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红哺鸡竹是高产、优质的笋用竹种.试验中采取施用无机肥、生物有机肥、种绿肥与不施肥等不同措施,结果是采用A处理(劈山+全锄)和D处理(种绿肥)在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相差不大,而B处理(劈山+全锄+化肥)和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的效果明显优于A、D处理,特别是C处理(劈山+全锄+生物有机肥)对发笋数、成竹数及平均胸径、平均竹高等促进效果最好.为红哺鸡竹的丰产培育及绿色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野生茶秆竹林垦复改造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茶秆竹垦复改造措施的田间试验结果 ,不同垦复改造措施对次年出笋数量 ,新竹数量 ,平均胸径、平均高的影响高低、显著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 >全锄、全劈 ,全锄与全劈间无差异 ,施肥可以明显增加新竹成竹率 ;对新竹总生物量 ,总竹秆鲜重 ,单株平均秆鲜重 ,鲜秆重占总生物量比值的影响高低的显著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 >全锄、全劈 ,且全锄、全劈间无显著差异 ;对新竹总枝叶重的影响高低 ,显著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 >全锄、全劈。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垦复改造措施均为野生茶秆竹复壮的有效措施。野生茶秆竹改造效果优劣顺序为 :浅翻加施肥 >浅翻>全锄 >全劈  相似文献   

3.
茶杆竹林分立竹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夏馨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66-67,70
在立地条件及经营措施基本相同的林分中,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对茶杆竹建立4种不同结构的样地,并测定不同立竹密度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经营密度为11250株·hm-2时,林分生产力高,笋产量达4500kg·hm-2,新竹率达68%,竹径达4 11cm,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竹密度下茶秆竹林生长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茶秆竹林发笋量、成竹数、笋产量、生物量等指标对立竹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立竹密度升高,成竹率逐渐降低,9 000株.hm-2和11 250株.hm-2的立竹密度既确保了有较高的发笋量,也使成竹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产笋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高值,说明11 250株.hm-2是对产笋量有突出影响的密度设置,在生产中其它条件相似情况下,进行产笋量控制时可以该密度为优先选择。随着立竹密度增加,地上部分全重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地下部分全重持续升高,在13 500株.hm-2时达到最大,总生物量持续上升,其中13 500株.hm-2的总生物量是6 750株.hm-2时的1.33倍。  相似文献   

5.
永安市天然糙花少穗竹林垦复改造初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永安市分布有大面积的天然糙花少穗竹林,采取3种不同的垦复措施,结果表明:在改造初期采用浅锄+盖草与施农家肥+盖草+浅锄2种措施的效果差异不显著,而采取施复合肥+盖草+浅锄改造措施,其出笋成竹产量高,效果最明显。竹木混交林,乔木层郁闭度0 7对少穗竹蔓延成竹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于2015—2018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对毛竹笋竹两用林分别采取垦复+除杂(处理A)、垦复+除杂+施肥(处理B)、垦复+除杂+施肥+灌溉(处理C)等不同经营措施组合管理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措施组合对毛竹笋竹两用林笋产量和毛竹生长均具有显著影响,冬笋、春笋产量和产值,成竹数、胸径、高度、立竹数、立竹产值排名均为处理C处理B处理A。年总产值处理C比处理B高出7.3%,比处理A高出25.1%。说明灌溉、施肥是毛竹笋竹两用林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垦复+除杂+施肥+灌溉是毛竹笋竹两用林最佳的经营模式,施肥和灌溉加入常规经营组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类型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58块标准地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8竹1杉1阔、7竹3杉+阔、6竹3杉1阔+松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退笋产量、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大于纯竹林,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长指标大于纯竹林;8竹1松1杉+阔和7竹2松1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次之,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略大于纯竹林,但每株母竹出笋、新成竹数和退笋产量则低于纯竹林;6竹3松1杉+阔、5竹4松1杉+阔、4竹4松1杉1阔、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组成较差,其出笋、成竹各项生长指标以及每公顷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8.
采用炼山+全面清理(处理1)、不炼山+局部清理(处理2)、不炼山+带状清理(处理3)、杉木近熟林局部清理套种毛竹(处理4)进行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的毛竹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对毛竹造林的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均有极显著影响,以处理4造林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最高,分别达91.9%、418个·hm-2、403株·hm-2,且当年造林成本最低,为11490元hm-2,分别比处理1、处理3、处理2节省造林投资成本3285、2115、480元·hm-2.  相似文献   

9.
研究结果表明 :(1)“谷雨”至“立夏”是茶秆竹的出笋期 ,历时 40d左右 ,在出笋后 10~ 2 5d ,是出笋高峰期 ,约占出笋总数的 71%~ 84%。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 3个阶段。 (2 )竹鞭垂直分布浅 ,一般在 0~ 30cm的土层中。全劈、全锄、浅翻、浅翻加施肥可明显促进竹鞭生长和笋芽分化 ,且以浅翻加施肥效果最佳。 (3)立竹度与新竹数量、平均胸径、平均高均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关系。 (4 )合理留笋长竹时间应为出笋盛中期。施用发笋肥可提高笋产量。 (5 )竹 阔叶树混交林经营应保留一些固氮树种和珍稀树种 ,清除“老狼木”、“霸王木” ,对影响竹林繁衍和发育的伴生树种要进行强度修枝。 (6 )野生茶秆竹林 ,应在留足新竹基础上采收春笋 ,积极进行抚育性采伐 ,调整竹林结构 ,选择合适的垦复措施。 (7)丰产竹林的合理年龄结构是 1~ 3年生立竹各占 1/ 3,或 1~ 4年生立竹比例为 3∶3∶3∶1。中下坡合理立竹数为 10 5 0 0~ 135 0 0株 /hm2 ,上坡为 15 0 0 0~ 16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10.
佯黄竹(Bambusa changningensis Yi et B.X.Li)具有发笋期长、发笋量大、生长适应性广、材性好等特点,是优良的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文章试验研究了底肥类型(农家肥、复合肥)、栽植季节(春季、冬季)、栽植方式(双头带蔸埋秆栽植、单株栽植)对佯黄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底肥类型间对佯黄竹成活率具有显著影响,对发笋数和成竹数则影响不显著;不同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和成竹数均有显著影响;底肥类型、栽植季节和栽植方式的不同处理组合对佯黄竹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施复合肥底肥,春季采用双头带蔸埋秆栽植方式在成活率、发笋数、成竹数3个指标上均表现最优,成活率达到96.7%,发笋数达到8.3株/丛,成竹数达到6.7株/丛。  相似文献   

11.
糙花少穗竹笋产量与林分状况关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糙花少穗竹是一种生长快、用途广的优质笋竹两用小径竹种,通过固定标准地调查法进行影响糙花少穗竹竹笋产量形成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糙花少穗竹的产量主要受立竹株数、每株母竹发笋数和平均单棵笋重等3个因子影响。当糙花少穗竹立竹株数保持在13500~21000株·hm-2,每株母竹发笋数在2 06~2 89个,单棵笋重在249 8~435 2g,糙花少穗竹产量可达到13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龙发  连强牡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Z1):67-68,78
按照分类经营的办法,进行毛竹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措施的试验示范,经过3a时间,平均立竹密度从试验开始时的底竹1602株·hm-2,提高到2865株·hm-2,增加了78 8%,胸径从原来的7 4cm提高到9 7cm,增加了31%,投入产出比为1∶2。  相似文献   

13.
红锥天然林生长规律与生物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华安金山林场红锥天然林调查表明,红锥生长快,34~38年生树高可达21.9~23.7m、胸径可达20~30cm。全林保存密度572株/hm2,蓄积量366m3/hm2;Ⅱ级立地级保存红锥600株/hm2,蓄积量高达483m3/hm2,生物量500.87t/hm2,材积年生长量可达13.4m3/hm2;Ⅲ级立地红锥蓄积量342m3/hm2,生物量354.65t/hm2。林分生产力很高,树高速生期为4~18年生。胸径速生期为6~14年生,材积速生期为10~27年生,34~38年生的红锥尚未达到数量成熟。表明红锥适应性强,不苛求立地,生长潜力大,极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4.
在马尾松林冠下分别套种火力楠、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模式,通过对各林分凋落物的研究表明,上述6个混交林群落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地凋落物现存量变化在3988 0~9269 8kg·hm-2之间,而年凋落量范围为2853 0~7078 0kg·hm-2。基于对凋落量积累和分解速率的比较分析,可预测上述7个群落的凋落物周转时间依次为1 15、0 76、1 42、0 97、1 17、0 84及1 52a。对凋落物各组分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枯枝的周转时间明显大于枯叶,且马尾松的枯叶和枯枝的周转时间分别相应大于与其混交的阔叶树。  相似文献   

15.
在21年生、13地位指数的第1茬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通过不炼山、保留杉木萌芽条、套种酸枣更新的5年生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的生长状况与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茬萌芽更新的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良好,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 6cm、4 5m、0 00817m3、4 788kg·株-1,与萌芽更新的杉木纯林相比,均略有提高,分别比杉木纯林增加3 70%、1 12%、3 29%、2 79%;混交林中酸枣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地上部分单株生物量分别为5 0cm、6 10cm、0 00754m3、3 787kg·株-1,除了平均高外,均小于杉木;混交林总蓄积量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分别为24 884m3·hm-2和13 32t·hm-2,分别是纯林的2 29倍和2 08倍。萌芽杉木与酸枣混交林是一种生产力较高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通过立竹密度、平均胸径、年龄结构等指标研究毛环竹笋用林的高产地上结构 ,结果以立竹密度 10 0 0 0株·hm-2 ,平均胸径 3~ 3 5cm ,年龄结构为 1~ 3年生各 30 %、4年生 10 %的毛环竹林分产量最高 ,1hm2 可产笋4 0 0 0 0个、10 0 0 0kg。  相似文献   

17.
应用新型叶面积指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种源叶面积指数与产笋量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永安点,①号种源的G最大,相对应LAI为13 27,其次是②、⑤号种源,较差的种源是 ′、③、⑧号;①、⑤、②号种源产笋量的极大值超过9000kg·hm-2,叶面积指数也大于14。在龙海点,③、⑧号种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较大,其次是 、⑨号种源,较差的是④、②号种源;产笋量极大值超过9000kg·hm-2的是⑥号种源,叶面积指数为14 54。  相似文献   

18.
笋竹两用毛竹林经营管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化国有林场毛竹林基地为研究对象,经过6年的抚育管理,竹林从立竹量小、年龄结构不合理、平均胸径小、立竹粗度差异大、立竹在林中分布不均逐步成为笋竹两用丰产林的林分结构,总结出笋竹两用毛竹林最重要的经营管理措施是劈山除杂、垦复、施肥、调整年龄结构和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应用冬季砍杂垦复、笋期药饵诱杀和自制烟剂熏杀等关键技术综合防治把竹主要害虫竹笋夜蛾、一字竹象、小竹象和江苏泉蝇 ,两年来共示范和推广防治 2 74hm2 ,防效达92 %~ 99%。防治区新竹平均眉径比对照提高 1 34~ 2 68cm ,新竹平均高比对照提高 2 45~ 2 91m。经核算 ,防治区比对照区每hm2 均增收 2 70 0元 ,增收总额为 73 98万元 ,新增利税为 69 0 4 8万元 ,投入产出比为 1∶1 5 ,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