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区近年来蚕茧单产较低,一直在20公斤左右徘徊,1996年至1999年4年平均单产为21.6公斤.除因行业滑坡及内部管理因素外,造成单产下降的直接原因主要在于不重视消毒防病,蚕病发生严重.要提高蚕茧单产,必须搞好消毒防病,先解决蚕农养"活"保全蚕头的基础上,再配合良桑饱食和先进饲育技术才能提高蚕茧单产,增加经济效益,提高蚕农积极性,推动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蚕桑起步较晚,蚕桑技术人员馈乏,蚕农养蚕科技含量不高,大多靠天吃饭,普遍存在重蚕轻桑,重量轻质的现象,蚕茧单产低,茧质差,蚕农收益低.特别是近年来蚕业不景气,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为此,如何增加养蚕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提高蚕茧质量,增加蚕农收益,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1998年底遵义县蚕桑公司与我校蚕桑专业科协商,以建立遵义农校遵义县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形式,对该  相似文献   

3.
蚕茧单产是指一张蚕种(规定卵量)所能生产的蚕茧量,实际是一张蚕种的总产.我市历年全年平均单产在22公斤左右,有时春季可达35公斤左右,夏蚕、正秋、晚秋各季的某些年份只有10公斤甚至几公斤左右.蚕茧单产极不稳定和总体水平较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如今年夏蚕,全市平均单产只有14公斤,晚秋蚕12公斤,张平收入100元左右,这样调动不起蚕农的积极性.蚕茧的价格政策是由国家制定,一段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单产高,栽桑养蚕的总体效益就高,单产低,效益就差.单产极度低下时,蚕农就  相似文献   

4.
江礼文 《蚕学通讯》2008,28(2):30-31
蚕茧单产是指饲养1盒普种(10g蚁量)的产茧量。蚕茧单产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蚕农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蚕桑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多年来,我区秋蚕单产一直徘徊在20-25kg,蚕农秋季养蚕效益较低,已成为秋蚕发种量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家蚕病毒病高发的原因及综合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病毒病已成为农村家蚕饲养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春秋季都有发生,尤其是秋季发病率居高不下,造成蚕茧减产、蚕农减收。据对我县2005年晚秋蚕、2006年春蚕的养蚕情况及实绩调查,病毒病以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为主,高发蚕病农户占总养蚕农户的6%~15%,单张种产蚕茧为24~31kg,比平均单张种产茧减少7~11kg,张种经济损失在180~240元。通过调查了解,笔者发现蚕农的消毒防病和养蚕措施存在着技术缺陷,本文就发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1995年夏蚕之后,由于丝绸行情受国际形势的影响,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严重地挫伤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发种季季减少;同时,我县由于养蚕量大,零星分散,单张产茧量低,科学养蚕技术难以普及与推广.为了搞好基地镇的蚕桑发展,稳定我县蚕桑生产,使其尽早走出低谷,经公司研究决定,1996年度对发种较多的五个镇的蚕桑生产实行科技承包.  相似文献   

7.
贺代军  罗尤海 《蚕学通讯》2001,21(3):49-50,55
蚕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涉及种植业与养殖业等各个领域 ,技术要求高。栽桑养蚕相辅相成 ,只有有了优质的桑叶和先进的养蚕技术 ,蚕茧生产才能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但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流失 ,蚕农知识结构层次较差 ,因此在吸收和应用栽桑养蚕技术 ,创造蚕桑经济收益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如近年来 ,我市栽桑面积不断扩大 ,发种数量逐年上升 ,但张种平均单产一直徘徊在十几公斤。由于茧质差、产茧量低 ,农民收益低 ,不能充分调动蚕农养蚕积极性。各县蚕桑公司均感技术力量匮乏 ,能担当重任的技术员少。针对我市蚕桑生产基本情况 ,如何抓…  相似文献   

8.
蚕茧生产中单张产茧量与减蚕率高低成反比。本文从养蚕过程中的预防蚕病、补催青、选叶用叶、眠期处理等方面降低减蚕率,阐述提高单张产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夏蚕稳产高产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铜梁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采用桑树冬季重剪,春、夏、秋、晚秋四季养蚕的布局,夏季养蚕量占全年发种量20﹪以上。夏季气温高,桑树生长发育快,养夏蚕是一年多次养蚕、提高桑树蚕室蚕具利用率、增加蚕茧产量、增加蚕农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夏蚕生长发育快,龄期经过时间短,节约加温材料和劳动力,降低养蚕生产成本。但是,夏蚕饲养时期,也是一年中蚕茧单产最不稳定的季节,高的单产达到40kg 以上,低的单产仅在25kg 左右。要想夺取夏蚕单张产茧量、实现稳产高产,需要根据夏季气候、叶质及病虫害等特点,抓住关键因素,因势利导,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尽力做好各项技术处理,方可实现。对此,笔者对铜梁县夏蚕稳产高产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四川蚕丝业有过辉煌的昨天,产茧量占全国1/4以上,居全国第一.然而由于零星栽桑,粗放养蚕,单产低,农民收入少;收茧随口评价,好孬价差不大,严重挫伤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茧质不断下降,丝厂成本大增,严重亏损,导致全行业陷入困境.面对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找出症结,抓住两个关键环节,集约规模经营,稳定蚕桑基础;收茧按质论价,促进蚕茧质量恢复和提高,四川蚕业就能得以振兴.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区从1985年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蚕茧产量由原来3500公担增加到1989年5266公担,增长66%。但蚕茧单张产量很不稳定,1989年全区单张产茧量仅达23.7公斤,收入205元,一定程度影响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 1990年以来,根据省蚕桑基地建设会议精神,结合本区的实际,把建设基地、发展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和科技兴蚕作为工作重点,在抓科技兴蚕工作中又把全面推广“小蚕专业化共育”作为蚕茧单产、质量、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通盐地区秋茧产量不稳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光银  张明 《江苏蚕业》2010,32(1):20-22
江苏省南通、盐城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基地,总量占全省的80%,蚕茧单产、茧质和技术服务都居全国领先水平。然而,近几年来,通、盐地区与全国其它蚕茧主产区相比优势有所缩小,与过去相比,两秋蚕茧产量、质量和效益有所下降。根据笔者调查,部分蚕农中秋蚕张单产只有20kg左右,晚秋蚕张单产只有15kg左右,少数蚕农甚至绝收,而且上茧率不高,死茏茧偏多,干壳量偏低,个别蚕农贴本养蚕。为有效提高蚕农经济收入,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现就通、盐地区秋蚕产量不稳的原因作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研制目的 蚕病危害蚕桑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据四川省蚕病普查资料估算,每年因蚕病造成的蚕茧损失达20%以上,达40多万担,价值一亿八千多万元。近年四川省张种产茧量下降至不足25公斤,其原因之一是分户养蚕,消毒药物种类无法更新,蚕农不能有效用药所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省养蚕在壮蚕期发生传染性蚕病严重,为害面大,造成蚕茧单产和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因此,控制蚕病为害,便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壮蚕隔沙饲育,有利于防除蚕病感染,促进壮蚕健壮发育,促进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  相似文献   

15.
我省历年蚕茧单产较低.多年来一直在20公斤左右徘徊,且还有所下降,1996年全省平均仅为18.3公斤.除因行业滑坡极少数蚕农毁种外,造成单产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不重视消毒,传染病发生严重.如果要提高单产,必须加强消毒,减少蚕病,在保全蚕头基础上,再配合饱食和先进的饲育技术才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邳州市中晚秋蚕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偏低。近3年,中晚秋蚕蚕茧单产不超过30kg/张,有的蚕农甚至颗粒无收,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根据笔者十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对我市中晚秋蚕低产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春、秋蚕期分别对现行蚕品种4龄眠蚕不同体重与蚕茧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试验表明:在环境气候、饲育管理均较为一致的情况下,4龄眠蚕体重重,可增加蚕茧产量10%以上。强化4龄蚕的综合管理,是提高张种产茧量和蚕农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影响蚕茧产量高产的原因固然众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蚕病所造成的损失,近几年,我县蚕病发生有所抬头,单产有所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由蚕病损失的蚕茧可占10%左右,有的农户损失较为惨重,1990年秋季我在梅溪乡梅溪六社调查,该社蚕农叶南国秋季养蚕0.8张,由于蚕病损失只收5公斤蚕茧,该院子8户蚕农养蚕6.5张,大量发生蚕病,最后收了82.5斤茧子,低于全县平均单产水平,因此,如何控制蚕病发生,减少蚕茧损失已成  相似文献   

19.
自1986年起,国际市场生丝走俏,国家对收购蚕农的鲜茧价格作了相应的调整,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养蚕需种数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蚕茧产量也不断地随着发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蚕农养蚕的单张产茧量逐渐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有损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目前蚕种的品种、数量都不能满足养蚕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逐渐蔓延增多,因烧种而造成蚕种更紧缺。据报道:1988年全省烧种达53  相似文献   

20.
刘玲 《四川蚕业》2002,30(3):34-35
<正> 蚕病是养蚕生产中的头号大敌,是造成单产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每年因蚕病造成的损失约占蚕头总数的20%,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因此加强消毒防病非常重要,而这正是我县蚕业科技的薄弱环节。我县广大蚕农对此认识不足,并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和不科学的做法,严重影响了消毒防病效果,现提出来并予以纠正,以促进蚕农提高蚕茧单产,增加养蚕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