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倒置显微镜单孢分离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单孢分离是食用菌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常用技术。本文介绍一种直观、准确、快速的单孢分离方法,适合于各种食用菌的单孢分离。具体步骤如下: 1 种菇的孢子弹射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外表清洁、无病虫害的子实体。无菌膜的种类(如平菇、木耳、金针菇等)采八成熟的子实体,有菌膜的种类(如蘑菇、草菇、香菇等)采即将要破膜的子实体,用70%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切弃菌柄,菌褶朝下插在铁丝架上,放在垫有硫酸纸的培养皿(10cm)上,再放在垫有纱布的大号培养皿(16cm)里,用少量无菌水湿润纱布保持湿度,最后加盖玻璃钟罩。在适宜的温度下静置12~24小时,便可在硫酸纸上收集到大量的孢子。上述所有用具均需事先灭菌备用。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绝大多数为具有极性性的高等真菌,共分三种极性类型:二极性同宗配合,二极性异宗配合及四极性异宗配合。其杂交模式分别为(A,a等代表不同极性)下表所示: 单孢杂交育种是常用的食用菌育种方法之一,其基本含义为:对从不同品种分离筛选的担孢子产生的单核菌丝杂交,从而筛选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从该定义中可知,单孢  相似文献   

3.
单孢分离器分离食用菌单孢菌丝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食用菌生产的蓬勃发展,如何培育优良菌种,以满足社会需求愈来愈受到真菌工作者的重视。在真菌育种中,无论是常规育种还是杂交育种,获得单孢菌丝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但简单易行且准确度高的方法并不多。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的细胞学及其方法,是研究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和手段。就单孢分离与杂交育种而言,经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是否为单核菌丝,不同类型的单核菌丝杂交得到的菌丝是否为双核菌丝,一般是采用观察菌丝的形态及锁状连合的存在与否来鉴定  相似文献   

5.
许祖国 《食用菌》1992,14(2):14-14
当前食用菌育种的主要手段仍是杂交育种.即用食用菌的不同品种的孢子形成的单核菌丝杂交,得到杂种后代,再进行选育的一种育种方法.日常的菌种制备工作,孢子分离法是一种重要的制种手段.因此,对食用菌孢子形态结构及其释放特性的了解,显然是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的一环,也是研究金针菇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食用菌菌种复壮过程中,多孢育种法可替代单孢育种法,可作为菌种复壮的常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7.
香菇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文留  刘前进 《食用菌》2000,22(1):11-12
蕈菌菌株的选育有自然选育、单孢选育、杂交选育和细胞融合选育等多种方法。在掌握了分离纯化技术之后,用采集到的野生或栽培的蕈菌,用优良型的菌株组织或孢子进行分离纯菌株,而后进行人工栽培,经多次栽培菌株均能重现优良特性。自然选育缺点是成功率低,即菌株不能再现优良特性或优良特性不稳定。单孢菌株选育较适合于同宗结合的蕈菌(如草菇、双孢菇等)。通过挑取单孢子,再经过人工栽培、生理生化研究等,从中选育出优良菌株。单孢菌株选育方法较简便,但工作量大,盲目性亦较大。单孢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细胞融合选育菌株是近年发…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的育种及其遗传、变异研究都需要进行单孢子分离。单孢子的分离方法很多,如琼脂平板稀释分离法、玻璃毛细管分离法、显微操作器分离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各人的实验条件不同其效果也不一样。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快速、准确的单孢分离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收集蘑菇、草菇等有菌膜的食用菌的孢子时,一般是选取菌膜将破未破的种菇,用升汞溶液浸泡消毒,再用无菌水冲洗,然后装进孢子收集器,给以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并保持适当的透气性,进行培养、收集孢子。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采孢方法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因种菇的成熟度较低,培养收集孢子的时间较长(2~3天),且往往不能充分开伞弹射孢子,或只能弹射少量孢子。对于草菇,种菇甚至未充分开伞弹射孢子即已自溶腐烂,造成采孢失败。 (2)种菇的菌膜很薄,在消毒和洗涤时容易破裂,致使消毒液或洗涤水渗入菌褶,杀死孢子或引入杂菌,从而影响孢子的质量。 (3)种菇采下后,营养来源断绝,孢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的单孢子分离技术,无论在遗传学研究上,还是在育种应用上都十分重要。用于丝状真菌的单孢分离方法甚多,而简便、快速、准确为其基本要求。我们研究试制的DBFL-1型机械式单孢分离器,在诱变育种及杂交育种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它的主要优点是容易掌握、准确性好。现将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1.将分离器固定圈套固在物镜上〔物镜要求为5x~6x〕。 2.揿动软线定刀头处于水平位置后,用软轴线定位器放松定位。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诱变对平菇菌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紫外线诱变育种已成为食用菌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对诱变机理方面的研究甚少。本试验旨在研究紫外线诱变对平菇菌丝长速、生长势和细胞内含物变化的影响,为食用菌紫外线诱变育种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菌株为无孢5号,本校分离。平板培养基为综合马铃薯汁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38,硫酸镁1.5g,维生素B_1 1片,水1000ml,pH值自然。接种后将平板置恒温箱25℃下培养。 (二)照射剂量与方法 试验设1′30″、2′、3′、5′和对照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用18×90mm培养皿平板培养菌丝,每个平板中央接入8mm的菌丝  相似文献   

12.
单孢分离是研究食用菌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育种的重要技术之一,我们在进行黑木耳、毛木耳及侧耳的杂交育种中,试用了多种单孢分离方法,均难以达到准确,快速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摸索了一种简易的单孢分离方法,每小时可有效地分离40~50个单孢子,熟练后可达70个/小时。现将此法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和育种技术相当复杂。只有了解它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才能把握主要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一、菌丝发育和核行为食用菌大部分属于担子菌纲,它们的特点是能形成担子,有双核期,有桶状横隔,有的还有锁状连合。菌丝由孢子萌发而来,呈分枝状细丝,由菌丝细胞组成,许多菌丝聚集为菌丝体,它能穿入基质吸取营养,并通过细胞分裂不断生长发育,最后形成子实体。菌丝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经历三个发育阶段:①初生菌丝体,也叫同核体。由孢子萌发形成,每个菌丝细胞有一个核,细胞有不同配合型。②次生菌丝  相似文献   

14.
在改良蘑菇菌种和选育优良新菌种的方法中,单孢分离育种是一个比较重要和值得应用的方法。因为含有某一遗传因子的孢子在单孢培养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地表现其潜在的特性而显示出较大的变异。从而,通过单孢菌株的出菇试验和筛选,可望选育出优良的新菌株,而使蘑菇的单产较大幅度地提高。本文探讨了刺激菌丝、不同种菇孢子、浸泡溶液、浸泡时间、培养温度和生长促进剂对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15.
蒙古口蘑担孢子萌发及初生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为试材,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担孢子及菌丝体形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对蒙古口蘑担孢子萌发及初生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口蘑担孢子呈肾形或椭圆形,大小约为(4~6)μm×(6~9)μm;担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出肉眼可见的微小菌落至少需要1周的时间;MS培养基中添加1.5g·L~(-1)酵母粉和1.5g·L~(-1)酸水解酪蛋白,对担孢子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据初生菌丝菌落生长速度和菌落形态等有关特征,发现有5种明显不同类型的初生菌丝,分别为菌丝绒毛型、菌丝贴生型、菌丝稀薄型、成簇生长型、缓慢生长型。另外,采用rDNA-ITS方法、PCR产物测序及NCBI-Blast比对,证明试验材料为蒙古口蘑。该试验提供了一种食用菌菌丝体直接PCR的方法,为进行有关食用菌DNA分子方面研究提供了便利;该研究结果可为蒙古口蘑担孢子交配型研究提供依据,为珍稀食用菌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担子上一般仅着生两个担孢子,而不是通常的4个,因此,不易得到单核体。研究双孢蘑菇的遗传学或进行杂交育种工作,不但需将大量的孢子在无菌条件下分别萌发,而且需使一个担子上的所有孢子萌发,还要得到其减数分裂的全部产物。用通常的孢子悬液法在平板上分离很难得到单孢子分离物,因为成团的孢子会产生多孢子培养物。用显微技术进行单孢子分离费时费力,成功率也很低,分离到斜面上的单孢子萌发率一般仅1%。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杂交育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美英 《食用菌》1993,15(4):4-6
食用菌的杂交育种有单孢杂交和多孢杂交两种方法。香菇、平菇等一般是采用单孢杂交的育种方法。单孢杂交需要一定的设备,在目前国内缺乏早期鉴别指标的情况下,单孢杂交获得的菌株之优劣都必须通过栽培试验才能确定。而在自然界中,单孢杂交的机会不多,大多数的野生食用菌是由多孢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有很强的优势。如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选用两个特  相似文献   

18.
有关蘑菇制种,在《食用菌》杂志上已介绍了很多,阅后得益非浅。本文向同行介绍一种在同一菇体上获得组织分离的菌丝和多孢(或单孢)分离的菌丝的简易方法,其目的是比较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取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单孢子菌种,利用经无菌处理的羊肚菌孢子悬液,经细胞计数板计数后稀释至每100微升含2个、1个、0.5个孢子,分别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孔中,镜检观察各孔中的孢子数并标记出含单个孢子的培养孔。室温下培养,待单孢子孔中孢子萌发的菌丝生长至培养孔底部边缘时,将菌丝转移至PDA平板中培养,对培养得到的菌丝进行ELISA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羊肚菌单孢子菌种,然后将菌种进行编号,扩大培养并保存。利用该方法分离得到3株羊肚菌单孢子菌种,分别编号为LG-01、LG-02、LG-03。  相似文献   

20.
霍奕  石国昌 《食用菌》1992,14(6):5-6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平菇单孢杂交育种的研究报道,其中大多是采用平板稀释涂布孢子悬液法分离单孢,并且依据锁状联合的有无来判断是否是单核菌丝,这种分离和检测方法很有可能会将多孢菌落误认为单孢菌落.平菇有性生殖为异宗配合,四极性类型.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单核菌丝进行杂交时,就会出现种质不纯的严重问题.引起菌种退化,本实验通过一种简便的挑选单孢子的方法进行平菇品种间的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