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进行遮荫处理(自然光照CK、30%和60%遮荫),营造不同的群体光分布环境,探究群体光照强度对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为玉米密植高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经遮荫处理后,干物质积累受到较大影响。其中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干物质积累降低最为明显,且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导致营养器官的干物质向雌穂转移率降低,最终有效成穂率低,穂粒数少,玉米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对鲁单981产量及其产量建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鲁单981,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个体产量、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以及群体消光系数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群体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则呈现升高趋势。高秆大穗型玉米品种种植密度为45000-60000株/hm^2时,可构建较合理的群体结构,群体净同化率高,可获得较高的玉米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抗旱玉米品种,以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均会导致玉米减产,其中,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减产最重,拔节期次之。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导致穗长与穗粗大幅度减少,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拔节期干旱胁迫导致干物质积累减少、次生根条数和根体积减少、叶面积增长受阻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玉米减产。在供试品种中,嫩单15、龙单38、垦单10号、京单28在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新疆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产量构成特征,为新疆玉米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选择5个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探讨各处理群体冠层光合性能指标、干物质积累及其产量构成的特征.[结果]耐密型品种中单909叶面积指数(LAI)大小适宜,LAI到达峰值的时间较早,抽雄前与灌浆后LAI变化速率较小;花后光合势的比例、净同化率较高,粒叶比较大,总干物质和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时间较长,高密度下收获株穗数和产量较高;稀植大穗型品种中单808虽然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较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大,但花后光合势所占比例、净同化率和粒叶比均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在高密度条件下(13.5×104株/hm2),群体收获穗数及穗粒重显著降低,严重制约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新疆干旱气候生态条件下,利用膜下滴灌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优势,选用冠层光合性能强的耐密型玉米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挖掘品种自身的高产潜力,最终实现大面积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5.
夏播水果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新疆南疆夏播水果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干物质一般最终积累总量较多,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干物质积累总量相应较少;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的积累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积累较少,相对干物质积累量较小;从大喇叭口期开始,干物质积累加快;抽雄期开始干物质积累比较迅速,至青苞收获期达到一生中最大值;苗期至大喇叭口期干物质的分配规律是叶片根系茎秆,抽雄期是叶片﹥茎秆﹥根系﹥雄穗﹥雌穗,青苞收获期是雌穗﹥叶片﹥茎秆﹥根系﹥雄穗。因此,加强田间的后期管理有利于水果玉米果穗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群体结构特点和变化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5个密度处理的两个紧凑型新杂交种的群体结构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在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密度增加,群体干物质总量提高,叶片、茎鞘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增加,果穗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降低;叶片、茎鞘干重在植株中上部的分配增加,植株重心升高。另外,探讨了LAI、LAD、LDR等生理指标和叶角度、叶向值、株高、穗位高等外部形态指标变化与玉米耐密性的关系,分析了产量分布及其随密度变异的原因,提出了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合理群体指标。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不同玉米生长及产量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宁夏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春玉米合理密植增产机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当地大规模种植的2个玉米品种大丰30和先玉698为试材,设置5个密度梯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在逐渐增加,在成熟期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达到了最大值。群体叶面积指数随密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重、穗粗、行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等先增加后减小,秃尖率均先减小后增大,2个品种均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比在5.25万株/hm~2时产量增加了73.39%、36.26%。【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丰30和先玉698的适宜密度是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垦单10号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该试验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6.0~7.5万株,为垦单10号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41.8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保证黑龙江省玉米的高产稳产,以嫩单14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花粒期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对春玉米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其品质进行测定,分析了花粒期干旱胁迫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粒期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春玉米株高、单株干重、单株叶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穗粒数在抽雄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百粒重在灌浆期干旱处理降低幅度最大,单株产量在抽雄期干旱胁迫处理减产最大;抽雄期、吐丝期和灌浆期干旱胁迫处理使籽粒粗脂肪含量下降,粗蛋白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10.
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云瑞505为试材,采用不同密度梯度处理,研究影响玉米产量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伴随生育期的推进,单株与群体干物质积累有不断递增趋势;密度对玉米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郑单958与先玉335伴随种植密度的提升,得到的产量有着先提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云瑞505伴随密度提升产量表现为提升趋势。干物质积累量输出率方面,雄穗表现最好,但是对产量的贡献上,茎秆的产量相对较高,而雄穗较低。雌穗吐丝后,三个品种的积率、积累量、转移率、贡献率较吐丝显著提升;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花后积累量、单株产量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会伴随密度提升有所提升,吐丝期提升至最高,吐丝期之后则会伴随密度提升有所降低。研究表明,云瑞505在单株生产能力、抗逆性和耐密性上均较郑单958和 先玉335表现突出。在种植密度一致的情况下,供试品种干物质积累量也会有差异,种植密度以及品种都会影响干物质的分配。干物质生产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运用高效的管理方案能够让干物质高效地迁移至籽粒,进一步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对复播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北疆地区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研究两个青贮玉米品种新玉15号(XINYU15)、新饲玉10号(XINSIYU10)在麦后复播条件下,不同密度群体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DMA)动态变化特征,并分析主要动态特征参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探讨复播青贮玉米高密度高产群体叶面积系数动态变化特征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各密度群体LAI动态变化呈单峰曲线趋势,随密度增加峰值增大,相同密度下新饲玉10号群体LAI大于新玉15号.群体的最大LAI在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此阶段群体LAI对产量的影响最大,表明此时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结论]密度是通过调控群体的LAI、穗数和穗重来影响产量构成和最终干物质产量,两个品种高产的适宜密度范围是5 000 ~6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2.
紧凑型玉新杂交种群体结构特点和变化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密度处理的两个紧凑型新杂交种的群体结构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在各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密度增加,群体干物质总量提高,叶片、茎鞘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增加,果穗在干物质总量中的比例降低:叶片、茎鞘干重在植株中上部的分配增加,植株重心升高。另外,探讨了LAI、LAD、LDR等生理指标和叶角度、叶向值、株高、穗位高等外部形态指标变化与玉米耐密性的关系,分析了产量分布及其随密度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植株生长冗余调控与玉米产量的相关性,以贵州高产玉米品种黔兴201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剪叶量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生产、植株NPK积累量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45 000株/hm2时,不剪叶处理和剪叶1/4处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剪叶1/2处理,剪叶有助于干物质积累量向茎和穗部转移;密度为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时,不剪叶处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剪叶1/2处理和剪叶1/4处理。密度为45 000株/hm2和60 000株/hm2时,剪叶1/4有助于植株群体对N素的积累,同时,剪叶1/4处理的产量与不剪叶处理的差异不显著;45 000株/hm2、60000株/hm2和75 000株/hm2密度时,剪叶处理不会降低植株群体对P和K素的积累。低密度下黔兴201玉米叶片存在一定的生长冗余,可以通过去除叶片冗余提高此密度下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嫩单18的适宜种植密度,发挥群体优势,获得高产,以玉米新品种嫩单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嫩单18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嫩单18的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逐渐增加,穗长、百粒重、单穗重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减少;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产量显著增加;种植密度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中等偏上的水肥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密度制约对源库形成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大丰26和平展型太单23为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1.5万,4.5万,7.5万,10.5万株/hm2共4种群体规模,系统研究了不同株型的光合系统与干物质生产、籽粒形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源库关系等在群体调节上的异同,并提出挖掘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途径。结果表明,紧凑型大丰26最适密度为7.5万株/hm2,平展型太单23最适密度为4.5万株/hm2,前者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群体调节作用小于后者,但获得最高经济产量适宜经济系数都在0.5左右,适宜源库比均为1.50左右;生长发育后期,紧凑型大丰26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优势明显;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次作用因株型而异,平展型太单23在充足穗数前提下,主攻粒质量为主,稳定粒数为辅,而紧凑型大丰26在充足穗数前提下,为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宜二者兼顾。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超试1号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超试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源库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和比叶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每穗粒数和可粒重降低,其库容量下降,但高密度处理(9.67万株/hm2)的产量显著提高,比6.75、...  相似文献   

17.
张洁 《安徽农业科学》2023,(1):36-38+41
玉米的品种选择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起决定性作用,为了探讨如何选择适宜的品种和密度、提高陕北风沙滩区春玉米产量,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大丰30、陕单609、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进行了5个梯度(4.5万、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下的田间试验,探索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株高、穗位高、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秃尖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干物质积累量、百粒重、穗长、穗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品种均在9.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陕单609较其他密度增产0.9%~3.9%,先玉335增产2.6%~10.9%,大丰30增产3.3%~21.7%,较其他密度增产21.67%;6.0万~9.0万株/hm2密度下,大丰30产量最高,10.5万株/hm2时,陕单609和先玉335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8.
郑单958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7.5~9.0万株,为郑单958的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30.0kg。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光合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39和沈单16)光合产物积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SPAD则呈下降的趋势,说明高密度群体造成光分布不合理,叶片衰老快。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紧凑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为12159.85 kg.hm-2、11134.734 kg.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丹玉39和沈单16的产量分别为8514.483 kg.hm-2、8428.35 kg.hm-2,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最大增长速率均大于平展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初步明确了一种益生菌对中晚熟玉米辽单575产量和相关性状的作用效果。施用益生菌后,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发生显著变化,平均增产8.7%,拔节期叶面积指数上升33.3%,抽雄吐丝期株高降低7 cm,成熟期穗位上升5.6 cm(P0.05)。成熟期穗位叶叶绿素提高8.1%(P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