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省建国以来水稻育种工作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特别对近20年育成品种的特点,水平及育种对水稻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近而,从40余年的育种成就中总结出六条对未来育种有借鉴作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贾东 《北方水稻》2011,41(2):73-74
简要回顾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历史进程,指出了提高单产是增加粮食产量的根本。结合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经典理论内容与实践,分析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现状,提出了通过籼粳稻杂交、光敏核不育和广亲和基因等途径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我省建国以来水稻育种工作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绩,特别对近20年育成品种的特点、水平及育种对水稻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做了详细的论述。近而,从40余年的育种成就中总结出六条对未来育种有借鉴作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高产水稻产量结构及生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使水稻取得高产 ,历来是稻作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 ,许多研究者围绕高产水稻的库源结构和物质生产等高产生理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为水稻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简要的综述。1 高产水稻的产量库结构水稻产量决定于产量库 (Sink)的大小和光合产物作为源 (Source)对产量库的供应能力。产量库又可定义为单位面积总粒数和单个谷粒容积的乘积。由于现有高产品种的粒容变异不大 ,因而产量库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总粒数 ;而单位面积总粒数则是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和每穗…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育种问题初探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我国的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1],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是人多地少的我国面临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水稻高产潜力与超高产目标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兴起了水稻超高产育种热潮。国内杨守仁教授提出理想株型和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理论[’]。黄耀祥先生提出“半矮秆丛生快长超高产株型模式[’j,周开达提出“重穗型”模式…  相似文献   

6.
水稻产量性状QTL的克隆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稻谷产量是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近年来水稻产量性状QTL的克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QTL克隆进展,分析了产量性状QTL的一些基本特点,并简述了产量性状QTL在育种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福建稻麦科技》2014,(2):35-35
正2014年5月6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湖南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等26家科研和教学单位共同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国超级稻重点区域目标产量高效育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启动会在杭州召开。会上,项目首席专家、水稻所所长程式华指出,超级稻项目自1996年设立以来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育种理论、技术方法都有新的突破,特别在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和超级稻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获得多项国家奖励,培育出一批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超级稻品种。项目凝聚了全国水稻育种的科研力量,建立了  相似文献   

8.
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70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作物生长的主要灾害因子之一.综述了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和水稻耐热性遗传与育种及克服高温危害措施的研究进展,对进一步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严斧 《作物研究》2012,26(2):176-179
以国家品种(组合)区试和审定资料为依据,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我国水稻育种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指出在区试和国审中:杂交稻育种迅速发展并超过常规稻育种;各类品种(组合)单产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多数两系杂交稻组合比三系杂交稻组合增产幅度未达预期目标;大多数超级杂交稻组合增产幅度也未达预期目标;常规稻育种有重大进展,粳稻常规育种尤其突出.预测我国水稻育种格局将长期呈现多种育种途径并存、竞争和互促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功能型水稻的研究成果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功能型水稻的概念以及国际和国内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辅助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在培育具有保健型、辅助疗效型及其它特种功能型水稻新品种(系)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