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铃虫是我省棉花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各地在测报方面积累了多年的观察资料,但由于以往没有全省统一的标准,以致这些资料无法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为此,我们在全国植保总站的指导下,用了两年的时间,分析了6个县站共76年次的资料。以一类田系统调查的百株卵量为主要依据,进行了红铃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将我省红铃虫的发生为害分为丘陵早发区和平原洲地迟发区两大类型。并分类型制订出划分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和为害损失的统计标准。为实现红铃虫测报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一、全省应划分为丘陵早发区和平原洲地迟发区无论从发生期或发生量来看,红铃虫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是关中棉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开展测报工作已达多年,长期以来,由于测报水平落后,加之行政区域限制,对棉铃虫测报缺乏宏观指导,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掌握不同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在不同区域建立预测模型,开展分区预报。1986年到1988年,我们通过整理分析大荔泾阳等县历年棉铃虫发生世代、发生期、发生程度为害损失等观测资料,研究本省棉铃虫预测预报区的划分,制定了关中棉区棉虫测报资料统计标准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傅胜发等(1963),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把我国红铃虫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经多年来的积极防治,加之一些地方对棉花种植布局的调整,在辽河流域棉区,已经消除了红铃虫的为害。在黄河流域棉区,红铃虫已成为兼治对象。只有在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仍是测报和防治的重点对象。为了搞好发生趋势预报,满足生产上宏观管理的需要,从1986年以来,我们和长江流域各植棉省(市)共同开展了红铃虫预测预报区划的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林学政 《植物保护》1982,8(5):22-22
鼎点金刚钻是我县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重发生年,为害损失超过棉铃虫、红铃虫、玉米螟。一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较为突出。卵呈鱼篓形,天蓝色,在田间绿色棉叶上难以查准,错过防治时间,幼虫钻进棉蕾、铃内,防效很差。为探索测报办法,我站14年来调查锦葵科植物上卵和幼虫,预测金钢钻的发生,及时开展防治。锦葵科植  相似文献   

5.
红铃虫卵田间分布的研究曾有报导,但是作者提出的理论抽样数和均数之间的关系。与我们的实践有很大距离。为此,我们在1981—1983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材料的获得八一年二、三代红铃虫发生期间,根据病虫测报的传统办法,成片连续调查,每个单株随机抽查一个成铃上的卵量,先后调查了七块田,计9309个单株,平均单铃卵量0.16—0.67  相似文献   

6.
1959年以来朱深甫先生就各世代红铃虫在棉株上产卵部位的研究曾作过报道,并对调查方法作了阐述。60年代以来,随着棉花种植方式的改变,棉花生育期提早,结铃期提前,青铃上二代红铃虫着卵率增高。一般年份在90%以上,迟发年份在70—80%。目前采用的调查方法中,从二代起查中下部青铃的卵粒,对其它部位上的着卵数量无法查证,尤其在棉花迟发年份,所查青铃卵量与实际全株卵量间误差较大。本试验为掌握棉株结铃数量与红铃虫产卵部位的关系,以便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7.
茶尺蠖是茶叶上的重要食叶性害虫,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为了解茶尺蠖的发生规律,2011—2013连续3年应用佳多牌虫情测报灯对婺源县茶尺蠖类害虫的发生种类、数量、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等进行了观测,试验结果表明,茶尺蠖发生在婺源1年内可以发生4~5代、发生期长且世代重叠,主发生期在每年的6~9月。  相似文献   

8.
研究红铃虫的种群动态,可以进一步揭示红铃虫的种群变动规律,为提高红铃虫测报技术水平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四年来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一、研究方法(一)各世代成虫产卵量观察按不同虫源收集幼虫,化蛹后称重,按蛹重分组,羽化  相似文献   

9.
徐国淦  徐其英 《植物保护》1964,2(3):114-115
棉红铃虫、红蜘蛛的发生时间长,世代重叠,产卵期参差不齐,而且红铃虫孵化后很快就蛀入蕾铃内,给田间药剂防治带来许多困难。为此探求兼有杀卵作用的药剂,1959年在湖北黄梅县进行了室内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高斯诱剂在红铃虫测报上的实用价值和方法,1975—1980年我们对高斯预测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斯在红铃虫测报上的应用,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棉地红铃虫蛾子的消长规律。现就部分观察结果综合补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麦类粘虫预测报,大致经历了50—60年代成虫观测法,70年代起的草把诱卵和成虫观测法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法以及80年代起使用单一的草把诱卵测报,这三个阶段。从繁到简、从多样到单一,是该项测报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的结果。但小草把诱卵测报办法试行十多年来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感到草把诱卵的时间经历太长,按现行统一的观测时间,即从二月十日至四月二十日要经历60—70天,把测报人员有限的精力长期束缚在草把诱卵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荆门市为二化螟2代~3代区,中稻单一种植区发生二代,早、晚稻连作区发生三代。通过近年观测,认为,活动场所间的纬度差异(或有效积温差异)、越冬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播插期、不同的防治时间对二化螟发育进度将造成影响。区域内二化螟各代发育进度不一,给测报工作带来了不少难度。笔者通过对当地近年试验及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报越冬代、一般世代为对象,探讨了相应的预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灰飞虱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2011年对灰飞虱的室内饲养及田间调查与观察,明确了灰飞虱在济宁市常年发生5代;利用测报资料和气象资料,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组建了灰飞虱主要为害世代第1代的发生量、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回测检验,发生量的拟合准确率为97%,发生期的拟合准确率为100%.2011年预测发生量与发生期的预报值与实际发生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根据1950—1962年的部分研究结果。从红铃虫各期虫态发育与温湿度关系、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虫滞育的一些有关生态特性,来探讨它的发生规律。根据分析:西北无虫区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季低温强度大,夏季温差大,湿度低的限制,红铃虫既不能越冬,又不能繁殖;已感染的地区,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可以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即二代区、二三代区、三四代区和多代区。关于红铃虫数量变动原因,与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繁殖期的食料条件关系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不同地区控制红铃虫种羣数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广西水稻病虫测报技术规范的研制始于1985年,我们首先从观测记载表册的设计和测报工作条例的制定入手,进而对分区系统观测、大田普查抽样技术、病虫鼠害发生程度划分、电算预报程序的设计等主要测报技术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区内外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汲取了基层测报技术人员的建议,经过多次修改、补  相似文献   

16.
广东稻飞虱量化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历史资料和预测预报在生产上的应用,提出了适合广东生产实际的稻飞虱量化测报,包括稻飞虱迁入期划分、迁入量等级划分、迁入峰次出现频率、迁入蜂量化标准等.  相似文献   

17.
摸清了二点委夜蛾在济宁市的年生活史及2代幼虫在玉米田的消长规律;通过2010—2015年的测报和气象资料,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组建了二点委夜蛾主要为害世代第2代幼虫的发生量、发生期的预测模型,经回验,发生量拟合准确率为93%,发生期的拟合准确率为100%。该预测模型经2015年实际应用,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相符。  相似文献   

18.
藠头刺足根螨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世代需18 d;在日均气温191郾℃(120郾~265郾℃)条件下饲养,完成1个世代需205郾 d;在日均气温142郾℃(100郾~255郾℃)条件下饲养完成1个世代需24 d。其中日均气温27℃,卵期3 d,214郾℃卵期35郾 d,171郾℃卵期5 d,18℃卵期6 d。23郾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在浙南地区,大棚等保护地栽培的蔬菜和花卉等作物上度过越冬阶段的烟粉虱是翌年春季的主要虫源。在多数地区,春季保护地作物上的越冬代蛹络绎羽化为成虫后,继续留在保护地作物上生长、繁殖、为害,气温转暖后一部分烟粉虱通过菜苗移栽及成虫外迁至露地作物上扩展种群。入夏后,保护地作物上的烟…  相似文献   

19.
根据湖北沙洋苗子湖农场棉田第2代红铃虫卵实查数据,结合湖北部分棉区历史资料,对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湖北棉区第2代红铃虫卵在棉株上呈聚集分布,聚集中心为第2至第5果枝的第1果节,据此提出田间抽查第2-5果枝的第1果节来代替传统的全株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