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形态向城市社区形态转化的一种过程和发展趋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城市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城市化道路来看,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城市化的客观规律。 一,西方城乡人口迁徙历程及移民素质教育 英国起初是通过的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小农涌向城市,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发生极大变化,到1870年,农村人口只占14.2%,而城市人口则增至85.8%;美国也是通过工业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实现农民非农化,从而走上城市化道路的,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一步步演变为城市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活力源泉。然而自建国以来,人口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众多难题,如何合理实现农村人口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美国农村成市化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 美国是一个以农村、农业开始其历史的国家,美国革命时期,农村人口比重在95%以上,但美国农村城市化速度和范围可与任何发达国家相媲美,到1920年城市人口就超过了农村。美国农村城市化同技术革命关系密切,尤其是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对城市化发展及布局影响很大,根据交通发展与城市化演变情况可……  相似文献   

5.
农业人口一步步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农村人口一步步向城市人口转变,因而导致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城市人口却越来越大,这是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我国人口城市化是从“十一五”时期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还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其发展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往往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浅析,提出合理途径,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虹 《中国农垦》2006,(10):40-41
发展经济学研究证实,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从农村注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实现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取向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是该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中国的城市化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现有479个城市的发展,二是农村地域的城市化.1991年末,中国城市总人口346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仅为15463万人,真正的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仅为13.35%,如果加上6000万建制镇非农业人口,真正的城市人口也只占总人口的18.53%.而按照行政区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说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政策的引导与调控力这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力之一;还有是中心城镇的拉力;农村自身的推力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农业已经不再需要人长时间地留在农村进行生产了,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解放了出来,客观上为他们进入城市务工创造了条件。从城市化发生的地域角度分析。城市化的方式可以分为本地城市化和异地城市化。本地城市化就是指农村人口在当地或附近地域的城市化;异地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在较大垮度的地域进行转移,以加入新的城市群落或形成新的城市群落的过程。如内地大量农民到沿海打工。加入到沿海的城市群落中的过程,就是其型的异地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从世界城市化道路来看,劳动力从农业转向非农业,从农村转向城市是城市化的客观规律。一、西方城乡人口迁徒历程及移民素质教育英国起初是通过的圈地运动迫使大批小农涌向城市,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比  相似文献   

10.
通过城乡等量的人均产值和人均收入的测算,可以看出,目前农村人口的剩余空间较大,城市扩展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的支撑。但是,要实现农业人口的规模转移,必须制定确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使农民无进城的后顾之忧,使伪城市化变为真正的城市化。同时,城市还应该反哺农村,实施科技扶持和资金支持,以解决农业大生产的问题,最终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1.
城乡矛盾一直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政治因素产生了城乡二元的概念。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相反,工业的发展却未能推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农村人口的庞大,我国城市化发展严重滞...  相似文献   

12.
1910~1970年间美国农村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迅速扩展推动了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大量农村人口通过城市建设或向城市移民而转变为城市人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人口压力。美国工业化的推进改变了以人力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引发了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加与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等问题。面对人口结构急剧变动引发的不良后果,美国各届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摆脱困境,顺利实现了人口结构骤变时的稳定转型。  相似文献   

13.
实施城市化战略是山东省委、省政府面向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目标是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比目前提高10%左右,使山东省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城市化的本质和核心,占人口总量70%的农村人口,既是一个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潜在人力资源,没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社会总体消费需求难以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就无法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解决进城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后顾…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农村城市化就其本质而言,是指大部分农业人口逐渐脱离农业,向城镇集中,是使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比重逐步增大、农村逐步缩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各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呈正向变化关系。城市化会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化,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控制城市人口的政策以及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能力低下等。运用城市化水平方程对中国城市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预测表明,中国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可有达到40%以上。中国应控制人口增长,采取促进城市发展的政策,消除城乡壁垒,全方位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中国城市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农业与农村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强 《世界农业》2002,(7):28-30
一、日本农村城市化的特点日本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高度集中城市化模式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三大都市中心分别是东京、大板、名古屋。东京是最大的都市区,目前1.26亿日本人口中的25%生活在东京的23个行政区及其周围,1998年三大都市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6.8%。集中性还表现在城市国土空间分布上的高度集中。日本的10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7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2…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进程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进程。本文就我区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各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呈正向变化关系。城市化会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化,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缓慢。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控制城市人口的政策以及城市吸收农村人口的能力抵下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放在大中城市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吸纳上,应该放在加快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尽快转变观念、促进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农业人口的快速减少,并由此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农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近10亿的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9亿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不到2亩地,每个农业劳动力不到5亩地。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当超过400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