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在杭州地区,连晚来交稻茬口三熟制油菜可以达到秋发的标准。其配套技术主要为:选择中迟熟甘蓝型良种;9月15~20日播种,6~7叶大壮苗移栽,10.5万株/hm2;氮磷钾阴肥采取5(底):3(苗):0(腊):2的配施方法;多效吐化控有壮秧,初花期叶面肥防早衰前角;防治苗期蚜虫和后期菌核病等。与常规栽培相比,秋发油菜表现为全生育期长,冬前生长量足,封行早,抗寒能力强,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比常规栽培增产25.2%。 相似文献
2.
皖豆20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明确了皖豆20的适宜播期为麦收后至6月15日,最迟不能晚于7月10日。皖豆20分枝潜力大,自我调节能力强,适宜密度为15-30万株/hm^2,最佳为22.5-30万株/hm^2,产量 26.3万株/hm62。适宜播量为75-105kg/hm^2,最佳播量75kg/hm^2。百克士中含P2O52mg以上时,可不施P肥,富K的黄泛淤土无需施用K肥,上茬小麦每公倾产量在6000kg以上的田块,N以不增产。水分是影响该品种产量的重要因素,要特别注意防旱排涝。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氮肥用量及配比对扬农啤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播期与子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以10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适当的群体起点可得到较高的籽粒产量.密度与子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基本苗为17.06万/667 m2,产量最高;施N15 kg/667 m2,基蘖肥:拔节穗肥=7∶3,产量水平较高,其有效穗可达60万/667 m2以上,每穗实粒16-17粒,千粒重50 g,既有利于获得高产,又有利于提高啤用品质. 相似文献
4.
5.
实践表明,通过选择优质高产品种,栽培措施的合理调控,适时收获,并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农机作业程序,改善环境,形成优质生产基地,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的实践,啤大麦品质优,产量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晚播麦的生育特点,通过耐迟播、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品种的选择;适宜起点苗的确定;机械的深松精整;联合开沟精播和浸种催芽播种技术的应用;肥料的科学运筹以及化学调控的应用、田间沟系质量的保证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使晚播麦生产水平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在渭北旱塬的生态条件下,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而成的甘白油菜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耐寒、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渭北及同类地区4年累计推广3.34万hm2。同时形成了以适期沟播、培土、冬苫为核心内容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鄂北油菜主产区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10万hm^2左右,总产量约22万t。针对鄂北地区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徐花6号夏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新品种徐花6号高产覆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徐花6号夏直播适宜的播种密度为16.5×104穴/hm2,精量播种方式为双株/穴.施用花生专用复合肥375.0kg/hm2,麦后适期早播,徐花6号产量可达7 167.5kg/hm2以上,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戴韦蚕豆在青海省浅山地区的最佳栽培技术。【方法】设置3因素3水平试验,研究种植密度、施肥量和播期对戴韦蚕豆的影响,探讨其最佳的栽培技术。[结果]在青海浅山地区栽培,3月22日~4月9日播种,戴韦蚕豆均能正常成熟。其中以3月22日播种,密度27万株/hm2,施磷酸氢二铵262.5kg/hm2的栽培技术组合产量最高,达到4481.67kg/hm2。【结论】在青海浅山地区,栽韦蚕豆的最佳栽培技术组合为:3月22日播种,栽培密度27万株/hm^2,施磷酸氯二铵262.5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冀张薯8号在榆林地区实现优质优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张薯8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冀张薯8号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栽培密度下,各处理间生育期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逐渐缩短。处理A2全生育期最长,单产最高,为24415 kg/hm2;在同一播期条件下,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B2产量最高,单产达21 315 kg/hm2。[结论]冀张薯8号在榆林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底,最佳栽培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油菜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测定油菜不同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群体光合面积的变化以及交替、结角层中角果的空间分布等,研究了油菜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其主要结果如下:(1)油菜初花之前形成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而终花期和成熟期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呈直线关系.说明越到后期形成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越密切.(2)油菜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和角果皮面积指数(PAI)与最终籽粒产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其最适范围为4~4.5.(3)油菜群体总茎枝数及各次茎枝的配比与群体质量密切相关,高产群体适宜的总茎枝数为2.7~3×106/hm2,其中主茎9.75~11.25×104/hm2、一次分枝1.2~1.35×106/hm2、二次分枝1.35~1.5×106/hm2.(4)油菜各枝序的生产力与其在结角层中的位置有关,高效分枝的结角起点应在主序之上,结角终点则不低于主序10~15cm.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合丰50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合丰50为材料,分7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及密度对其品质、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及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0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和密度的增加,该品种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埘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规律性极强,即随播期的延迟各密度处理合丰50的油份含量下降.不同密度处理对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小,而且规律性也不强.合丰50的最佳播种时期为5月9日左右,而最适密度为25万株·hm~(-2),此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16.
万油杂1号是重庆市三峡农科所选育的甘蓝型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生长势强、高产、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熟期适中等特性。在重庆市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万油杂1号平均产量分别为2065.13kg/hm^2和1907.25kg/hm^2,比对照种中油821分别增产17.83%和25.02%。2002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淮杂油1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杂油 1号系江苏淮阴农科所选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 ,在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多年多点示范种植中均表现出生长优势强、产量高、品质优、抗 (耐 )菌核病、熟期适中等特性。江苏省区试平均产量3 15 7.75kg/hm2 ,比对照宁杂 1号增产 4.5 0 % ,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2 843.40kg/hm2 ,比对照宁杂 1号增产 10 .79%。2 0 0 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中筋小麦中任1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旗叶展开后0~28 d,早播和适播的小麦叶绿素含量高于晚播,生育后期晚播比早播和适播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晚播比早播和适播旗叶平均含氮量分别高7%和4%,旗叶含氮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播期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适播处理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间除穗粒数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播期对清蛋白、醇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总蛋白含量以A2播期处理最高.除球蛋白外,总蛋白及其他组分舍量在密度处理问差异均不显著,以B1处理最高.研究结果说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A2B2处理最高,营养品质以A281处理最佳.旗叶展开后21 d时,旗叶叶绿素含量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r=0.73**,r=0.57*). 相似文献
19.
高产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五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双五号系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双低油菜新品种,经全国多点鉴定,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示范,表现综合性状好,产量高,抗(耐)病性强,熟期早,吕质优良等特征,上海市区试平均产量2424.0kg/hm2,比对照汇油50增产24.96%,生产示范最高产量达3075kg/hm2,1999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