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切根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常规育苗苗木主根发达,侧根少,影响造林成活率。采用砂床催芽,芽苗截根定距移栽,8月底或9月初苗期切主根和侧根,抑制主根生长,促进侧根根系发育,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并节约良种,降低育苗成本,是培育壮苗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容器苗切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催芽切根苗木的主根和高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地径、侧根生长发育、须根数量及根系含水均有显著改善,并避免了苗木的畸形,切根容器苗的规格质量明显优于对照,造林成活率也比对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了薄壳山核桃大田播种育苗和火箭盆、无纺布、塑料钵容器等育苗方式对苗木生长及根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方式对薄壳山核桃苗木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其中火箭盆容器培育的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大,为39.14 cm和0.96 cm;无纺布容器苗和大田播种苗次之;塑料钵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最小。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不同育苗方式对薄壳山核桃苗木的主根长度、主根直径、1级侧根数、1级侧根平均长度、根鲜质量、根干质量、茎鲜质量、茎干质量、根茎鲜质量比和根茎干质量比等指标影响显著,火箭盆容器和无纺布容器培育的苗木侧根系发达,根系质量好;而大田播种苗和普通塑料容器苗的主根发达,侧根少,根系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4.
油茶是深根性树种,利用种子育苗,苗木的主根长,侧根和须根少,且多分布在根颈以下的2/3处,接近地面部分很少着生须根,起苗造林时,稍不注意,便使苗木成为独根苗,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为改变油茶主轴根系为丛生状须根系,我所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切根、菌根化容器育苗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尾松切根、菌根化容器育苗效果的试验表明:催芽切根的苗木的主根和高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但地径生长、侧根发育及须根数量均有显著改善,并且避免了畸形根系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容器苗的规格质量;切根茵根化的苗木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切根未接种菌根的苗木,幼苗造林成活串和幼林生长发育状况也明显比对照要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传统的针叶树育苗中存在的问题,国外的许多国家对切根育苗技术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表明,切根苗在抗性、造林成活率和幼苗期的生长量等方面好于移植苗。切根苗的育苗密度为每平方米200~250 株;初次切根时间在土温最适宜苗木根系生长的6~7 月,切主根长度以8~12cm 为好;振荡在切主根后的每3~4 周进行一次,深度以15cm 最好。切侧根7 月末至8 月初,通过切根技术可培育出根系发达的优质苗木,解决了留床苗、移植苗中存在的苗木质量差和窝根的弊病。  相似文献   

7.
以丽豆与紫穗槐为材料,研究不同起苗方法、不同主根长度时进行断根处理对苗木根系、生长量及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断根处理后丽豆和紫穗槐的侧根数和须根数均高于对照;在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丽豆和紫穗槐当年苗木死亡率最低,分别为12.1%,10.7%.经断根处理栽植2 a后,丽豆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6.4 cm,紫穗槐苗高生长量平均为23.7 cm,均高于对照;主根10 cm长时进行断根,栽植后苗高生长量最大。采用方法 1进行起苗,苗木栽植成活率为88.4%,较以前常用的起苗方法的成活率提高38.3%.  相似文献   

8.
断根育苗是为果树早结果早丰产培育高标准、高质量苗木的新措施。它是指在砧木幼苗期进行一次断根处理,适当抑制主根生长,使侧根和须根数量增多,从而提高苗木质量。反之,主根发育深而粗,侧根须根少,影响苗木质量及成活率。断根育苗特别  相似文献   

9.
松类育苗普遍存在苗木主根长、侧根少的问题,尤其在砂壤土圃地上培育火炬松苗,其一年生苗木主根特别发达,主根长一般都超过地上部分,侧根数少而短,往往成为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于1991年夏季在县千亩园苗圃进行了火炬松苗期截根试验,并于1992  相似文献   

10.
银杏是珍贵稀有树种。在育苗中 ,理想的银杏苗木应该是根系发达 ,分支根级数多 ,须根多 ,并且主要分布于耕作层内 ,以往为促进根系发达 ,采取耕作、施肥、灌溉和激素处理等措施 ,断根、移苗也是传统的有效方法。但是 ,苗木较大时 ,断根、移苗都需要有缓根过程。且银杏又是缓根慢的树种 ,从而大大延缓了苗木生长过程 ,延长了壮苗出圃的时间 ,增加了生产成本。近 2年我们根据国外松芽苗截根移栽技术 ,对银杏催芽种子进行断胚根 ,播种育苗试验 ,通过观察、测量、分析 ,充分证明断胚根是行之有效的促进生根措施 ,是培育壮苗、促进早实、丰产的根…  相似文献   

11.
板栗属深根性树种,主根发达,俗称“胡萝卜根”。板栗育苗,特别是培育2~3a生大苗起苗困难,起苗过浅伤根过多,造林成活率低,起苗过深费工费时,且因根系过长造林不方便。在育苗实践中,我们摸索出“控制主根,增加侧根”的断胚根育苗方法,使栗苗从原来育苗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对16介常见阔叶乔灌木树种的塑膜容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除个别难发芽树种外,均可于80~100d 内形成完整根系;基质施加吸水剂可提高苗木抗旱能力,延缓苗木产生萎蔫时间20d 左右;床面铺垫涂硫化铜牛皮纸,可有效抑制苗木主根生长,增加侧根条数,是培育根系完整、健壮、侧根发达的容器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条播切根育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属深根性用材树种,常规育苗情况下,苗木主根发达,侧根稀少,裸根苗上山造林成活率低。采用切根育苗技术,在8月初切断主根,抑制主根生长,可控制苗木主根徒长和苗木高生长,防止松苗秋天抽梢,促进侧根与须根生物量成倍增加,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在油茶育苗、造林上我们作了一个油茶初生根截根育苗、造林试验,其结果:“上营养杯育苗六十天观测,截根比对照苗,平均高了25%,根系发达,侧根条数多了二至五倍,长度长了三至六倍;须根条数多了两倍以上,长度长了两倍以上,这些发达的根系大部分较浅,在离种子三、五公分处就长  相似文献   

15.
薄壳山核具有主根发达、侧根较少的特性,且裸根苗存在断根移栽缓苗困难的问题,因此培育高质量的富根容器苗在快速建园、高效造林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在近年试验和育苗实践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培育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油茶新法育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由于主根和侧根很少.吸收养分能力差,故栽植成活率低,生长慢。但有一种油茶育苗的新方法——催芽断胚根容器育苗法比较好,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中心苗圃开展了黄樟的切根移袋育苗,与苗床常规育苗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切根移袋育苗提高了黄樟苗木的质量,苗木高径比差异缩小,促进了其苗高和地径的协调生长。通过切去黄樟苗木部分主根,极显著缩短了黄樟苗木主根的长度(59.675%),促进了苗木侧根的生长,显著提高了苗木的Ⅰ级侧根数(161.905%)和苗木地下部分的鲜重(195.288%),增加了苗木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地促进苗木的地径生长(22.051%)和地上部分鲜重的增加(42.887%)。其苗高比常规苗床育苗(对照)提高了10.475%、Ⅰ级侧根长比对照降低了12.614%。  相似文献   

18.
为培育质量轻、根系发达的翅荚木(Zenia insignis Chun)容器苗,采用黄泥与椰糠按不同比例配制育苗基质并对幼苗进行不同切根长度处理等试验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间苗高、地径、植株总鲜质量、地上部分鲜质量、地下部分鲜质量及侧根数量差异显著,黄心土与椰糠的比例为3:7、5:5和7:3配制的基质均可明显地促进苗木生长;不同切根长度的处理间苗高、侧根数量差异显著,而苗木地径、总鲜质量、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下部分鲜质量差异不显著,芽苗移植时先切断主根,保留主根长4 cm最佳,其次是保留主根长3 cm和5 cm。  相似文献   

19.
分析山乌桕绿化大苗培育中采用控根容器和密度动态调控育苗的经营效果。采用控根容器培育的山乌桕绿化大苗与普通无纺布容器苗比,苗高间差异不显著,地径显著大于普通无纺布容器苗,高径比生长协调,苗木较粗壮,主根长显著较短,而一级侧根数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后者。控根容器培育的苗木根系多、不缠绕、无畸形,空间分布合理,苗木质量优于后者。不同密度育苗对山乌桕2 a苗龄绿化大苗根系影响不显著,但2 a苗龄摆放密度9株/m^(2)的苗高、地径总体表现最优。因此,山乌桕2 a苗龄绿化大苗培育进程中,采用控根容器和密度动态调控可以提高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20.
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精准培育的理念已经渗入到森林培育的各个环节。切根作为干扰根系最为重要的技术,也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切根可以划分为芽苗切根、苗期切根和起苗后切根等3种类型,把平截、扭根、侧方修根、盒式修根等称为苗期切根,是狭义切根范畴。结合苗木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造林效果,综述每一类型的切根对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的影响。以辐射松为代表的主根发达树种,通过芽苗切根、苗期的平截和扭根,抑制根系顶端优势,从而降低苗木高生长,促进侧根发育,形成发达、紧凑的根系,调整苗木地上和地下比例,最终提高苗木造林效果。以花旗松为代表的慢生常绿树种,侧根较为发达,切根效果不一。苗木平截和扭根后,内源激素、矿质营养、碳水化合物、水分等均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苗木质量的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