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目的】研究桉树枝瘿姬小蜂、寄主桉树及其天敌孟氏胯姬小蜂三者体内细菌的相似性,明确内生细菌在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过程中的作用,为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和爆发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巨园桉DH201-2叶柄和叶脉,无羽化孔虫瘿组织,南宁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和雌成虫,四川桉树枝瘿姬小蜂雌成虫和孟氏胯姬小蜂成虫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寄主桉树及其天敌孟氏胯姬小蜂三者体内细菌的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桉树枝瘿姬小蜂、寄主桉树及其天敌孟氏胯姬小蜂三者体内共发现24个门,55个纲,126个目,225个科和497个属的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巨园桉DH201-2和无羽化孔虫瘿组织体内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和成虫体内菌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体内菌群组成与孟氏胯姬小蜂成虫体内菌群组成相似。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样本的优势菌门;甲基杆菌属(Methylbacillus)为巨园桉DH201-2的优势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无羽化孔虫瘿组织内生菌的优势菌属,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桉树枝瘿姬小蜂幼虫,成虫和孟氏胯姬小蜂成虫内生菌的优势菌属。【结论】桉树、桉树枝瘿姬小蜂和孟氏胯姬小蜂三者体内细菌具有一定相似性,表明三者在共有细菌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不同桉树品系叶片和叶柄的结构特征,及植株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叶片、叶柄结构的变化,了解不同桉树品系植株叶片、叶柄的含水率、容重、蜡质、厚度等结构特征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桉树抗虫性与植株叶片的含水率呈负相关,与容重呈正相关;桉树抗虫性与叶柄的含水率、厚度和蜡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容重呈负相关。2桉树受害后,受害叶片的含水率下降、容重增大,受害处叶柄极显著膨大,其中:中感品系受害叶柄的蜡质含量极显著减少,叶片的蜡质含量降低;高感品系未受害与受害叶片的蜡质含量差异极显著,巨圆桉(E.urophylla×E.camaldulensis)DH 201-2的叶柄蜡质含量表现出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3.
海南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羽化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桉树枝瘿姬小蜂野外黄板调查以及室内羽化量的统计,调查桉树枝瘿姬小蜂在海南发生危害规律,评价海南省5个地点的桉树周年受害情况和种群动态,从而得出不同季节和不同桉树品种受到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危害程度和种群发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桉树品种感虫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感虫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尾赤桉DH201无性系=小叶桉>桉树混合林>广林9号。  相似文献   

4.
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La Salle),是2000年新发现的一种专一危害桉属植物的害虫。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于2011年7月对3种不同品(系)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桉树按照全株取样法进行系统调查观测,以期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防治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虫瘿数量和羽化孔数量主要分布在树冠枝条的上层以及中层。3种不同品(系)桉树上危害、形成虫瘿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差异。尾巨桉(广林9号)上桉树枝瘿姬小蜂主要在枝条上形成危害、出现虫瘿。窿缘桉与尾赤桉(湛201)上主要在叶柄以及枝条上形成危害、出现虫瘿。同时,对遭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的尾巨桉(广林9号)桉树进行系统调查,并计算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分布型。结果表明,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在尾巨桉(广林9号)的叶片以及枝条上均成聚集型分布,尾巨桉(广林9号)树干和侧枝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分布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2):162-164
为遏制桉树枝瘿姬小蜂在赣南的发生蔓延、促进桉树的科学种植,分析了桉树枝瘿姬小蜂在赣南的发生成灾特点,结合试验研究,分析了桉树枝瘿姬小蜂在赣南暴发成灾原因,并提出了一套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控技术和以抗虫品种(品系)为主的生态持续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6.
选择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高感品系巨园桉(Eucalyptus grandis×E.tereticornis) DH201-2,研究其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在近自然条件下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连续5年内树高、胸径和材积保持生长,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分别达到12.9m、8.4 cm和57.31847 m3/hm2.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invasa雌成虫对不同桉树品种(系)气味及颜色的行为趋性,并在室外条件下研究了该虫对各桉树品个(系)产卵选择情况。结果表明:①桉树枝瘿姬小蜂对13个桉树品种(系)挥发性气味的趋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10个品种(系)有不同程度的正趋性,尤其是对尾赤桉Eucalyptusuro—phlla×E.camaldalensisDH201.2的趋性最强,而对韦赤桉E.wetareusis×Ecamaldulensis GL3和大花序桉Ecloeziana则表现出负趋性或不选择性;②不同色卡对桉树枝瘿姬小蜂的引诱效果差异明显,其中纯白色(RAL9010)和信号黄(RAL1003)引诱效果较好,选择系数分别为0.29和0.28;⑧不同桉树品种(系)上的桉树枝瘿姬小蜂产卵刻痕数明显不同,每叶平均产卵刻痕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尾赤桉DH201—2,巨桉EgrandisQG3,尾巨按Europhyllax E.grandisDH32—29,尾叶桉Europhylla U6,巨尾桉EgrandisxE.urophyllaGL9,尾巨桉DH32_26,邓恩桉Edunnii,尾巨桉DH32.28,尾细桉E.urophyllaxE.tereticornisM1,柳桉E.saligna,巨桉JG1。其中尾赤按DH201—2上的产卵刻痕数明显大于其他品种(系),而韦赤桉GL3和大花序桉2个品种上没有发现产卵刻痕。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明桉树枝瘿姬小蜂与其寄主桉树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桉树枝瘿姬小蜂的科学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乙醇浸提2种方法提取桉树化学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检测,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桉树被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不但有物质的消失而且有新物质的诱导形成。在诱导新产生的4种挥发性物质中,以萜品油烯含量最高,达37.66%;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叶片的乙醇提取物中也检测出8种新物质,其中以3-苯基-2丙烯基苯丙酸酯含量最高,达30.95%。[结论]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对桉树化学成分的组成与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崇左市江州区以零星分布在林中的已受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La Salle)严重为害的巨园桉(Eucalyptus grandis×E.tereticornis)DH201-2植株作为虫源株,研究其产生的桉树枝瘿姬小蜂对由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DH32-29组成的幼林自然扩散为害情况。结果表明:以虫源株为中心约100 m2范围内尾巨桉DH32-29平均受害株率69.6%,平均有虫瘿株率51.9%,受害植株中平均枝条受害率20.4%,平均有虫瘿枝率1.9%。根据受害植株中有虫瘿枝率,巨园桉DH201-2虫源株所产生的桉树枝瘿姬小蜂对尾巨桉DH32-29扩散为害程度为轻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试尾叶桉(母本)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4种桉树杂交家系的生长及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能力,为选育优良桉树杂交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为母本分别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杂交建立杂种家系试验林,进行生长性状及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能力测试。【结果】以巨桉作父本与尾叶桉杂交的杂种家系中75.0%~100.0%家系具有杂种优势,以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作父本与尾叶桉杂交的杂种家系中均只有50.0%家系具有杂种优势。赤桉与尾叶桉杂交的家系(X807)生长量最大,其材积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X814)高56.81%,但有50.0%杂交家系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其次是巨桉作父本的杂交家系(X420),其材积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X814)高35.48%。综合单株材积和抗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能力,筛选出优于母本自由授粉家系的杂交家系5个,林龄3.4年时其材积生长量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高11.11%~35.48%,且无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结论】以尾叶桉为母本分别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杂交的家系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以巨桉为父本的杂种优势家系所占比例最高;可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进行无性系转化并测试后择优利用。  相似文献   

11.
尾巨桉人工幼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有文  何斌  张伟  陈桂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73-12775
[目的]为尾巨桉人工林的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法研究尾巨桉人工幼林(2年生)的N、P、K、Ca、Mg、Fe、Mn、Zn、Cu含量、积累量和生物循环特点。[结果]尾巨桉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依次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树干;各器官中大量营养元素以N含量最高,其次为ca或K,P含量最低,微量元素Mn、Fe含量最高,其次为Zn,cu含量最低;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为干材〉树枝〉树根〉干皮〉树叶;林分对养分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分别为233.88、70.28、163.60kg/(hm2·年),利用系数为0.71,循环系数为0.30,周转期为4.66年。[结论]尾巨桉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归还速率较慢,周转期较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连栽对尾巨桉人工林生长量的影响。[方法]对尾巨桉连栽林分和对照林分(第1代)的胸径、树高、蓄积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尾巨桉连栽林分的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与对照林分相比,并没有表现出下降趋势,其蓄积生长量反而有所增加,但其连年生长量呈下降趋势,出现了早衰现象。[结论]连栽使尾巨桉人工林蓄积生长量增加,连年生长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对武平县尾叶桉U6、巨尾桉DH3229 2个桉树品种前期(1、2和3年)生长及抗冻害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尾叶桉U6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巨尾桉DH3229;2年生巨尾桉DH3229抗冻害能力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3年生巨尾桉DH3229的胸径、树高均极显著地大于尾叶桉U6。综合2个桉树品种前期生长及抗冻害情况,武平县发展桉树速丰林宜选择巨尾桉DH3229。  相似文献   

14.
尾巨桉叶片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尾巨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新鲜尾巨桉叶片水浸提液对菜心、白菜、水稻种子萌发及芽生长的影响,对其化感作用进行生物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当尾巨桉叶片水浸提液质量浓度达到5%时,菜心和白菜的种子发芽率下降明显,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他处理的作用不显著;尾巨桉叶片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低于1%时,对水稻种子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尾巨桉叶片水浸提液促进菜心、白菜的胚轴生长,而抑制胚根生长,且对胚轴生长的促进作用较明显;对水稻胚轴生长的作用不显著,而对其胚根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尾巨桉叶片中存在某些化感物质,其化感效应因植物种类及器官不同而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不同桉树品种对同安钮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用不同桉树品种叶片分别饲养同安钮夜蛾(Anua indiscrim inataMoore)幼虫,并测定它们叶片内的化学物质。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桉树品种中,尾叶桉U6比尾巨桉更适合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越高、总酚含量越低的桉树品种越易受同安钮夜蛾为害。此外,其它如叶片内水、淀粉、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单宁含量与同安钮夜蛾幼虫嗜好程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Pilodyn方法评估阔叶树种人工林立木的基本密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采用Pilodyn设备评估立木的基本密度,以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预测立木基本密度的方法。首先以我国种植的I-72杨、粗皮桉、尾巨桉和尾叶桉等4种阔叶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木胸高位置处南北向进行Pilodyn测试,然后在Pilodyn测点位置附近钻取生长锥锥芯,并测定木材基本密度,最后比较立木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木材基本密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未剥除树皮条件下,使用Pilodyn方法评估立木胸高处外侧的基本密度比整个径向的基本密度更具有优势,其中I-72杨、粗皮桉和尾巨桉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外侧的基本密度均存在较好的负相关性,但尾叶桉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外侧及整个径向基本密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剥除树皮条件下,粗皮桉和尾巨桉的Pilodyn测试结果与外侧及整个径向基本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01),高于未剥除树皮时的结果;而尾叶桉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虽然Pilodyn方法在预测立木木材密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剥除树皮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其预测立木外侧及整个径向基本密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林尾巨案树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估人工林尾巨案生长应力水平并揭示其变异情况,采用应变片法对其表面轴向生长应变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为拉应变,活立木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平均值基本分布在650×10-6~1 100×10-6之间;生长应变的测试一般需要3 min左右,这时应力释放完毕,应变值达到稳定.尾巨案两个家系间及树干两个方位(南、北向)间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差异不显著,沿树高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福建省有关桉树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差异,选育抗病种系,2006年通过野外自然发病情况调查和室内人工接种测定,将收集的11个在福建主栽的桉树种系初步划分为抗病种系——巨尾桉9224、尾细桉M1;中抗种系——巨赤桉201-2、邓恩桉、柳桉、巨尾桉广9和尾巨桉Ug9;中感种系——本沁桉、尾巨桉3229;感病种系——巨桉3号、巨桉5号。  相似文献   

19.
桉树无性系速生丰产林生长及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系列固定标准地测定方法,对广西选育出来推广的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DH32—28和DH32—29,巨尾桉E.grandis×E.urophylla无性系GL-9和引种自广东省的尾叶桉E.urophylla无性系U6进行造林生长对比及经营效益测算。结果表明,无性系DH32—28,GL-9和DH32—29比U6在单位面积蓄积量、木材收入及经营利润上具明显优势。优先推广前3个无性系,将是桉树林发展的更好选择。表7参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加快邓恩桉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邓恩桉(Euca lyptus dunnii)和尾巨桉无性系U9(E.urophylla×E.Grandis.U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2种桉属树种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异显著。与U9相比,邓恩桉插条中酚类物质含量及POD活性较高,而IAAO、PPO活性较低。[结论]插条中较高含量的酚类物质及相关氧化酶活性差异可能是导致邓恩桉扦插生根困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