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造成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的配置方面失灵,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即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法律手段运用不足,而单纯依靠行政管理来配置环境资源则难以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研究提出了利用政府干预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新思路。作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完美结合,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该文采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分别评价了2004—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区域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两者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关联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协调性整体处于轻度失调阶段,但耦合协调度随时间呈逐步增强态势。协调度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部和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且随时间推移发生较小改变。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关联程度先增强后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正相关类型高高集聚(HH)与负相关类型低高集聚(LH)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正相关类型低低集聚(LL)和负相关类型高低集聚(HL)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HH、LH和LL型主要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强,HL型则散乱分布。随时间推移,除HL型外,其余类型空间分布的整体格局较为稳定。应制定科学的环境经济和环境技术政策,加强对城市的差异化监控与管理,合理进行分区管控并推进市域之间的技术与创新合作等来增强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生态效率的协调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与陕西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西部地域辽阔,经济欠发达,资源分布,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空间差异很大,在资金技术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在市场机制和投资效应原则作用下,西部开发不可能在人全面铺开,必须实行相对集中的重点区域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中陕西省重点开发区域应该确定为“一心三带”,即西安中心城市、关中陇海铁路沿线产业密集地带、长城沿线资源富集地带,汉江上游地带。围绕重点开发区域应该选择“榆林国家级资源开发区建设”、“面向欧洲国  相似文献   

4.
基于物元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山西省晋城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维度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与物元模型相结合,对区域自2006年以来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3年,晋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同时土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也都分别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着土壤污染问题没有有效解决以及区域土地发挥的社会公平保障效应较低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资源型城市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以及促进土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服务提供科学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集对分析方法的思路以及按照空间解析几何的内涵,通过分析湖南省县城经济-社会-环境3个子系统状态的三维空间,构建了系统协调性与综合水平的评价模型。运用该方法定量评价了湖南省88个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状况。研究表明:(1)湖南省县域系统协调性的状况与其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局部区域有差异,而县域系统综合水平的高低与县域经济水平的高低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系统协调性空间格局上,系统协调性较好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湘东和湘南,系统协调性较差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湘中、湘西;(3)在系统协调性组合类型的空间格局上,总体表现为湘东地区的县域大多属于高水平上的协调类型,而湘西地区的多数县域属于低水平上的不太协调类型。评价结果可为湖南省不同县域采取相应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纵观各国农业发展历程,合作社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合作组织的经验,促进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对提高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范围内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特征与趋势自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成立以来,世界合作社发展已有170年历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均肯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调整,迈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第4阶段。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土综合整治实践程度较低,资源环境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区域差别大,土地生态整治实践水平不高,土地整治资金稳定性不足。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创新理念,引导土地整治向绿色化为主导特征的方向转变;二要顺应发展要求,重构土地整治新战略,稳定布局、消除障碍、阻止退化、修复污染,分类型、分区域、分程度规划组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三要重点建设生态良田,使中国高标准生态良田达到6.67×107 hm~2以上;四要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面节地战略;五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六要加强示范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8.
赵敏  狄东睿      黄光伟  时伟宇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298-310,321
为探究乌江流域经济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及耦合关系,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选取该流域69个区县2000—2019年的GDP和常住人口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ESDA-GIS和耦合指数,对流域内经济人口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近20 a,流域常住人口从3 626.46万人减少至3 564.12万人,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5.13%;(2)县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差异增大,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县域空间分布重叠,均集中分布在流域中部—南部;(3)经济重心、人口重心远离流域几何重心向流域西南方向移动;(4)经济人口耦合指数表明,流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协调性有所提高。综上,乌江流域区域发展不协调依然严峻,推动流域东北部区县发展,缩小流域东北部和中部—南部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提高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仍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7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综合考虑耕地的基本条件和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建设适宜性。为了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该文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首先对耕地质量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中,耕地质量从立地条件、耕地物理性状、耕地化学性状及利用条件4个方面选择评价指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从农田基础条件、区域社会经济综合条件及群众意愿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五华县耕地质量等级分布的不同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程度的差距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四象限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进行了划分,其中,"高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15 460.51 hm2,占到五华县耕地总面积的37.65%,"高质量低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8 771.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1.36%,"低质量高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为7 508.7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71%。在对3个区域的耕地限制性因素、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农田的空间调整措施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建设模式及建设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县域土地整治规划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斜坡地带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效应与生态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自然景观空间结构、水土资源协调性、土壤形成能力、植物生产状况、生物资源聚集程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湘西喀斯特斜坡地带生态系统脆弱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退化原因,提出了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万忠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45-147,152
从区域优势、商品经济、市场需求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西部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认为:(1)区域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特色农产品在产量、尤其在品质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需具有明显的优势;(2)商品经济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特色农产品应该是绿色产品,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以及与市场容量相适宜的规模;(3)市场需求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改变人们的消费形式来扩展和创造市场需求。树立市场风险意识,加强对市场风险的分析判断来避免市场风险。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探索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和价格补贴制度,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市场风险;(4)服务体系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尤其是要加强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销售服务。  相似文献   

12.
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域城乡范围内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政策技术之间“前因后果”驱动和响应的机制机理,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从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的分析尺度、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机理分析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认为已有的研究呈现出3个基本特征:基础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研究的社会需求引致性、研究分支更加清晰化和系统化。最后提出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定位、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对区域城乡土地进行“全域全覆盖 + 全地类要素 + 土地利用显隐性转型”的动态综合研究,是今后城乡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现实经济系统都是非均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它在自激励增长机制和自调节协调机制交互作用下,沿着一条起伏波动的非均衡道路,由较低级形态向较高级形态持续转变。非均衡发展的结果,造成地区(或部门)之间的势差。如能将反映这种势差的不均衡度控制在某个适宜范围,资源就能得到满意的利用,经济也能得到满意的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控制论模型,并以河南省商丘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路交通运输的关系问题为例,作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能力,以及优化的投融资环境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对环保要求的重要因素。系统分析了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的基本特征:即金融环境初步改善,但金融抑制依然突出;经济发展较快,但市场化水平低下;农业发展对金融支持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完善;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呈干旱化发展态势;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用化学品逐年增加,农产品安全形势严峻;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突出,但土壤侵蚀状况依然十分严重。研究结果表明,非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客观需求。进一步探讨了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的机制框架,即建立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私合营投融资机制;建立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和激励制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实施;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准则制定得合理与否是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准则应根据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能够接受的原则,使受伤害或退化的以水、土资源为主的生态系统重新获得健康并益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考虑到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在理论研究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生态补偿的基本准则,根据中国水土保持的具体实践,认为建立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必须遵循"公平性"的伦理域准则、"分类分区、因地制宜"的空间域准则、"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时间域准则、"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有机结合"的管理域准则以及"先试点、后推广"的实践域准则。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采取土地整理,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可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同时,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安全,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对区域水资源、区域景观生态的协调度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从而探求能够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采取土地整理,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同时,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安全,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区域水资源、区域景观生态的协调度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从而探求能够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世界耕地休耕时空配置的实践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该文立足于探索中国耕地休耕时空配置的关键问题,沿着"典型国家及地区实践→理论成果提炼→关键问题探讨"的逻辑思路,从地理学、农学、土地科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采用文献法、对比法、归纳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耕地休耕时空配置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典型国家及地区的耕地休耕时空配置主要有4种类型:目标导向型时空配置、执行方式导向型时空配置、多条件约束导向型时空配置和技术导向型时空配置。2)耕地休耕时空配置的内涵本质就是实现对休耕地"定位、定量、定时"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了休耕目标、休耕空间(休耕区域和休耕规模)布局和休耕时间(休耕时序和休耕时长)安排;耕地休耕时空配置过程为"休耕目标→约束条件→空间布局→时间安排",各个环节之间又相互联系,其中,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粮食市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耕地质量和社会经济。3)中国耕地休耕时空配置需解决的2个关键问题是不同空间尺度的耕地休耕空间布局和不同区域的耕地休耕时间安排,而构建综合模型或评价指标体系和划分评价等级标准是解决这2个关键问题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东南亚农业具有资源丰富、创汇力强、市场潜力大、与中国等世界农业大国合作基础良好等特点。结合数量分析,认为从《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生效到2004年这一段中国农业的入世过渡期间,中国与东南亚的农业合作机遇有4种: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制度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促动。着重分析了双方政府近期频密签署的合作协议的政策推动,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复苏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市场拉动,中国加入WTO,享受世贸协议、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所带来的制度创新驱动。并提出了抓住机遇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Solid waste management arose and persists as a social problem for two fundamental reasons. First, the absorptive media for waste solids — the air, water and land — are communal resources over which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cannot, and properly ought not, be defined and enforced. Secondly,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private waste disposal in populated areas have the inevitable result that private decisions are socially not acceptable. Both the publicness of basic resources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private behavior result in the failure of the market to achieve social efficiency and optimality. A society that relies on markets to allocate resources and reconcile individual choices must have assurance that markets function to achieve social efficiency. The aim of public policy with regard to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s to correct the market mechanism so that private behavior is changed and market prices modified to reflect social costs and private preferences. 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alternative public policies available for manipulating market prices and moving the economy toward a social optimum. I contend that market interference is essential in solving the solid waste problem, but that the aim of such interference is not so much to circumvent markets as it is to utilize them for changing private behavi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