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黄红 《广西植保》1992,(2):34-35
红麻根结线虫病是我国红麻产区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分布于长江、珠江流域,黄淮海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该病危害麻根,产生大小不等的根瘤,或成饼状,导致叶黄、株矮,生长发育不良,并诱遭菌类侵染引起根腐,加速麻株死亡。一般病害导致红麻减产20—30%,严重者达到50%以上,甚至失收。现将我国的红麻根结线虫病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红麻根结线虫病是麻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其发生为害严重影响红麻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采用田间调查、试验和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信阳地区红麻田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为害当地红麻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防治上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倒茬、及时清除病残体、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种植抗性品种等农业防治措施为主,化学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油菜的首要病害,一般发生年份损失产量一成以上;发生严重的年份损失两成以上。该病对油菜生产威胁很大。1988—1992年期间,我们对该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摸索出一套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现报告如下: 1 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结线虫病是我国红麻上的一种主要病害。经4年在湖南、浙江、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红麻主产区调查和鉴定,病原线虫有下列3个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是优势种,其在湖南阮江县砂壤土麻田1年可发生4代。文中并对最佳施药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辣椒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是南方辣椒种植区的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近年来,永定县引进种植加工型小辣椒.2008年该病在小辣椒上严重发生.全县发病面积63.3 hm2,占小辣椒种植面积的41.3%,病田平均病株率19.3%(5.4%~41.5%),造成产量损失达35.65万kg.为更好控制该病在本县的发生为害.笔者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于2021—2022年在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下,采用裂区设计,设种植密度为主因素,分别为15.00(M1)、20.25(M2)、25.50万株·hm-2(M3);缩节胺用量为副因素,分别为195 (D1)、390 (D2)、585 g·hm-2(D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对棉花株型结构、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筛选适宜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棉花产量提高的种植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组合。结果表明:缩节胺用量相同时,降低种植密度会提高棉花株高7.09%~21.66%、茎粗4.36%~13.02%、株宽5.76%~18.69%,增加果枝始节高度、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果枝长度;种植密度对果枝始节位与果枝夹角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相同时,降低缩节胺用量会增加棉花株高7.01%~21.83%、株宽4.61%~9.01%、果枝数1~2台,并有效增加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位、主茎节间长度、果枝长度与果枝夹角,但会降低棉花茎粗3.39%~8.30%。籽棉产量随密度与缩节胺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M2D2处理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分别为6 6...  相似文献   

7.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防病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会军 《植物医生》2005,18(3):10-10
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几年在水稻上发展为一种重要的病毒病病害,轻者损失5%,重者损失80%左右,甚至绝收.该病2004年在江苏省特大发生,其中泗洪县龙集镇1 a 1季的春水稻大部分田块667 m2产量100kg左右,部分田块绝收.损失之大,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该病防治难度大,一旦显症很难治愈,被称为"植物癌症".为此笔者近几年来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2019―2020年以豫谷3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种2行空1行(P1)和种3行空1行(P2);裂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低密度27万株·hm-2(D1)、中密度33万株·hm-2(D2)和高密度39万株·hm-2(D3),设3次重复,探究不同处理组合对谷子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份、种植方式、密度以及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对谷子籽粒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P1处理的谷子产量(2 971.1 kg·hm-2)较P2处理高20.37%(P<0.05),D2处理的谷子产量(2 872.1 kg·hm-2)较D1和D3处理分别高10.34%(P<0.05)和6.98%(P<0.05);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IWUE、WUE)和羧化速率(CE)逐渐下降,P1处理的生育期平均SPAD值、Pn、IWUE、WUE和CE较P2处理分别高4.73%、1.95...  相似文献   

9.
混料设计在辣椒不同类型氮肥配比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混料设计中的单形重心设计在辣椒控释尿素、普通尿素配肥上的应用,测定了辣椒的产量及其构成,配置了各因子的产量回归方程,解析寻优,对肥料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氮肥比例为普通尿素U=0.20~0.30,控释尿素D60(控释期60天)=0.40~0.60,控释尿素D30(控释期30天)=0.20~0.40(换算为纯氮实际用量U=150.0~225.0 kg/hm2,D60=300.0~450.0 kg/hm2,D30=150.0~300.0 kg/hm2)的方案,预测最高产量可达85.0 t/hm2.控释尿素D30-D60两者配合施用、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D30-D60三者配合施用均能显著提高辣椒产量,比普通尿素分别增产24.40、28.26 t/hm2,增产率分别为42.0%和49.0%,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施肥效应以D30-D60混合最高,为20.88 t/hm2,达极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U-D30-D60处理施肥利润为2.440万元/hm2,氮素利用率最高,为60.1%.普通尿素与两种控释尿素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辣椒产量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0.
荸荠枯萎病在我国各个荸荠Eleocharis dulcis产区普遍发生,是影响荸荠产量的重要病害。为有效防治该病害,于2010—2012年调查了湖北省荸荠枯萎病的田间发生动态,并进行了荸荠品种抗病性评价、室内药剂筛选及药剂处理球茎盆栽和田间试验。3年田间病情调查结果表明,荸荠枯萎病于8月中旬开始发生,8下旬—9月上旬温度适宜,病害开始缓慢增长;9月下旬—10月中旬为该病发生的高峰期;病情指数均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但各年份的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均无显著相关性。沙洋荠、肇庆荠、韶关马坝荠、桂林荠-1品种对荸荠枯萎病有较强的抗性。10%苯醚甲环唑、25%多菌灵、40%氟硅唑和25%嘧菌酯4种药剂处理球茎均有利于荸荠出苗。经多菌灵和氟硅唑处理的球茎假植到大田2个月后对荸荠枯萎病仍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分别为22.3%和27.0%,而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该病基本无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混料设计在黄瓜不同类型氮肥配比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混料设计中的单形重心设计在黄瓜控释尿素、普通尿素配肥上的应用,测定了黄瓜的产量及其构成,配置了各因子的产量回归方程、解析寻优,对肥料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氮肥比例为x1(普通尿素U)=0.20,x2(控释尿素D60)=0.50,x3(控释尿素D30)=0.30,667 m2纯氮实际用量为x1=7.0 kg,x2=17.5 kg,x3=10.5 kg的方案组合预测最高产量可达8 173 kg/667m2;D30与D60两者配合比单施普通尿素增产1 766 kg/667m2,增产率29.3%,UD60D30比单施普通尿素增产1 599.0 kg/667m2,增产率26.5%,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经济效益分析表明,UD60D30处理施肥利润为3 753.51元/667m2,产投比UD60D30处理最高,为15.46∶1。因此,将普通尿素与两种控释尿素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2.
芝麻茎点枯病(Macrophominaphaseolina)俗称“着雾”,又称黑杆病,是影响芝麻产量的主要病害。1988年我市芝麻茎点枯病发生7418亩,占总播面积的76.2%;因病绝收面积3195亩,损失产量20万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70万元。为此我们于1988—1991年对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一、芝麻茎点枯病发病因素的调查1.气候条件与发病关系:据我们连续4年的调查,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较大,该病在芝麻生育期内有两个发病危害期:一为播种后至苗期,土壤湿度大时易发病,造成烂籽和烂苗;二是在盛花结朔果后发  相似文献   

13.
红麻窃蠹(Plilineurus marmoratus Reitter)是造纸新原料——红麻全杆贮存期的主要害虫。它以幼虫钻蛀红麻秸杆,造成许多洞孔和隧道,严重影响红麻秸杆造纸的纸浆得率和质量。该种窃蠹在安徽六安年发生不完整二代,以幼虫越冬。幼虫5龄,蛀食性,3龄前食量小,3龄后食量剧增,耐饥性强;成虫有假死性,善飞翔,有群飞性;成虫盛发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上旬。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盛发期,于麻堆四周,喷洒50%杀螟松乳油和40%久效磷乳剂250倍液,防治效果达92%-100%;在温度28.2℃下,采用磷化铝10g/m3,塑料薄膜帐蓬密闭薰蒸4天,对各虫态杀死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4.
新疆耐盐冬小麦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新疆耐盐新品种的审定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自治区种子管理站在 2 0 0 0——2 0 0 2年布置了耐盐小麦的区域品比试验。参试材料 :新冬 1 7、1 0 1、78、加 1 63、872 4 ,土壤含盐0 .8— 1 .2 5 %。通过发芽试验、盆栽试验、小区试验进行小麦耐盐比较 ;利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1 0 1在 Na CL盐水中发芽的盐分浓度的临界值大于 1 .5 % ,盐敏感性小麦的盐分浓度的临界值小于 1 .0 % ;盐土盆栽中 ,常规品种适应的土壤盐分浓度的临界值在 0 .9— 1 .1 %之间 ,耐盐品系 1 0 1、78的临界值在 1 .3— 1 .5之间 ;在盐碱地上的区域试验中 ,土壤当盐分在 0 .8—— 1 .2 5 %之间时 ,耐盐小麦 1 0 1产量达 45 0 0 kg/ha,比对照增产 41 % ;在非盐碱地上 ,1 0 1产量达 60 0 0 kg/ha,具有较好的丰产性。  相似文献   

15.
红麻和白麻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CIRAS-1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别测定红麻和白麻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红麻和白麻的光合日变化均为典型双峰曲线,主峰值出现在上午10∶00左右,次峰出现在下午14∶00,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红麻和白麻的净光合速率(Pn)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而迅速升高,光补偿点(LCP)分别为84.9μmol/(m2.s)和85.8μmol/(m2.s),光饱和点(LSP)分别为1 860μmol/(m2.s)和1 618μmol/(m2.s)。红麻和白麻CO2补偿点分别为74.8μmol/mol和49.3μmol/mol;CO2饱和点分别为1 597μmol/mol和1 737μmol/mol,这表明白麻对高浓度的CO2适应能力和利用能力比红麻强。  相似文献   

16.
巴东县位于鄂西北,属于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县之一,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等.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在1.6~1.73万hm2,面积占夏播作物的68%,平均单产1 250~1 300kg,产量占夏粮总产量的70%.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探讨该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努力寻找一个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好、对环境友好的农药.现就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田中禾本科杂草雀麦不同防除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年连续在聊城市高唐县姜店村试验田中调查雀麦发生时间及数量,测定了不同雀麦防除时间的小麦产量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小麦田在每年的3月1日—4月1日雀麦发生量最大,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度的平均密度分别为55.0茎/m~2和297.0茎/m~2。冬小麦田间雀麦的最佳除草时间在每年4月1日之前为宜;4月1日之后防除雀麦则造成小麦减产,严重时产量损失可达90.8%,甚至造成小麦绝产;综合2年度试验结果,雀麦危害造成小麦的产量损失能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即小麦有效穗数,其次是千粒重,对穗粒数的影响较小。表明小麦田雀麦对小麦产量影响大小不仅与雀麦密度有关,也与雀麦防除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化学除草消灭草害,促进了农业增产,但是长期单独使用一种除草剂会对农业生态系发生很大的影响。(一)会降低农作物的产量除草剂在除草的同时也影响栽培作物的新陈代谢,作物经过几代使用一种除草剂后,后代就会改变对除草剂的反应,加强除草剂的有毒作用而影响作物的产量。苏联有人自1973~1977年单用2,4—D、甲氧二氯苯酸和毒草定作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药剂的种类和天气条件。单用2,4—D 的试验中,起初每年增产14.5公斤/亩,连续  相似文献   

19.
罗布麻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2014年新疆阿勒泰地区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种植田普遍发生锈病,为明确引起罗布麻锈病的病原菌,通过研究其致病性、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范围,并结合r DNA-ITS和28S r DNA D1/D2区段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引起罗布麻锈病的病原菌为罗布麻栅锈菌Melampsora apocyni,可侵染罗布麻叶片、枝条和果实,造成大量叶片枯黄凋落,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罗布麻锈病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期可持续至罗布麻生长季结束,该病害引起的病田率、病株率和病叶率最高均可达100%。寄主范围测定表明,该病原菌不仅可侵染罗布麻,也可侵染白麻Poacynum pictum和大叶白麻P.hendersonii,且在白麻和大叶白麻上的发病率分别为83%和99%,均高于罗布麻,表明白麻可作为罗布麻栅锈菌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烟叶光合特性和产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豫西半干旱地区洛宁采用密度和施氮量2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用量对豫西地区烟叶光合有效辐射、光合特性和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和密度的增加,烟株能截获更多的光合有效辐射.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净光合速率增加.高密度和高施肥量会导致烟叶气孔导度变小.(2)从烟叶产量上看,在相同的密度下,烟叶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以D3N4处理最高,达3 162 kg/hm2;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的影响较大,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以D3密度平均产量最高,但D3与D2密度除N4施肥水平外产量差异不显著.从产值上分析,在相同施肥水平下以D2密度产值较高,D2N2和D2N4产值分别达到42 148.5元/hm2和42 454.5元/hm2,上等烟比例分别为32.2%和32.8%,烟叶均价以D2N2处理最高,达14.9元/kg.(3)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种植密度以D2密度(16 500株/hm2),氮肥施用量以N2水平(6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