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浙东海积平原耕地土壤肥力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对农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以浙东海积平原(涉及浙江省嘉兴市、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和舟山市等7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分析了成土母质特性、土壤形成时间及人为管理等对耕地土壤p 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EC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整个研究区还是特定的地级市的相同土壤类型区,土壤肥力指标均有较大的空间变异,表明农业管理对土壤肥力(特别是有机质积累、全氮、有效磷、速效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从土壤肥力指标的南北向变化及成土时间由短至长土壤肥力发生有规律地变化来看,成土母质的特性(主要为质地)和成土时间等自然因素对肥力性状仍有明显的影响。总体上,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积累和速效钾含量由北向南随土壤质地变重而趋向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CEC随成土时间的增加(从盐土至潮土和水稻土)趋向增加,而土壤p H值随成土时间的增加趋向下降。但土壤有效磷主要受人为管理影响,其南北向变化不明显,受成土时间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黄土高原陕北地区3个小流域(朱家沟、纸坊沟和泥河沟)27个采样点的54个土壤样品分析,应用统计方法讨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3个所选定的典型小流域中,土壤CEC呈现明显的地带性,从北到南,CEC值显著升高。(2)在同一流域,CEC垂直地带变化基本表现为随高度降低而增大;而在同一剖面中,表层土壤CEC值总是高于下层。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检验,得出在粘土矿物类型基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影响CEC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pH值、土壤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而砂粒含量则与CEC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的性状与垂直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方江平 《山地研究》1997,15(4):228-233
色季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西藏主要林区之一。由于气候和森林的垂直变化,其山体土壤类型的垂直带谱较为明显,基带为山地棕壤,往上依次为山地酸性棕壤,山漂灰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黑毡土,棕毡土),高山草甸土(草毡土)和高山寒漠土,并且东西坡呈对称分布。在分析了各类土壤的特征之后,讨论了土壤质地,有机质与养分,PH值,交换性能及化学组成的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西藏土壤磷素和钾素养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探讨西藏土壤磷钾养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土壤全磷和全钾主要决定于母质.此外,土壤全磷与有机质呈正相关,故表层全磷高于底层,表现磷的生物表聚作用;而全钾与有机质呈负相关,故表层全钾低于底层,表现为有机质对钾的"稀释效应".表层速效磷(Olsen-P)<10 mg/kg 的缺磷土壤面积约占78%,表明下层速效磷更低.土壤速效磷与全磷、有机质的关系复杂,而与pH的关系密切,一般在pH 6.4~7.3的土壤中含量较高.西藏土壤表层速效钾100~150 mg/kg 和>150 mg/kg 的面积分别占17%和66%;并且速效钾主要决定于CEC,进而决定于有机质,而与粘粒关系不明显,与全钾无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环江肯福环境移民安置示范区所采 88个表层土样及 4个剖面土样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水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pH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土壤氮相对丰富 ,钾含量偏低 ,磷严重缺乏 ,pH偏酸性。土壤剖面发育完整 ,在土壤剖面中有机质、氮、速效磷、交换性钾主要聚集在 2 0cm的表层土壤中 ,全磷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全钾和 pH值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6.
以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壤环境为研究对象,在完成样品现场采集、指标分析测定的基础上,对土壤各肥力指标的统计学参数进行研究,再进一步通过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麦地卡湿地各类型土壤的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系数(F)大小顺序为高山草甸土(1.72)>高山灌丛草甸土(1.66)=寒漠土(1.66)>沼泽土(1.56)>粗骨土(1.43);除了高山草甸土肥力等级属于肥沃以外,其余4种土壤均属于一般等级。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表示,研究区土壤容重、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TOC、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盐度的含量分布与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pH、速效钾、有效磷以及氨氮与土壤类型没有相关性。整体而言,地处高寒高海拔藏北区域的麦地卡湿地土壤肥力与西藏其他区域的耕地以及人工造林作业区土壤肥力相当。  相似文献   

7.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内在性质的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永强  俞劲炎 《土壤通报》2004,35(2):149-151
对六个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退化试验小区的理化、生物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的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容重增加,孔度减小,结构性变差;从常绿阔叶林→草地→裸露地,有机质、全氮、土壤微生物量及其酶活性也都随之下降,而CEC含量和多酚氧化酶变化却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耕种年限红壤性水稻土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马良  徐仁扣 《土壤》2010,42(4):560-563
以江西省余江县不同种植年限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质、pH、阳离子交换量(CEC)、游离氧化铁含量和氧化铁活化度随时间变化趋势;选择耕种7、22和80年的土壤剖面,研究了游离氧化铁和无定形氧化铁在剖面不同层次的分布。结果表明,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淹水种稻导致土壤pH升高,但主要发生在种稻的前7年,7~80年间土壤pH变化不大。土壤CEC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17年达到最大,然后随种稻时间的进一步增加而减小。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随种稻时间呈下降趋势,但种稻后土壤氧化铁的活化度高于母土旱地红壤。对7年和80年水稻土,表层土壤游离氧化铁的含量低于底层土壤,说明铁在剖面中存在淋溶迁移。7年和22年水稻土表层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高于底层土壤,但对80年水稻土,土壤无定形氧化铁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西藏酸性土壤的酸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西藏7个土类6 6个土壤剖面2 5 7层土样的分析资料,探讨酸性土的酸度特征。西藏酸性土面积约占1/ 5 ,主要为山地湿润森林型和高山灌丛草甸型土壤,集中分布于藏东南地区。土壤pH主要决定于其潜性酸中的交换性酸,特别是其中占优势的交换性Al3 ,而受非交换性酸的影响较小。交换性酸中Al3 的相对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随有机质增加而减小,H 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非交换性酸主要来源于有机质(腐殖质酸性功能团缔合H和络合Al的解离)。土壤pH与交换性酸、非交换性酸饱和度分别呈近线性、非线性负相关,而与盐基饱和度呈非线性正相关,且主要受优势的交换性Ca2 制约。  相似文献   

10.
黄土地区非代换性钾与土壤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恒义 《土壤学报》1988,25(4):315-322
黄土地区土壤类型和发育程度与土壤非代换性钾有关。本文初步研究了黄土地区主要土壤类型非代换性钾的变化。影响土壤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和有机质。粉砂粒、粘粒和有机质与非代换性钾呈正相关,而砂粒与非代换性钾呈负相关。土壤非代换性钾含量由北向南从66.71-84.62增到117.09-129.95mg/100g土;释放累积量由北向南从147.03-173.00增到251.18-346.08mg/100g土。说明黄土地区土壤非代换性钾的含量和释放累积量均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砂绵土和黄绵土,砂黑垆土和轻黑垆土的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其剖面分布较均一;而粘黑垆土和黑(土娄)土的粘化层的非代换性钾含量和释放累积量高于耕作层和母质层,但因地形部位不同又存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小五台山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垂直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小五台山不同海拔18块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海拔下土壤物理性质、持水能力、养分特征等14项指标,研究小五台山不同海拔土壤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的升高小五台山土壤容重逐步降低,总孔隙度逐步升高,毛管孔隙度变化不明显;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变大,总孔隙度降低。(2)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随海拔升高逐渐升高,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这种降低趋势随海拔增加逐渐扩大。(3)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升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土壤全钾含量随海拔升高表现为"先升后降"的抛物线型,在2 100~2 200m达到峰值。0—20cm土层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随海拔升高没有明显变化趋势;20—60cm土层速效钾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升高,40—60cm速效磷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4)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且海拔越高越明显;土壤全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有明显的"表聚现象",海拔越高越不明显;土壤速效磷含量存在一定的"表聚现象",但并不明显;土壤全钾含量没有"表聚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评价及其空间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东北典型县域稻田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特征,为该区域稻田土壤合理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黑龙江省方正县为研究区域,2017年在该研究区域采取114个代表性点位的稻田土壤,选取容重、pH、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东北稻田土壤特征,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并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依据模糊数学法的加乘原理,利用各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采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肥力指标和综合肥力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分布格局;通过主成分分析探究土壤肥力差异的主控因子。  【结果】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方正县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18~0.99,平均值为0.60。土壤容重和pH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15%和5.69%,属于弱变异强度,其他肥力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01%~36.18%,属于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学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块金系数在39%~50%,它们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pH、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综合肥力指数的块金系数均在25%以下,它们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方正县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值在0.70以上的稻田占16%,在0.60~0.70的稻田占45%。各个肥力指标中,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与综合肥力指数相似,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由稻区中部向南北方向逐渐降低;土壤容重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97%,土壤全氮含量在1.5 g/kg以上的稻田占比为84%;其中北部蚂蚁河沿岸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项肥力指标的综合得分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含量、pH和容重。  【结论】  方正县61%的稻田土壤肥力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稻田土壤肥力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造成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严重退化第四纪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9种模式重建的林龄10年的森林,调查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全P、速效P明显增加,而且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有机质;土壤全钾、有效钾都较大程度提高。(2)土壤有机质、全氮浓度随土层深度明显下降,有效磷、有效钾、有效氮浓度则随土层深度平缓下降,全磷、全钾浓度随土层变化不明显。(3)各重建森林模式的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也呈较大幅度降低;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呈不同幅度增加;不同重建模式总孔隙度变化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The current study addressed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total nitrogen (TN), extractable phosphorus (EP), and extractable potassium (EK) in agricultural soils of a representative region, northeast China. Soi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and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attributes and land us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techniques used included conventional statistics, geostatist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P had the great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and CEC had the least CV. The experimental semivariograms of the five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re all fitted with exponential models. The five soil variables all showed moderate spatial dependence. The SOM, EK, and CEC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lope gradient and EP, EK, and CEC. Relatively steeper slopes might result in greater soil erosion, which leads to a decline in soil nutrients. Soil types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all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which reflect the effect of the parent soil material. In general, the mean values of soil variables for vegetable land were statistically greater than those for upland and paddy fields. After being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long the Yinma River, soil samples of the western part have statistically greater SOM, EP, EK, and CEC values than those collected from the eastern part.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亚热带地区山地草甸土性态的变化和成土特点,从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贵州等省采集了20个代表性山地草甸土剖面,详细观察了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分析了土壤颗粒组成、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酸度、氧化铁形态和黏土矿物类型等指标,并从诊断分类的角度探讨了它们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地位。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山地草甸土表层有机质积累均非常明显,颜色普遍呈黑色和深褐色,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氧化铁游离度多在40%以下,土壤CEC较高。但研究也发现,不同样点之间土壤的土体厚度、剖面构型、黏化状况、有机质垂直分布、氧化铁含量、矿物类型及其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均有较大的差异。土体构型大致有Ah-C、Ah-Bw-C、Ah-Bt-C和Ah-G-C等4类。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标准,可把研究的20个剖面归并为均腐土、潜育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5个土纲,下续分为6个亚纲、10个土类和15个亚类。研究认为,在地理发生分类中笼统地把这些土壤归为一个土类存在边界不明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通  梁音  曹龙熹 《土壤》2012,44(4):652-657
以陕西省长武县为研究区域,根据大规模采样数据,结合1983年和2008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定位对比监测方法,分析了25年来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方向,并对这种变化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在这一时期变化显著,旱地、草地、非农用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果园面积大幅增加。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其中,旱地转变为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明显,分别增加了6.6 g/kg和5.11 g/kg,而林地转变为旱地和草地则无明显增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不仅改变了土壤结构,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而且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环型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吉平  吕宪国  杨青  郗敏 《土壤学报》2006,43(2):247-255
以三江平原环型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带状植被区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环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具有明显的空间水平分异规律,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由环型湿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少,全钾的含量和碳氮比逐渐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和富聚现象,自上而下,有机质的含量逐渐降低;全氮含量除漂筏苔草群落外,其他各群落土壤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大部分植物群落全磷含量呈先减后增的“V”型分布;全钾含量呈表层和底层较高、中间层较低的“中空”状分布。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环型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全钾与有机碳、全氮具有相异的空间分布规律,而全磷具有自己独特的空间分布规律。环型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植物体元素含量、生物过程和水文地貌过程影响,它通过过程影响湿地的功能。研究环型湿地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空间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完善湿地土壤形成和发育的理论,探明湿地的生态过程和功能,而且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关帝山云杉次生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地形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森林土壤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变异机制,参照CTFS样地土壤采样方案,在关帝山4 hm2云杉次生林样地199个采样点进行土壤取样和测定,运用经典统计方法分析寒温性云杉林土壤pH值、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地统计学和ArcG IS插值的方法,重点分析了0~ 10 cm层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分布格局,并基于RDA排序和方差分解定量评价地形因子对土壤各指标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和解释量.结果表明:云杉次生林土壤的pH值、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明显的水平及垂直空间变异,0 ~ 10 cm层土壤上述5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78%、41.15%、58.36%、46.60%和48.38%;土壤变异的空间自相关范围为4.9~58.8 m,pH值和有效氮呈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呈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变异;有效氮、有机质和有效钾呈相似的空间斑块状分布格局,即样地有效氮含量高的斑块中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也高.pH值和有效磷则表现出相反的斑块分布格局;地形因子中,pH值、有效氮和有效磷受海拔影响最大,其中,海拔与pH值、有效磷呈正相关,分别解释其空间变异的40.43%和28.81%,而与有效氮呈负相关,能单独解释其空间变异的19.48%.凹凸度对有效钾和有机质的影响最大,可分别解释9.37%和6.88%的有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与这2个土壤性质指标为负相关.研究可为深入认识华北地区植物分布和物种共存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渭北黄土高原经济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渭北黄土高原经济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以主要经济林树种杏树、柿树、花椒和核桃作为研究对象,对经济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林地由于受成土母质和人为干扰的作用,土壤养分含量变异范围较宽,其中养分变异范围中碱解氮的变幅最小,而速效磷最大,达74.17%;不同的经济林地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花椒林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杏树林地次之,柿树和核桃林地含量较低,碱解氮的变化趋势为:核桃>花椒>杏树>柿树,速效磷的变化趋势为:杏树>柿树>花椒>核桃;各种养分在剖面中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表层(0-20cm)养分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逐渐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机质与速效钾呈显著相关,与碱解氮呈极显著相关,碱解氮与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而速效磷与其它养分变化的相关性较低,没有明显规律性;依据黄土高原土壤养分分级指标,所调查经济林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处于较低水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能够满足一般树木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