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林业区划,历来多采用定性分析,很难精确化,难免使区划带有一定的不确切性,即模糊性。我们正基于上述思想,根据杉木生长对气候条件的基本要求,采用相对误差法对湖北杉木适宜气候进行区划,试图为造林的合理布局、适地适树以及正确评价我省发展杉木的潜力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杉木是我国南方用材林基地中最重要的树种。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不同的经营条件下,杉木材的生长和产量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为了评价杉木林地的生产能力;比较各种立地条件下杉木生长的优劣和衡量经营措施的效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尺度。林业上常用的地位级表就是这样的尺度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杉木产区的杉木(实生)地位级表,而该表却是当前生产和科研中迫切  相似文献   

3.
杉木立地条件的系统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气候(主要为水热条件)、地貌、地质、土壤及植被等立地因素对杉木生长影响的研究,提出了杉木产区区划及立地分类系统。以水热条件和区地貌为依据,对杉木产区作出带、区(亚区)二级区划;在区(亚区)之下,以大地貌(岩性)、局部地形及土壤因素为依据,分别划分立地类型区(亚区),立地类型组及立地类型。同时还编制了杉木(实生)地位指数表和多因素数量化地位指数查定表,以评价立地生产力;对立地分类及立地评价在林场还作了应用研究。应用这个研究成果不仅可以避免目前有些地区不恰当地选择商品材基地和造林地,而且可以作为提出育林措施的依据,改善杉木林的栽培,提高杉木造林的生长、生态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梁庆新 《绿色科技》2023,(19):139-141+146
为探究混交造林对杉木与楠木生长状况的影响,以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区的杉木-楠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混交模式下杉木与楠木的生长状况、林内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指标。结果显示:杉木在杉木∶楠木=1∶1混交模式下,平均胸径与平均单株材积均显著高于纯林模式,效果最显著;楠木在杉木∶楠木=1∶1混交模式下生长状况优于杉木∶楠木=1∶2混交模式;杉木∶楠木=1∶1混交模式下的林内气候条件最佳,土壤状况最好,最有利于杉木与楠木的生长发育。此结果可为杉木-楠木混交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用湖南省95个县(市)的历年气候资料和杉木用材林资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相对湿度对杉木生长有极显著影响。随着年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大,杉木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明显增加。这与杉木喜湿的生态学特性相吻合。说明年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杉木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可作为评价杉木立地质量的宏观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不同坡向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对杉木和厚朴在生长高度、胸径、保存株数以及蓄积量等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阴坡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条件更适合杉木和厚朴的生长,相比于半阳坡和阳坡地区的杉木和厚朴在生长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其次为半阴坡地区,也是适合杉木和厚朴生长的主要场所。针对杉木厚朴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等不同坡向的混交造林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坡向下杉木厚朴混交造林在胸径、树高、存株、蓄积量方面的变化,从而比较了不同坡向对杉木厚朴混交造林成长效果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杉木是我区乡土树种之一,生长快,材质好,在海拔400—1700米之间广有栽培。在1981—1984年全区新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中,杉木面积已达13万亩。 影响杉木生长有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但据省内多年对杉木研究的结果表明,下川东盆周山地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气温和水湿条件,而气温、水湿条件、土壤、植被等又与海拔高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常随海拔的梯度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因此,本文试以在大巴山、七曜山、铁峰山、南山、方斗山等地700—1700米海拔区域内,不同立地条件下调查的52个杉木中龄林人工林样地资料,以海拔分组,分析研究海拔梯度、气候条件与杉木生长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速生丰产林的适生海拔区域,为我区杉木栽培的规划布局和生产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场科研组于去年四月进行了杉木全光育苗试验。杉木全光育苗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新东西,特别是在罗甸地处亚热带地区,气温高、日照长的情况下,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苗木适应环境正常生长。据我场气象哨观测记载,七八年四一九月最高气温为38.7℃,月平均气温24.5℃,一日中最长日照时数为11.5小时。根据我场气候条件,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特别加强了水分的管理。通过八个月的试验,杉木全光育苗在我场获得成功,节约了阴棚材料,使育  相似文献   

9.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 ,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 ,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 ,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 11%~ 18% ,国有林多为 2 0 %~ 4 0 % ;若达正常经营状态 ,集体、国有杉木人工林其生产力可在现有水平上分别再提高 70 %以上和 4 0 %。集约经营条件下 ,杉木可达气候生产力的 50 % ,马尾松可达 80 %左右。良种、良法条件下 ,国有林生产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 80 %以上。相同条件下 ,马尾松同杉木相比 ,生物生产力高 2 0 %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几年来,林学界对杉木林分的结构和产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杉木分布范围广,各产区的气候条件、环境条件及立地条件各异,因而各产区杉木的形态、个体生长、林分结构、产量以及经营管理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本文就金洞林区  相似文献   

11.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11%~18%,国有林多为20%~40%;若达正常经营状态,集体、国有杉木人工林其生产力可在现有水平上分别再提高70%以上和40%。集约经营条件下,杉木可达气候生产力的50%,马尾松可达80%左右。良种、良法条件下,国有林生产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80%以上。相同条件下,马尾松同杉木相比,生物生产力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介绍杉木引种造林基本条件、技术路线和依据,从气候指标、土壤特性、植被特性、杉木生长发育规律、杉木自然分布带等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论证,并对新平县杉木生产引种的成活率、保存率、成材率、生长量等进行分析,认为与杉木自然分布区和主要栽培区一样,新平县在杉木人工造林方面不存在技术问题,且引种造林生长量达到国家杉木速生丰产林标准.  相似文献   

13.
遂川县新江林区是我省杉木产区之一。由于影响杉木生长的立地因子很多,即使是在气候、海拔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不同地点的杉木生长差异也很大,因而准确地划分杉木适生立地类型,以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靖江县推广栽植杉木的可行性及其栽培技术,认为杉木能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采取集约措施,年均生长量可达到15m~3/hm~2以上的速生丰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恩施地区位于北纬29°5′—31°5′,地处杉木中心产区的北缘。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水分充足气候区。植物资源丰富,盛产杉木。是全国杉木重点商品林业基地之一,也是湖北省杉木的主要产区。  相似文献   

16.
从林木生长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对杉木光皮桦混交林与杉木、光皮桦纯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者混交改善了林内的小气候条件和土壤的理化性状,对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有利于地力的维持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群落。营造杉木光皮桦混交林是杉木纯林皆伐迹地更新,防治地力衰退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广东省11个重要杉木优良类型分布区的气候条件、立地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图解多元法——星座图法,把11个杉木优良类型的生境条件分为高肥力型、中等肥力型。低肥力型和潜在肥力型四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遂昌县杉木人工林的年龄、遗传品质、气候条件、环境因子的初步研究,提出发展杉木人工林应当根据杉木区划,在最适宜区大力发展,适宜区积极发展,较适宜区局部发展的理论依据。同时,提出应加强杉木人工林的中后期抚育管理,及时间伐,建设优质、高产、高效杉木人工林商品材基地是大有前途的。  相似文献   

19.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种,生长快、树干通直圆满、材质较轻软、细致,纹理直,不翘不裂,是重要的商品木材。 我场处于杉木分布区的北缘,水、热等气候条件均次于中心产区,尤以土壤因子差异大,曾被视为杉木生长的“禁区”。为了探讨扩大杉木的生长范围,我们从1971—1983年进行了杉木育苗,造林的引种试验。经十多年的引种栽培,年平均每亩材积已达1立方米,接近或达到了杉木中心产区的水平。 一、引种地概况和方法 引种地地处金湖境内的宝应湖畔。土壤系冲积土,砂质到壤质,一般真高6.5—8米,地下水位在1—1.5米以下,pH7—8,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为了搞好我省第二次全国五十四个产地的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三月三日至四日,在我所召开了全省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地处温和气候的太湖流域的吴县,南北气候过渡地带的盯眙,以及宁镇低山丘陵地区的句容等地的协作单位的代表,共十余人。 与会代表首先交流了开展第一次全国二十个产地杉木种源试验的经验,然后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