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其分蘖力、始穗期、抽穗期、齐穗期、生育期、株高、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相关均不显著。水稻品种抗稻瘿蚊与其主要农艺性状并无矛盾,在抗稻瘿蚊育种中可以选育出高产且抗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云南籼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的抗虫性及其影响产量的水稻关键生育期,为抗虫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苗期和分蘖盛期单株接虫鉴定、成株期(移栽期—乳熟期)田间自然种群发生鉴定等方法,测定了云南籼稻区31个水稻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虫性及其产量。结果表明,苗期有7个品种表现高抗,23个品种表现中抗—中感,1个品种表现高感;分蘖期有20个品种表现高抗,有11个表现中抗—中感;成株期田间自然种群鉴定,31个品种成株期白背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累计虫量都超过了对照品种TN1,均表现为感虫。单株接虫鉴定多数品种表现抗虫,而大田期自然种群鉴定则全部表现为感虫,一定程度说明了云南籼稻区主栽品种对白背飞虱具有耐害性而无抗生性。移栽期、孕穗期、抽穗期百丛虫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的百丛虫量是造成有效穗数少和产量低的关键因子。移栽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是防治白背飞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外源基因的插入是否会改变受体作物的生态适合度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田间笼罩实验研究了转cry1Ab抗虫水稻(B4b92)及其对照非转基因水稻(MH86)对不同密度梯度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0、10、20、40、80、100、200头/笼)为害的产量响应。结果表明,在褐飞虱各个密度梯度下,与MH86比较,B4b92各产量参数(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总穗数、千粒重、总产量和产量损失率)基本均无显著差异,仅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和总穗数在个别褐飞虱密度下有显著增加。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水稻的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总穗数、总产量和产量损失率与褐飞虱密度均呈线性关系。随着褐飞虱密度的增加,B4b92产量损失率逐渐高于MH86。该研究对于评价非靶标害虫胁迫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生态适合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以产卵器划破穗颈节,在水稻穗颈节附近部位产卵:导致水分养分运输受阻,造成水稻结实率与千粒重降低。田间调查结果,水稻穗颈受害率2.19-11.11%;经测定,穗颈受褐飞虱产卵器危害的稻穗平均结实率下降7.23%,千粒重降低1.89克,穗重损失16.39%。据此给出不同密度下褐飞虱以产卵器划破穗颈造成的产量损失回归估计式:y=0.604+2.7754-5x。  相似文献   

5.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6.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7.
共生菌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缺乏共生菌情况下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后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均明显比取食感虫品种TN1的褐飞虱少,而取食抗性品种IR26、Mudgo和ASD7的2龄田间种群褐飞虱若虫的共生菌减少量均超过了50%。在感虫和抗虫水稻品种上,缺乏共生菌的褐飞虱若虫历期均显著长于正常若虫历期,若虫存活率、雌成虫体重、生长速率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正常褐飞虱。正常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和生物型1在取食感虫和抗虫品种时的若虫历期均无显著差异,但缺乏共生菌的生物型1在取食抗虫品种Mudgo和ASD7时的若虫历期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品种TN1时的若虫历期。推测共生菌在褐飞虱适应水稻抗性品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对稻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不同生物型反应是不相同的。试验结果证实:(1)褐飞虱若虫在敏感性品种上的生存率显著地高于抗性品种。在TN_1上,无论那种生物型的生存率均很高;而栖息在Mudgo的褐飞虱若虫,其生存率以生物型2的最高,而生物型1与生物型3的均很低,栖息在ASD_7的若虫,以生物型3的生存率最高。(2)褐飞虱在敏感品种上的后代群体密度显著地比抗性品种的大。生活在敏感品种的若虫,发育进度较抗性品种的快,并且身体较重。(3)在敏感品种取食的飞虱,其分泌的蜜露量较抗性品种的多,生物型2取食Mudgo的和生物型3取食ASD_7的均分泌较多的蜜露。上述结果说明了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的机制属抗生性范畴。  相似文献   

9.
对138份寒地粳稻材料的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非直接构成因素株高和穗长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0.32~(**)和0.25~(**)),株高和穗长均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0.49~(**)和0.45~(**)),而穗长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0.20~*)。在产量直接构成因素互作分析中,除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互作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外(-0.71~(**)),其余任意两者或三者互作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三者互作对产量影响最大(0.87~(**)),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次之(-0.71~(**)),在各因素对产量性状的互作影响中穗数和穗粒数两者发挥出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影响作用最小。通径分析也表明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数值明显高于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通径系数数值(分别为3.3929、3.5379和1.8900、2.5511,以高产型品种为例),说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寒地粳稻产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综合所述,充分协调好穗数和穗粒数的矛盾关系是寒地粳稻获得高产的基础,同时应兼顾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在高产类型品种中,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作用有明显的提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为害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二次旋转回归设计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受褐飞虱为害,水稻产量损失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同等虫量下,受害生育期越早,损失越重。抽穗期和乳熟期的连续为害对实粒数的影响较大;灌浆期受害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3个生育期间的互作效应明显,表明褐飞虱连续为害,产量损失有加重的趋势。总受害量大于3个生育期受害量的简单线性累加,前期受害可降低后期的水稻生活力和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全生育期旱胁迫方法,以穗颈粗、单株有效穗、千粒重、穗实粒数、总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7个形态性状的综合抗旱D值为鉴定评价指标,对105份广西地方稻种资源的微核心种质进行了抗旱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单株产量与穗颈粗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5个形态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综合抗旱指数D值的鉴定评价,本研究获得了7个强抗旱型的地方栽培稻品种,占6.67%。广西的陆稻资源的综合抗旱力较强,可重点用于强抗旱种质材料的筛选。本研究为广西的抗旱育种提供了材料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宁夏南部山区冬小麦抗旱指标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快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选育适宜宁南山区旱地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本试验通过抗旱系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8个品种12个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个品种根据抗旱系数不同,可分为抗旱性强、中、弱3个等级;12个性状的主要信息主要集中在4个主成分中,累积贡献率达93.40%,这4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产量、抗旱系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不实小穗数、颖花结实率9个性状。产量、穗下节长和株高与抗旱系数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8个品种聚为3类,第一类包含3个品种,分别是Z0217-3,Z0231-3和对照中引6号,这三个品种的产量、抗旱系数、穗下节长、千粒重及株高等主要指标在第三类和第二类之间,但穗长、穗粒数及单株粒重在三类中平均值最低。第二类包含2个品种,分别是98-5808-1和Z0228-2-1,这两个品种的穗粒数、单株粒重和不实小穗数三个指标平均值最高,但产量、抗旱系数、穗下节长、千粒重等指标平均值最低。第三类包含3个品种,分别是Z0349-4,08AWS089和晋太0509,这三个品种平均产量高,抗旱系数高,平均穗长最大,平均穗下节长最长,平均结实小穗数最多,千粒重最大、株高最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采自上海市青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地的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以及采自崇明区的粳型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籼型、偏籼型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质量、分蘖数、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均未有明显影响;而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密度对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等均能产生一定影响,而粳型杂草稻只对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等产生一定影响,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青浦区、浦东新区、嘉定区等地的籼型、偏籼型杂草稻和崇明区粳型杂草稻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时的密度分别为8.19、12.82、15.45、19.82株/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测坑试验方式,设置3个水分梯度(相对田间持水量80%~85%、70%~75%、60%~65%),以相对田间持水量为90%~100%为对照,通过对滴灌水稻分蘖期进行干旱胁迫,测定不同处理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滴灌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胁迫下水稻拔节期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分别较CK提高4.66%、17.62%,拔节期净光合速率分别较CK提高5.73%、10.98%,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提高21.41%、26.49%;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减少了拔节前干物质积累,提高了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量,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控制水稻的分蘖数量,显著提高有效穗数,与CK相比提高了8.05%、23.29%;轻度和中度胁迫下水稻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各处理间结实率无显著差异,成穗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3种胁迫下成穗率分别提高了22.83%、32.50%、13.20%;轻度和中度胁迫下产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2.73%、6.08%。滴灌水稻分蘖期水分调控时应考虑利用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于分蘖期采用轻中度控水措施,有利于滴灌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丘陵双季稻区易发生季节性干旱导致养分供应受阻、水稻生长发育受影响、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了干旱条件下5种养分管理措施(即T1:增施钾肥+喷清水;T2:叶面喷施0.2%Zn SO4;T3:增施钾肥+叶面喷施肥0.2%Zn SO4;T4:提高后期施N比例+喷清水;CK:常规施肥+喷清水)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干旱胁迫下,不同养分管理对双季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T3T1T2T4CK。T3在分蘖期干旱胁迫下能有效促进水稻分蘖能力,提升苗峰值和有效分蘖数,最高分蘖数比CK高7.26%,并显著提高拔节期和齐穗期的叶片SPAD值、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片蒸腾速率以及根系活力,同时还显著增加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单株干物重,改善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其增幅分别在2.19%~25.22%,从而显著提高双季晚稻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最终使双季晚稻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T3的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达10.07 t·hm~(-2),分别比T1、T2、T4及CK高6.34%、7.70%、14.17%和25.56%。  相似文献   

16.
籼型杂交水稻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水稻品种在田间的抗性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在相同的土壤环境和栽培条件下,利用稻曲病菌诱发接种鉴定,对56个籼型杂交水稻进行田间抗性差异比较,初步探讨了抽穗期和农艺性状与品种田间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田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病穗率为0.43%~33.04%,病情指数为0.05~16.14;不同抽穗期的品种稻曲病发病率不同,同一抽穗期的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亦表现出明显差异;水稻株高与品种抗性之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6(P<0.05);水稻分蘖率、有效穗数、剑叶性状等与品种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株叶形态和叶色与品种田间抗性没有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地区间歇灌溉水稻密度与氮肥互作效应及其对水稻光合特性、稻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孕穗期前,间歇灌溉水稻群体净光合速率增加,但孕穗期后,高密度大群体净光合速率衰退较快。与此同时,高密度大群体剑叶光合速率、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均较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净光合速率、剑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位面积穗数及穗粒数增加,而结实率与千粒重降低。在本研究条件下,间歇灌溉水稻密度为281 250穴/hm2、施氮量225 kg/hm2时,其产量最高,达10 297.9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