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河中游的大量来沙导致其下游河道沉积升高而变成了悬河,成了防洪的潜在威胁。为了揭示半个世纪以来黄河下游的沉积态势及其沉积速率的时空变化,选取了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洛口、利津4个典型水文站1960年以来的水沙和河道断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水沙变化趋势,计算了不同时段河道断面河床沉积速率。结果表明:上述4个断面的沉积速率在时间上都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这与流域逐渐增强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库调节和引水相关,而由于水库运行方式的不同,其中部分时段呈现较大的侵蚀速率,尤其自2010年以来侵蚀态势更为明显。断面河床沉积速率在空间上自高村以下呈现出沿程增大趋势,从沿程分布的辫状、弯曲和顺直3类河型来看,1960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在辫状和弯曲河段相近,而顺直河段最大,这主要与河道比降逐渐变小而引起的水动力变弱有关。为了持续降低黄河下游的沉积速率,中上游水土保持措施的持续实施和小浪底水库有计划的清水冲沙仍然是未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水沙运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水沙运动过程、变化趋势及运动状态特征,以2006—2018年黄河干流头道拐水文站水沙数据为基础,基于累积距平法、R/S极差分析法、河道来沙系数与不协调度等研究方法,对头道拐水文站水沙运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头道拐水文站年际间径流与输沙量和年内月均径流与输沙量变化趋势均呈现良好的一致性,但两者的季节性差异特征显著,且输沙量的显著性较径流更突出;冬季径流与输沙量变化趋势同步性相比其他季节较差,季节性的极差Hurst指数揭示了冬季输沙量变化趋势的反持续性和水沙不协调性易引起河道的冲淤演变;以来沙系数为水沙状态的划分依据,春季、夏季和秋季水沙特征多呈现水少沙多的状态,而冬季水沙状态则为水多沙少,水沙协调状态会出现在春季个别年份;季节性水沙不协调度总体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变化特征,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水文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变化是造成水沙不协调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和利津站1960年以来的实测水沙数据为基础,利用双累积曲线方法分析了汛期断面水沙关系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进而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获得了各阶段汛期断面径流输沙效率和汛期河段排沙比数值。结果表明:自1960年以来黄河下游汛期断面径流输沙效率明显存在着大小交替的5个不同变化阶段(1960—1965年、1966—1981年、1982—1987年、1988—1999年、2000—2015年),花园口和利津断面汛期的平均径流输沙效率值在这5个时期分别为2.1,4.3,2.6,4.1,0.8 t/100 m~3,而同期花园口至利津河段的排沙比分别为1.34,0.78,1.01,0.62,1.48。汛期河道断面输沙效率和河段排沙比交替性阶段变化揭示了该河段河道冲淤演变的本质特征。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仅会引起产水产沙量的变化,对黄河下游汛期输沙效率和排沙比影响有限,而不同时期黄河主河道大型水库的建成及其运行方式,则是其变化的主控因素。此外,1988—1999年中上游淤地坝的自然毁损对黄河下游同期的输沙效率和排沙比的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黄河未来输沙量态势及其适用性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黄河输沙预测的新思路,预估黄河未来输沙态势与输沙量水平,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采用单累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及频率分析方法,分析1950—2019年黄河主要来沙区间的实测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未来态势。[结果] 1950—2019年黄河输沙量呈现阶梯式减少。1950—2019年黄河中游各站累积实测输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可用“左半抛物线”表征。黄河输沙量自1997年以来已进入相对稳定态势,目前已达企稳状态;黄河潼关站未来年输沙量在90%频率下为1.00×108 t左右,在10%频率下为5.00×108 t左右,未来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40×108 t。[结论] 为了维持黄河输沙量低稳状态,提升水土保持措施质量与标准,补齐“后水土保持”短板,构建完善的水沙关系调控体系,维持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平衡,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50年黄河中游流域水沙过程及对退耕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明确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水沙效应问题,选择黄河中游风沙-丘陵过渡区、典型丘陵区以及土石山林区5条典型流域,用降雨及面积对水文站实测径流量、输沙量数据进行处理,探讨了近50a来流域水沙及其关系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5条流域标准化年径流量、标准化年输沙量均表现出显著减少趋势,且两者发生跃变时间基本一致。时段频率上的河流输沙量减少程度较径流量大,零输沙天数逐时段增加。植被覆盖度低的风沙-黄土丘陵过渡区流域,较植被覆盖度高的土石山林区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均变化斜率大,跃变时间早。5条流域汛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关系表明,植被覆盖度低的风沙-黄土丘陵过渡区流域的输沙量分布域较植被覆盖度高的土石山林区流域大一个数量级,其产沙动力也最强。近50a来,5条流域的水沙动力系数均呈现逐时段降低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5条流域水沙动力系数平均降低24.5%,1999年后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则使其平均降低70.6%。流域水沙拟合线性关系常数项绝对值,以及流域冲淤平衡时的径流量呈现随时段减小趋势,进一步说明水土流失治理及退耕还林(草)措施对流域水沙动力关系的削弱效应。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共189个县旗)。其中水土流失极严重的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共120个县旗)。每年平均向三门峡以下的黄河下游倾泻泥沙16亿吨,最多竟超过30亿吨。每年经过河口三角洲输送入海的泥沙平均约12亿吨。径流中多年  相似文献   

7.
长江支流嘉陵江水沙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20年来,嘉陵江流域输沙量明显减少,其变化将对长江三峡库区水沙运动以及泥沙冲淤变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嘉陵江控制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年降水量、河道径流量和输沙量靠的变化趋势及其发生显著变化的临界年份.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年径流量及输沙量发生显著趋势性减小的临界年份分别为1993年和1984年.同时,利用历时曲线和双累积曲线两种方法,量化了嘉陵江流域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减少量,定量分析了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嘉陵江径流及输沙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嘉陵江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河道最小生态流量是指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即维持河流水体生存所应具有的最小流量(水量)。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应立足河流形态,将水位~水面宽曲线变形点与维持一定生境(主要包括平均水深、流速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临界流量。本文在建立基于河流形状的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计算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选取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对黄河下游河道最小生态流量进行了率定。结果表明,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利津3个控制断面的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170m3/s,140m3/s,154m3/s,是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8.9%,7.4%,7.9%;3个控制断面在最小流量下的水面宽率分别为35.8%,20.6%,40%;平均水深分别为0.47m,0.87m,1.02m;流速分别为0.76m/s,0.40m/s,0.81m/s。由于国际上研究的河流集水面积远比黄河流域小得多,就最小生态流量与天然流量的比率来看,黄河流域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流量要较国际上已有的研究成果低一些。  相似文献   

9.
张茹  张志全    罗凯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95-99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扰动,对黄河的入海泥沙通量产生深远影响。为探明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的演变及其主导因素,基于黄河下游河段各站点2007—2020年实测径流与泥沙资料,计算历年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并结合流域降水、水土保持和引水引沙的变化情况讨论了各因素对输沙功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指标在2007—2020年显著下降了约57%,其中花园口—高村段输沙功能指标和其降幅均高于高村—艾山段和艾山—利津段;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河床粗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增加和引水量增大,三者的相对贡献率分别达37.6%,21.6%,17.5%。河床粗化与引水量增大使输沙功能减弱,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输沙功能的增强作用相反,三者综合作用下黄河下游河道输沙功能近年来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黄丘一区径流泥沙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黄丘一区径流泥沙来源 黄河是驰名世界居首位的多泥沙河流,年均径流量580亿m~3,年均输沙量16亿t,每年约有4亿t的粗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的主要原因。钱宁、龚时旸等学者认为:黄河中上游43万km~2的水土流失区内,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和华县、河津、(氵状)头以上的渭、汾、洛河支流26.6万km~2的区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产区,其沙量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对黄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理论,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和计算显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和下游引黄灌区的生态承载力。以2000年为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增加的生态承载力达1444.24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当地约占77.74%,黄河下游灌区约占22.26%,说明水土保持对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人口)承载力的重要作用,以及黄土高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利用输沙量平衡法分析了黄河中游6站来水来沙对库区及下游的淤积作用,利用断面法分析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来沙对下游的淤积指标。结果表明,龙门来沙对下游的淤积贡献最大,华县、河津和状头来沙对下游淤积影响较小,而黑石关和武陟来水来沙有利于下游河道的冲刷。通过断面法得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以及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来1.00&#215;10^8t泥沙对三门峡库区及下游河道淤积危害分别为2.50&#215;10^7,2.57&#215;10^7和3.29&#215;10^7t,且粒径越粗对下游河道淤积危害越大。  相似文献   

13.
考虑水土保持拦沙效益的水库设计输沙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拦沙效果。然而,在水利工程设计,特别是无资料流域水库设计输沙量的确定等方面,如何考虑这种拦沙作用,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方法。结合水库设计实例,综合分析了相似流域的水库实测泥沙淤积资料及水文站的实测泥沙资料。考虑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拦沙效益对水库设计输沙量的影响,探讨了水库设计输沙量的合理确定途径。  相似文献   

14.
范馨逸  胡作龙  赵广举      穆兴民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211-216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河道冲淤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府谷、吴堡、龙门3个典型水文站径流泥沙及河道断面数据,分析了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近11年来府谷—龙门段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其中府谷—吴堡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量逐渐减小,吴堡—龙门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逐年加剧。(2)府谷—吴堡段呈水减沙增的趋势,吴堡—龙门段整体表现为水多沙少,两河段河道冲淤量与水流含沙量变化同步。(3)府谷—吴堡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增加趋势,河道冲刷变缓;吴堡—龙门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减小趋势,加剧河道侵蚀。(4)府谷站入黄泥沙量增加,河道侵蚀力降低,河道冲刷变缓;吴堡站入黄泥沙量减少,河道侵蚀力增强,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结论]径流泥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研究该河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动...  相似文献   

15.
<正>黄河与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举国上下都在关注、思考.围绕这个问题,我对山西黄河流域的61个县,特别是沿黄河(北起偏关、南至垣曲)的19个县作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采取边看边议、走访座谈、回忆对比、查阅资料、分析论证等方式,同当地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一道,探讨不同时期黄土高原治理的成败得失,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山治水的新鲜经验,寻求其中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对策,逐步掌握战胜黄河水害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主动权.经过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对这一问题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集中一点就是:黄土高原的治理开发,既是治理黄河水害的根本大计,也是振兴黄河流域的重大战略.这是一项巨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要在遍布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展开全方位大面积治理开发,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实施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水库对黄河河流地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先后采用了蓄水拦沙,滞洪排沙和蓄清排浑调水调沙三种运用方式,水库在运用过程中也相应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库淤积严重,主要在潼关到上游大坝,第二阶段为滞洪排沙,排沙量增加幅度较大,淤积主要在潼关以下,第三阶段为蓄清排浑,使潼关以下淤积得以改善,在分析了三门峡水库运用后库区的冲淤,潼关高程的变化及库区下游河流的地貌的变化情况,总结了不同运用方式下下游黄河河流地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计算及泥沙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黄河输沙量等观测资料,提出了一个简便的用于计算流域水库拦截泥沙量的公式。据对1950—2003年黄河流域水库拦截的泥沙量进行计算,54年来拦截的泥沙总量为196亿t,其中大约有70%的泥沙分布在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库区。研究指出,对现有黄河干流控制性水库制定科学的调水调沙方案,对在建和拟建的水库采取积极的调水调沙设计,制定黄河流域系统的水沙调配总体方案,将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和三角洲地区与水沙有关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发展黄自强(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郑州450003)NewAdvanc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WorkintheYellowRiverBasin¥HuangZiqiang(YellowRiverC...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减水减沙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泾河、北洛河、渭河 ,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黄土丘陵沟壑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 5 0 0 0~ 15 0 0 0t/km2 。采用“水保法”、“水文法”分析计算 ,1970~ 1996年 ,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 5 45 6亿m3,年均减沙 2 2 3 8亿t ,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泥沙淤积 1 5 7亿t。水土保持措施是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治本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