的消散作用是造成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这三类指标均表明,SKF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通透性均较好。SKF剖面30 cm以下土层,团聚体SOM、AHN和AP含量相较0~20 cm土层大幅下降,含量范围分别为13.27±0.94~37.53±3.47 g?kg-1、71.58±3.27~198.54±22.63 mg?kg-1和0.15±0.03~ 0.38±0.10 mg?kg-1,土壤AP十分贫乏。SKF形态会影响SOM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矩形SKF 30 cm以下土层含量随深度加深而降低,而漏斗形SKF则没有显著性差异。随土层深度加深,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A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HN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与SKF形态之间没有明显关联。SOM、AHN和AP含量越高,SKF剖面团聚体水稳定性越强。  相似文献   

14.
黄土喀斯特与水土流失灾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喀斯特,是黄土受到潜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地貌景观。这种地貌广泛分布于黄土地区。本文以陕西泾阳县口镇—龙泉黄土覆盖的洪积扇和台原区的黄土喀斯特为研究对象,对黄土喀斯特及其构造基础、黄土灾害地貌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认为:黄土喀斯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构造节理控制了相应地区的黄土喀斯特地貌形态、展布方向和发育程度,是黄土喀斯特的重要构造基础。文章还对黄土喀斯特的特征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黄土喀斯特给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岩溶山区土壤性质及其对土下溶蚀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中梁山岩溶山区为例,通过野外溶蚀试片法和测量土壤孔隙度、容重、水分、有机碳含量和pH值的方法,探讨雨季和全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性质变化及其对土下岩石溶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下岩石溶蚀速率差异显著,雨季溶蚀速率要大于全年溶蚀速率,雨季溶蚀量对全年溶蚀量贡献较大,雨热同期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总体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下岩石溶蚀速率大小顺序为:林地>草地>菜地>耕地,其中林地最大,耕地最小。土壤有机碳、pH值、孔隙度和水分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下岩石溶蚀速率。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促进或抑制岩溶作用的进行。林地利于碳酸盐岩石的溶蚀,促进石灰岩地区溶蚀成土速率,在岩溶区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毕节岩溶区为例,针对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应用于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中,力求更客观地对岩溶区水土流失的强度进行等级划分,同时在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选择与该地区水土流失密切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毕节岩溶区的8个县市进行了水土流失强度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毕节8个县市中,有轻度水土流失县1个,中度水土流失县5个,强度水土流失县2个.研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毕节岩溶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可为该地区的水上保持与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走马岭隧道通过方斗山背斜可溶岩地区。岩溶发育强烈。在分析隧址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详细论述隧址区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和特征,岩溶水补、径、排条件及化学特征,为隧道安全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瑶  陈涛 《土壤通报》2006,37(2):294-297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经济类型进行了划分。首先建立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2个类型划分指标进行筛选,再运用模糊聚类方法,将该地区75个县(市)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类型,最后对各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其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Karst groundwater (the water in a karst aquifer) is a major water resource in many regions of some countries. Water requirements for most of the settlements in the karstic regions are supplied from karst aquifers. Karst environments are also used for the disposal of liquid and solid domestic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wastes, which result in karst groundwater pollution. Karst aquifers have specific hydraulic and hydro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that render them highly vulnerable to pollution from human activities. Karst groundwater becomes polluted more easily and in shorter time periods than water in non-karstic aquifers. Thus, protection measures are required to preser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karst groundwater that specifically consider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kars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eserve karst groundwater, the ge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rst area must be investigated and information on polluting activities and sources must be collected. Then, a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 must be developed consisting of the following six components: (1)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groundwater monitoring system, (2) establish critical protection zones, (3) develop proper land use strategies, (4)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the karst aquifer, (5) control and eliminate when necessary sources of pollution, (6)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value and vulnerability of karst aquifers.  相似文献   

20.
近100年喀斯特槽谷区洼地沉积速率与流域产沙强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尝试通过沉积物定年反演喀斯特洼地流域单元近100年尺度的侵蚀产沙历史,这有助于认识人类活动对喀斯特石漠化演化过程的影响。以喀斯特槽谷区典型洼地—常家洼洼地为研究对象,应用137Cs、210Pbex定年法分析了近100年的流域产沙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洼地平均沉积速率为1.00cm/a(1917—1963年)和0.25 cm/a(1963—2017年),流域的平均产沙模数为609t/(km^2·a)(1917—1963年)和152t/(km^2·a)(1963—2017年);(2)1917—1963年期间流域产沙强度远高于1963年以后,这与该地区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初期强烈的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末大规模伐木;(3)1963年以来产沙强度明显减小,这是由于此前发生过较强侵蚀导致土壤变少,局部基岩出露,加之此间植被恢复、人类扰动强度降低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4)常家洼流域产沙强度高于西南其他喀斯特地区,与流域岩性和人为扰动有关。喀斯特石漠化并非仅是近50年人类活动的结果,也与近100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的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