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盆周山地灾害地貌分布规律的大地构造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分析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四川盆地周围边缘山地(即四川盆周山地)的泥石流,滑坡等主要山地灾害地貌的面状,线状和点状等平面分布特征,从地质力学角度分析了四川盆周山地大构造体系的基本特点,进一步探讨了大地构造格局对四川盆周山地灾害地貌在区域分布规律方面的控制和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凉山州1970—2004年间的山地灾害数据,采用GIS空间网格分析等方法,分析凉山州山地灾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危险度评价,并划分了研究区山地灾害危险度等级。结果显示:凉山州山地灾害多沿水系呈带状分布,其中以中部安宁河流域和东北部地区较集中,山地灾害极高频区面积3 080.6 km2,占州总面积比为5.0%,高频区占8.0%,中频区占14.1%,低频区占72.9%。通过山地灾害与人为驱动力(人口、土地利用类型等)的相关性分析,获得其间的响应关系。分析表明:一方面山地灾害危险度与人口密度分布显著正相关,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也是山地灾害的重要驱动力,特别是旱地(坡耕地)和交通建设用地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人为活动引起的山地灾害防范、县域山地灾害危险度划分和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岭山地水石流特性及其起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石流是秦岭山地泥石流主要类型之一,分布广泛,发育典型,灾害严重,笔通过实地考察资料,对秦岭山地水石流的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起动的力学性能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山地灾害演化特征和预测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粒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的沙堆作为山地灾害的概化模型,通过实验研究其动力学行为,结果均呈现自组织临界性.利用既有的地貌特征,进一步分析了山地灾害的演化特征,表明幂律特征和自组织临界性是许多山地灾害的共性.将改进的重标极差分析方法引入泥石流灾害前兆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中,以云南蒋家沟泥石流为例,计算总径流量时间序列的赫斯特指数H值,得出可以利用H值的异常变化特点预测预报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主要山地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张震宇,李均(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450052)河南省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长期以来,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影响,致使山地灾害频繁、危害较大,主要灾害类型有崩塌、泥石流、滑坡、...  相似文献   

6.
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分析了山洪,滑坡和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特点,简要介绍了西南山区山地灾害的防治中常用的各类小型土木工程,给出了运用小型土木工程治理山地灾害的实例,并探讨了推广小型土木工程治理山地灾害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居民山地灾害预防意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山地灾害有愈演愈烈,每年都有很多居民因此丧生。山地灾害的防灾减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人作为灾害的承载对象,必然会影响到灾害防治的各个方面,人的灾害意识对防灾减灾的影响已引起灾害防治专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然而,对于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实证研究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山地灾害易发省区的山地灾害社会调查,就其中对灾害预防意识维度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居民山地灾害意识的个体差异: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业、居住地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为有关部门的山地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康县属侵蚀剥蚀构造基岩中低山区,山地灾害以浅层的残坡积物滑坡和基岩崩塌、崩滑及洪灾为主,受汶川"5.12"地震影响,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和潜在的危害增大。在介绍山地灾害类型、特征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制定山地灾害监测预警、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实行综合治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山地灾害地貌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山地众多,山地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山地区极易孕育自然灾害,特别是那些具有突发性灾变过程的灾害现象,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山地灾害发生过程其实质就是水土流失过程,现代山地灾害地貌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在因山地灾害发生而引起的水土流失过程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山地灾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地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地质条件是内因,不良气候条件是主要的诱发因素,不合理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使得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对此提出了灾害的防御措施,以期达到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