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盐渍化地区(黄河三角洲)采集4种不同石油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石油烃的4个菌系和8个单菌株。分别以原油、柴油、烷烃和多环芳烃(PAHs)为底物进行培养,测定降解菌的生物量和降解率,研究其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和降解潜力。结果表明,获得的石油烃降解菌为轻度嗜盐菌;不同菌株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不同,混合菌系对不同底物的降解能力强于单菌株,对单一组分底物的降解优于复杂组分的底物;单菌株I-2、3、5、7能较好地降解PAHs并且对原油的降解能力高于柴油,单菌株I-1、4、6、8能够利用烷烃且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要比原油高;降解菌对柴油和原油的最高降解率分别可达78.4%和70.7%,对正十六烷和菲的生物降解率分别高达87.7%和88.1%,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土壤中土著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强的牛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2.
从长期施用多菌灵农药的土壤中,通过富集筛选,获得1株新的多菌灵高效降解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纯培养条件下菌株的降解特性和粗酶提取液的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所获得的菌株与Raoultella菌属的亲缘关系最近,将其命名为Raoultellasp.MBC,该菌株能在以多菌灵为唯-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25℃、pH7.0、200r·min。的最适生长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72h,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100%;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外加氮源和碳源在培养后期均可以提高多菌灵的降解率,外加氮源对多菌灵的降解效果优于外加碳源;该菌体的粗酶提取液具有降解多菌灵活性,且多菌灵降解酶为诱导酶。研究结果为多菌灵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和酶修复提供了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粪臭素高效降解菌株,采用摇瓶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方法进行降解菌分离,通过感官法和趋化反应初步判定菌株的降解效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菌株对粪臭素的降解率,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Biolog鉴定系统对降解菌株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羊粪堆肥下土壤分离出的菌株Rp3对粪臭素具有趋化性;菌株Rp3对粪臭素的降解时间随粪臭素浓度的升高而延长。当粪臭素浓度为50 mg·L~(-1)时,28℃培养24 h,菌株Rp3对粪臭素的降解率达100%;当粪臭素浓度提高到100 mg·L~(-1)时,培养48 h降解率达到98.4%。菌株Rp3生长适宜pH为7~8;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0~10%盐度下,菌株能生长正常。根据其形态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和Biolog鉴定系统结果,将该降解菌鉴定为嗜吡啶红球菌Rhodococcus pyridinivorans。上述结果表明:菌株Rp3可以高效降解堆肥臭味物质粪臭素,为堆肥臭味物质的降解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方面有了很大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 aslugtrlosa,PA)作为重要的降解菌株之一,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降解物质种类广泛,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综述了PA的降解特性、代谢途径、遗传基础与酶系及促降解物质在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富油土壤中分离筛选到58株脂肪酶产生菌,其中GXL 02菌株产脂肪酶的能力较强,根据其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GXL 02发酵产酶需油脂的诱导,同时也依赖M g2 ,培养基中不添加M g2 时几乎不产酶,微量的M g2 就能激活菌体产酶。葡萄糖、蔗糖等糖类物质不利于GXL 02产脂肪酶。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 0°C,最适作用pH为9.0,6 0°C保温9 0 m in酶活基本不损失,在pH 3.0~10.0范围内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脂肪酶LVK在以正己烷为溶剂的体系中催化菜籽油与乙醇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为提高酯交换率,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对菜籽油的酯交换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醇油摩尔比5.3:1,脂肪酶与油脂的质量比为15%,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4.5h,溶剂(正已烷)量18.4%,乙醇一次加入,在此工艺条件下菜籽油的酯交换率达到93.48%。结果表明正己烷体系能很好解决乙醇与菜籽油的互溶性,消除乙醇对脂肪酶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地中采集土样,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出一株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碳、氮源生长的细菌ADH-2,结合生理生化特陛及16SrRNA基因的相似性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该菌在10h内对100mg·L-1阿特拉津的降解率为99.9%。外加氮源能促进菌株的生长,但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外加蔗糖和葡萄糖能显著促进菌株的生长,但对阿特拉津的降解表现出显著的抑制。而淀粉既能促进菌株的生长又能促进阿特拉津的降解。对其降解基因的初步研究显示,该菌含有trzN、atzB和atzC3个阿特拉津降解相关基因。通过与本实验室另外两株阿特拉津降解菌比较,菌株ADH-2具有更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菜籽油酶法生产生物柴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源,对环境友好,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该文利用固定化脂肪酶-Novo435,在无有机溶剂存在的情况下,催化菜籽油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取生物柴油,对影响酯交换反应过程的因素:甲醇与油脂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脂肪酶用量、转速、水分等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菜籽油间歇酯交换反应的适宜工艺条件:转速200 r/min、醇油摩尔比1.5∶1、反应温度50℃、酶用量10%(与油脂的质量比)、反应10 h后菜籽油的酯交换率达到47%。水分的存在不利于固定化酶在无有机溶剂系统下催化菜籽油的酯交换反应,使酯交换率降低到30%。反应所需理论甲醇量分两次加入,反应26 h后,油脂的酯交换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9.
用富集培养法,从农药厂的工业废水中分离到高效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AD26菌株,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降解基因的PCR分析表明,AD26含有阿特拉津降解基因trzN和atzBC,它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蔗糖或柠檬酸钠为碳源生长,将阿特拉津降解成氰尿酸,降解速度快但降解不完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DP是Wackett实验室分离的阿特拉津降解菌株,含有阿特拉津降解基因atzABCDEF,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柠檬酸钠为碳源(不能以蔗糖为碳源)生长,将阿特拉津降解成NH3和CO2,降解完全但降解速度慢。在阿特拉津浓度为200mg·L^-1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进行的AD26和ADP混合培养表明,它们对阿特拉津的降解发生了互补和增强作用,两个菌株能在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而且生长和降解速率都好于单个菌株,培养72h后阿特拉津去除率达到99.9%,其中76.7%的阿特拉津被降解成NH3和CO2。这表明由节杆菌AD26和假单胞菌ADP组成的混合菌株在阿特拉津废水处理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菌群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富集、分离得到236株能以石油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石油降解菌株;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复筛得到直链烷烃降解菌31株、环烷烃降解菌28株、芳烃降解菌3株以及表面活性剂产生菌24株;从3种不同烃类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中选择菌株,构建石油降解微生物菌群,结果表明,由菌株SL-51、SL-84、SL-133和SL-163组成的菌群c9降解石油能力最强,菌群C9在含原油浓度为0.5%的无机盐培养液中,5d内原油的降解率达到了55.5%;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证明,菌群C9能有效降解原油中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SL-51和SL-163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p.),SL-84、SL-133两株菌分别属于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sp.)、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11.
从广州某炼油厂附近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产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降解菌株MZ01,结合菌株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进行分析鉴定其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p.MZ01),该菌9d对原油的降解率达54.7%。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其产表面活性剂的环境因子并进行发酵培养,结果表明,MZ01最佳发酵条件为:酵母膏(3g·L^-1)作为氮源,玉米油(2g·L^-1)作为碳源,温度为25℃,pH值为9.0和含盐量为5%。该条件下3d的发酵产物经提纯后得到表面活性剂产量为2.27g·L^-1,测得该产物CMC值为0.1g·L^-1,可将水的表面张力从初始的72mN·m^-1降至30mN·m^-1。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是一类重要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已广泛应用到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PAM在环境中的残留、迁移和降解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降解后的单体丙烯酰胺对人类的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危害。本文从胜利油田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3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通过比较筛选出一株降解效果较好的菌,命名为AS-2。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初步鉴定为海球菌属。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AS-2对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降解时间为5d,pH=8,温度为40℃,碳源为原油,氮源为NaNO3,原油和NaNO3的含量分别为2.5,1.4g·L^-1时,AS-2对聚丙烯酰胺的降解率达到45.23%。通过对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前后的红外谱图比较,推断出AS-2主要降解了聚丙烯酰胺侧链的酰胺基,将酰胺基降解为羧酸和游离的氡基。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生化后的PAM溶液,未检测出单体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堆肥过程中秸秆纤维素的降解速率,本研究从玉米秸秆堆肥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并通过测定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力、滤纸条崩解能力及兼容性,筛选出优良菌株,进而构建复合菌系,并对降解性能进行评价。结果共获得29株纤维素分解菌,对其中的高效菌株进行配伍,构建了6组复合菌系。除复合菌系F外,其他复合菌系的滤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单一菌株(P<0.05),尤以复合菌系B(xw1、xw3、xw8)、D(xw16、xw21、xw31)的酶活力最高,分别为22.8、20.4 U·mL-1,比其中的最强单菌株xw3、xw21高出58.3%、68.6%,且所产酶具有耐高温(40~55℃)性。复合菌系B、D培养5 d可将滤纸条崩解为糊状,10 d内对秸秆的降解率达24.5%、21.9%,较单菌株xw8、xw31增加9.4和4.7个百分点。经16S rDNA分子鉴定,复合菌系B由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组成,复合菌系D由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 ...  相似文献   

14.
高效降解烷烃的无色杆菌X_L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山东东营胜利油田附近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通过逐步驯化筛选原油降解菌株,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分离到一株以原油为唯一碳源,且摇瓶培养对原油降解率高达72.6%的降解菌XL。②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和16 SrDNA序列分析,XL与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的同源性达99.0%,最终确定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③通过GC-MS分析表明,菌株对C12-C23和C27-C43的烷烃几乎能彻底降解,说明菌株具有高效较宽的烷烃降解谱。④XL菌株发酵液溶血圈和排油圈直径较大,分别为3.6 cm和4.7 cm,说明其能产生表面活性剂。⑤通过油污土壤的室内外培养降解试验发现,当土壤中原油含量为10%时,锯末、秸秆、菌剂及N、P营养物协同处理60 d后,土壤原油降解率为79.5%(室内)和71.0%(室外),明显高于仅加菌剂或加菌剂+N、P营养物的处理组。⑥室外堆制试验中,XL菌株对石油污染物的降解速度、能力均低于室内的。  相似文献   

15.
从4个草鱼池塘中分离和定性筛选获得29株能够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菌株。通过对编号为C95的菌株进行菌落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状菌,与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的同源性达98%。采用单因素多水平试验对菌株的产氨氮和产亚硝酸盐氮特性进行研究发现:(1)氮源、碳源、温度和摇床转速都能显著影响菌株的生长及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但pH(5~9)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2)该菌株生长及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最适宜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为:LB、pH 5~9、25℃、150 r.min-1。由C95作为指示菌株筛选得到SC01、SC07两株(2/33)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效果较好的菌株。因此,C95可作为筛选具有降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功能的有益菌的指示菌株。  相似文献   

16.
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有毒微囊藻藻液中(对照组:只投喂四尾栅藻(Scenedes musquadricanda);混合藻组:50%四尾栅藻+50%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rtosa);蓝藻组:只投喂铜绿微囊藻),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assay,ELISA)检测藻液和肝组织中藻毒素浓度,藻液中包括藻相和水相的总微囊藻毒素(MC)浓度分别为:对照组0ug·L^-1;混合藻组(14.47±1.22)ug·L^-1;蓝藻组(29.47±2.43)ug·L^-1。螺在两种不同毒素浓度藻液中暴露15d后再移人四尾栅藻藻液中降解15d。结果表明,暴露期间,混合藻组、蓝藻组螺肝组织中MC含量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同期混合藻组MC含量都明显高于蓝藻组;作为机体代谢生物标志物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随MC浓度及其暴露时间发生相应变化;作为解毒生物标志物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在混合藻组先被诱导后被抑制,在蓝藻组初期变化不明显后表现为诱导。在15d降解过程中,混合藻组和蓝藻组MC含量均持续下降;机体生物标志物ACP、AIJP和GST活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结果为ACP、ALP和GST活性作为MC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