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海南岛南药病原微生物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84—1986年,对海南岛的槟榔、益智、爪哇白豆蔻、丁香等9种南药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了调查,根据病原的形态特征鉴定出27个种。本文描述了这些种的特征及其所致的42种病害症状和分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海南岛气候资源、热作生产实际及农业气候相似性原理为依据,选取年均温及月均温的年内分配,年雨量及月雨量的年内分配共26个具有农业意义的气候因子,采用多元统计中的相似分析方法,通过上机运算,取得了海南岛各县与世界热带21个国家24个点站的农业气候相似系数,并按系数的大小进行了相似性等级区划;最后与实际数据进行印证对比,结果表明,各地的理论系数及其相似性等级划分与实际吻合,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海南岛18个市(县)芒果单产的气象产量与其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做相关分析,选取花期平均气温、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年≥10 ℃积温作为区划指标,同时考虑坡度因素的影响,采用集优法基于GIS开展了海南岛芒果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西部南部和东部市(县)的沿海乡(镇),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大部、白沙南部、昌江南部、乐东东北部、三亚北部、陵水北部等市(县)地形陡峭的山地,其余为次适宜区。区划结果可为海南岛芒果种植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对海南岛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NCAR/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SIROR21L9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的方法,模拟在CO2浓度倍增情景下海南岛的气候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海南岛气温平均升高2.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也都有增加,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增加37.0%,雨日增加21.0%,蒸发量增加29.1%;但空气相对湿度和常风风速变化不大,总体而言,温室效应使得海南岛气候更加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80年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热带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海南岛80年代的气候变化,发现气温上升幅度较大,热带气旋登陆个数增多,降水、雨日、干燥度、最低气温,低温日数等都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热带作物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的代表站点1981~2012年冬季(12月、1月、2月)逐日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提取海南岛冬季日平均气温<15℃天数、日最低气温<10℃天数、寒害有效积寒3个因子,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表征海南岛天然橡胶寒害气温综合指标D,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南天然橡胶树寒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结果为:以中部山区为界,南轻北重,北部以琼中、白沙、儋州、临高、澄迈为中心最易遭受寒害,其余则以中心向四周逐级递减;南部地区寒害较轻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冬红原产于喜马拉雅,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志岛引种冬红20余年,引种试种结果证明,冬约在海南岛生长发育正常,开花繁茂,具有独特的园林造影功能,特别值得我国南方地区使用,特此推荐。  相似文献   

8.
广西地处祖国南方,是我区西南边陲的一个省区,北回归线横贯其境.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高、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合甘蔗生长;到冬季昼夜温差大.雨量偏少,有利于甘蔗糖分的积累,也有利于收砍甘蔗。具有发展甘蔗生产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9.
福安县位于福建省的东北部,面海背山,南临三沙湾,东、西、北三面与霞浦、柘荣、周宁、宁德、寿宁以及浙江省太顺等县为邻。境内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交溪干流纵贯其中,形成外高中低狭长的河谷地带。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霜期230~300天,年均气温19.3C度,年雨量1400~1700毫米,水湿气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基本满足茶树生育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980年统一布置参试品种7个,试验点17处。纤维品质鉴定由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协作进行。黄、枯萎病抗性鉴定由陕西省棉花所协作进行。1980年全棉区气候总的情况是:苗期气温偏低,蕾铃期气温平稳,降水及时,雨量适中;吐絮期气温偏高,多晴天,时有阵雨。但局部地区,如蕾铃期运城点少雨而周至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7~2011年海南热带气旋过程的地面站雨量资料,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基于FY2D和GMS-5红外亮温资料研发的卫星降水估计产品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6 h还是24 h降水,FY2D降水估计产品对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反演精度要比GMS-5降水估计产品高;FY2D和GMS-5卫星估计降水具有估测大暴雨以上强降水的优势,对热带气旋强降水预报业务具有参考性;对6h强降水估计能力的空间分布而言,FY2D降水估计产品估测能力为岛西高,岛东低。GMS-5降水估计产品的估测能力为岛北高,岛南低;登陆海南岛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估计技巧比登陆海南岛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高;两种卫星降水估计产品对中小尺度强降水极值估计偏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NOAA极轨卫星反演资料,同时结合GFS模式分析资料和海南岛乡镇自动站资料,综合分析超强台风“海燕”靠近海南岛南部近海时的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对海南岛带来的风雨影响。得到的高分辨率卫星红外云图清晰地反演了“海燕”内部对流结构呈不对称分布,海南岛的降水分布与“海燕”内螺旋雨带的走向密不可分,而海南岛的地形分布及上空的大气环境又为螺旋雨带内小尺度对流的发展、维持提供有利的条件;微波散射计反演的10 m风场表明,“海燕”经过海南岛南部近海时,风场分布也呈明显的不对称,大风区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方位,不同级别风圈的分布直接决定着海南岛的大风分布。  相似文献   

13.
台湾岛与海南岛气候条件对比及其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71~2000年台湾岛与海南岛气候资源特征,结果表明∶两岛热、水、光资源丰富,海南岛光、热资源更为优越∶台湾岛降水资源更为充沛。从区域看,两岛温度、日照时数均为中部山区低,南部最高∶降水量以及雨日台湾岛与海南岛分别是北部和中部山区最多,西部最少。两岛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热带气旋、季节性干旱、低温冷害等。根据海南岛气候资源特征,趋利避害,提出了适合该岛气候特色的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典型农业土壤产流与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各种降雨条件下海南岛不同土地类型产流产沙的规律与面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泥沙)产流系数与平均流失速率表现为暴雨>大雨>中雨,且暴雨时的泥沙平均流失速率为中雨时的416%、大雨时的261%,在中雨、大雨和暴雨强度下,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24.49%、33.97%和53.40%;雨强对土壤营养物质流失速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COD、有机质和氮素以径流流失为主,磷素以泥沙流失为主;土壤径流和泥沙中的COD、有机质、氮素和磷素流失速率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坡度也可明显影响面源污染物的流失;海南岛农业土壤平均流失量为3.79 t/(hm2·a),中雨强度条件时为1.92 t/(hm2·a),大雨强度条件时为2.57 t/(hm2·a),暴雨强度条件时为6.87 t/(hm2·a)。海南岛农业土壤的水土流失强度较高,海南农业土壤的水土流失与农田污染物输出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应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OK)、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样条插值法(Spline)以及混合插值法(MLR)对海南岛18个长期气象观测站1979~2008年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以及年积温进行空间栅格化,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交叉检验的MAE和RMSIE的误差分析表明,MLR插值精度最高,样条插值法插值精度最低,普通克里格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插值精度接近。总体来看,混合插值法(MLR)是海南岛气象要素最优空间插值法。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岛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78属21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1种(包括海南特有种14种),非中国特有种但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的有20种。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羊耳蒜属(Liparis)、石斛属(Dendrobium)、毛兰属(Eria)、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和兰属(Cymbidium)。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变型,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占总属数的51.3%,热带分布属有71属,占绝对优势。海南岛兰科植物的生活型多样,附生兰有43属,地生兰有32属,腐生兰5属(其中羊耳蒜属和兰属中存在附生和地生2种生活型)。多个种在叶型和花色上变异较大,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与邻近地区相比,海南岛兰科植物与西双版纳共有属最多(为56属),其次依序为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虽然海南岛与台湾和西双版纳同处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但其兰科植物在属、物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比后两者要少。总的说来,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区系较为多样,与亚洲热带兰科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森林土壤,而灌丛土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海南岛24个灌丛样地的7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海南岛灌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海南岛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为评价海南岛灌丛的重要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岛灌丛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0±0.61)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9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土层统一到10 cm厚度的平均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南岛灌丛土壤(100 cm)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48×10~7t。其中,土壤表层(0~30 cm)与(0~50 cm)的贡献率分别为46.15%和65.28%,与其它类型土壤一致。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南岛香料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哈钦松系统编制“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香料植物329种,隶属64科,其中海南野生种191种,栽培种138种,基本囊括了分布于海南的香料植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咖啡早期引种扩种历史的考察论证,发现海南岛咖啡最早引种的年代应该是1898年。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起,海南岛咖啡早期引种扩种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并最先实现咖啡产业化。这是中国人自己早期在海南岛大规模引种扩种咖啡,为中国咖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海南岛咖啡种植规模逐年萎缩,以致目前就其种植面积及产量来看是全国最小的,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