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郑应选 《甘肃林业科技》2005,31(3):66-67,70
商品用材林建设是天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和维护林区稳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对小陇山林区商品用材林经营现状的研究,分析了商品用材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林业生态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省的森林面积蓄积正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但森林质量低,林地产出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国有林场是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重要基地,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国有林场进一步提高森  相似文献   

3.
1用材林经营主要技术措施1·1提高生产力的经营措施-林地施肥1·2林分密度调控措施-间伐林分间伐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问题:间伐时间(时机、间隔期)、间伐强度、间伐对象。间伐作业需要考虑:间伐的成本和经济收益。同时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的支持。1.3合理确定采伐年龄(轮伐期)-森林成熟的论证1.4森林永续利用(可持续利用)-采伐量调整2提高生产力的经营措施-林地施肥的研究实例试验时间:1986年~1993年。试验对象:杉木(2 a生、3 a生、7 a生);马尾松(2 a生);湿地松(2 a生、3 a生);香樟(2 a生)。试验内容:肥料种类(氮、磷、氮 磷)、施…  相似文献   

4.
对高州市森林分类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州市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经营目的,将森林发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利用管理,本文对高州市森林分类经营的措施及成效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针对目前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谈林业分类经营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王全保国家体改委、林业部《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规定,到本世纪末,林业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营林体制”。实行分类经营,是林业行业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它对于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科学配置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实践中,用材林经营仍存在着重杉轻松,盲目追求整地高标准和主伐时树木越大越好等错误倾向。针对这些思想误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正意见。  相似文献   

7.
紫椴优质用材林经营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椴最佳混交树种为落叶松,混交方式为行间混交。紫椴幼树越冬芽保存率最适宜的郁闭度为0.5。平茬最佳季节在冬季,其萌发率为93.33%。平茬的部位是根际下部,最佳年龄为5a。  相似文献   

8.
加大杨树速生丰产林经营力度搞好商品用材林建设刘为民(国营凌海市大凌河林场121200)国营凌海市大凌河林场始建于1960年,是以经营杨树用材林为主。经营面积3968hm2,分布在大凌河沿岸9个乡镇60km的狭长地带。建场初期,国有森林资源面积只有20...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丘陵区用材林立体经营模式,于1989年开始.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了杉木幼龄林—山苍子—黄豆、杉木中龄林—绞股蓝、杉木中龄林—生姜、湿地松—棕榈—黄豆4个经营类型试验,进行了林中生态因子、小气候因子的测定,病虫害情况和土壤调查,6a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经营类型都能改善林内的微域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林分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显著提高上层林木的生长量此外,立体经营在前期即能从中层树木和下层作物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克服了传统林业生产周期长、早期无经济效益的缺点,能有效地发挥林业的练合效益.  相似文献   

10.
胡桃楸优质用材林经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桃楸最佳混交树种为落叶松 ,混交方式为行间混交。幼树越冬芽保存率最适宜的郁闭度为 0 .5。平茬最佳季节为冬季 ,其萌芽率为 86 .7% ,平茬部位是根际下部 ,最佳年龄为 5年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华北落叶松近熟林生长量对密度控制的响应,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38a生的华北落叶松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间伐强度的试验,分析其树高、胸径及材积的生长量、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对密度控制的响应,结果表明:间伐后的胸径、材积总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均大于对照;且以林分密度达到225株/hm2时,6a胸径和材积生长量最高,分别达到了3.89cm和0.154 60m3,连年生长量均高于同期其他间伐区的生长量;高度与密度关联性不强,但是密度达到300株/hm2时,显著促进了高生长。因此,对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来说,华北落叶松纯林在达到近熟龄时生长量依然对密度控制有一定的反应,且密度为225~300株/hm2时最适宜生长。  相似文献   

12.
王录敏 《热带林业》2010,38(1):30-31
文章通过阐述低价值人工商品林的概念,分析形成低价值人工林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改造的措施,为人工商品林种植生产过程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免出现种植误区。  相似文献   

13.
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林分密度与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是燕山山地的主要树种,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以河北木兰林管局境内13a生华北落叶松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用样方调查的方法对立地条件相同密度分别为1800、2400和3000株/hm^2的3种林分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低、中、高3种密度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21180.6、26724.6和31352.4kg/hm^2;乔木层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98.9%,草本层次之,占0.7%,灌木层最少,仅占0.4%;林木平均木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略微减少,密度由低到高其平均木生物量依次为11537.5、11077.3和10357.8g/株;各密度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均存在W干〉W枝〉W根〉W叶〉W皮的分布规律;3种密度的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基本相同,3000株/hm^2的林分结构合理,更能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内的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依靠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科研和技术支持,开展了对落叶松大径级材培育的研究。通过对试验地进行下层疏伐、采伐强度、天然更新的具体措施,分析了不同保留密度下单株及林分年生长量、林分年生长率以及林分的木材品质。结果表明,培育复层林,增加生物多样性,培育大径材的合理密度应在225-525株/hm^2之间。  相似文献   

15.
林火生态因子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林分的时空角度入手 ,着重分析了不同林分、林龄、郁闭度随时间的推移导致森林火灾危险性的变化 ,其一般规律是 :中郁闭度林分 ,年龄增加、郁闭度增加 ,林木枝下高增加快 ,从而地表火发生率降低 ,树冠火危险性增大 ;长期未郁闭的疏林 ,地表火危险长期存在 ,林分生产力低 ;灌木、草坡是地表火发生率最高 ,生产力最低的类型。所以 ,根据不同分区林分特点 ,提出了合理的营林防火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运用SWOT方法对上营森林经营局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遇、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矩阵匹配提出了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即:改变思想,把握机遇,战胜威胁,化为优势,走具有上森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胸径与树冠投影面积、胸径与树冠表面积的回归关系,编制出林分郁闭度为1.0,0.5~0.7时各径阶的林分密度表,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We studied the carbon density and accumulation in trees at five sites in a tropical dry forest (TDF) to address the questions: how is the TDF structured in terms of tree and carbon density in different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classes? What are the levels of carbon density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woody species of TDF? Is the vegetation carbon density even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forest? Does carbon stored in the soil reflect the pattern of aboveground vegetation carbon density? Which species in the forest have a high potential for carbon accumulation? The WSG among species ranged from 0.39 to 0.78 g cm−3.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carbon resides in the old-growth (high DBH) trees; 88-97% carbon occurred in individuals ?19.1 cm DBH, and therefore extra care is required to protect such trees in the dry forest. Acacia catechu, Buchanania lanzan, Hardwickia binata, Shorea robusta and Terminalia tomentosa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10 t ha−1 carbon density, warranting extra efforts for their protection. Species also differed in their capacity to accumulate carbon indicating variable suitability for afforestation. Annually, the forest accumulated 5.3 t-C ha−1 yr−1 on the most productive, wettest Hathinala site to 0.05 t-C ha−1 yr−1 on the least productive, driest Kotwa site. This study indicated a marked patchy distribution of carbon density (151 t-C ha−1 on the Hathinala site to 15.6 t-C ha−1 on the Kotwa site); the maximum value was more than nine times the minimum valu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scope to increase the carbon density and accumulation in this forest through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cused on the protect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ire, of the high carbon density sites and the old-growth trees, and increasing the stocking density of the forest by planting species with high potential for carbon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次生林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云南、海南省为例,综述中国南方次生林目前经营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在湘潭市选择一般经营水平的毛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50块,调查新竹产量和立竹笋前密度,建立新竹产量与立竹密度的二次抛物线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抛物线拐点区域170~190株/667 m2为湘潭市一般经营水平下毛竹林的合理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