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是危害燕麦(Avena sativa)的主要害虫之一,筛选抗虫品种是防控禾谷缢管蚜的重要措施。采用田间抗蚜性鉴定与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燕麦品种进行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青海甜为中抗,领袖、贝勒、蒙饲燕2号为低抗,蒙饲燕1号为低感。不同品种抗性波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第Ⅰ类(青海甜、贝勒、蒙饲燕2号和领袖)抗性高于第Ⅱ类(蒙饲燕1号),EPG分析结果与田间抗蚜等级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抗虫品种选育和区域性生产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调查并分析了导致2006年玉米穗期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暴发成灾的主要因素,认为田间有一定的初始种群数量、感蚜寄主品种的大面积种植、适宜玉米缢管蚜种群高速增长的气候条件以及防治工作的缺失是导致2006年当地夏玉米田穗期玉米缢管蚜暴发成灾的主导因素;提出了以清除田间、路、沟旁杂草,隔行去雄、品种抗性改良和促进田间自然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措施与精准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1992 ̄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麦区麦长管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优势种群,占张家口坝上、坝下及承德麦蚜发生总量的94.75% ̄100%。有翅蚜迁入麦田的时期和数量是影响春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家口坝上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占绝对优势,张家口坝下及承德地区的株系种类较为复杂,除以GAV株系为主外,存在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及麦二叉  相似文献   

4.
禾谷缢管蚜对三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禾谷缢管蚜对3个小麦品种幼苗保护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XM800’(高抗)、‘Selkirk Yr27’(中抗)和‘兰天24号’(高感) 3种不同抗蚜小麦品种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为害初期幼苗体内SOD、POD、PPO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禾谷缢管蚜为害后,在一定时期内3个小麦品种的SOD、POD、PPO 活性都呈上升趋势,且品种抗性越强,酶活力增加越明显;3个小麦品种之间SOD、POD、PPO 活性差异显著(p<0.05)。[结论] 3个小麦品种SOD、POD、PPO 活性变化的差异,基本反映了其田间抗蚜性的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5.
1992-1993年BYDV株系监测研究周广和,杜志强,钱幼亭(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监测大麦黄矮病毒(BYDV)株系类型及其分布、主流株系及其年度间差异,是大麦黄矮病(BYD)流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鉴定筛选麦类种质资源抗耐病性,培育...  相似文献   

6.
陕西玉米病毒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玉米粗缩病毒(MRD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用血清鉴定225份病株样品中,MDMV-B、MRDV和BYDV侵染分别占40%、23%、4.5%。MDMV-B和MRDV复合侵染占23.5%。在田间自然条件下,MDMV-B主要通过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传播,MRDV则由灰飞虱以持久传播。MDMV-B、MRDV和BYDV的粒子大小分别为735~755 nm×17 nm、70~75 nm和23~30 nm。随着玉米生育成熟,侵染逐渐降低,为害亦趋减轻。研究认为,玉米品种、播种期、播量、田间传毒介体数量及发生早晚和地膜覆盖等是影响玉米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筛选抗耐小麦黄矮病的种质资源是选育抗耐小麦优良品种的前提。小麦黄矮病的GPV株系由麦二叉蚜和禾缢管蚜传播,是我国黄矮病流行区的主流株系,它是我国特有的株系(周广和等,1987)。近几年又确定了GAV株系(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播)、PAV株系(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播)和RMV株系(玉米蚜传播)(周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南省灵宝县采集的小麦黄矮病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传毒比较、薄膜饲毒、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麦二叉蚜成、若蚜传毒比较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证明这种标样的病毒只能由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传播,而麦长管蚜,玉米蚜不能传播.定为小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禾缢管蚜非专化性株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采自我国内蒙古丰镇县13个春小麦病株标样进行4种蚜虫连续传毒比较,不同温度饲毒和接种试验,薄膜饲毒,2种蚜虫成若蚜传毒比较和血清学酶标试验等,明确我国内蒙古丰镇县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为由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有效传播的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对于这个株系,禾缢管蚜与玉米蚜是不能传播的。这种株系在我国冬麦区春麦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不同小麦品种资源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小麦苗期和成株期与麦长管蚜抗性的关系,2010—2012年采用蚜量比值法对94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麦长管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3个品种连续3年在成株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2个,中抗品种8个,低抗品种33个;45个品种在苗期对麦长管蚜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高抗品种5个,中抗品种16个,低抗品种24个;30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同时表现抗蚜,占供试品种的31.91%,其中C273和兰麦(陕西柞水)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高抗;小麦品种在温室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自然感蚜的蚜量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和成株期麦长管蚜抗性表现一致的共有66个品种,占供试材料的70.21%。研究表明温室苗期人工接种是快速鉴定小麦品种麦长管蚜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