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对自然降水再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坦地块中测定了陇东雨养农业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对自然降水的再分配规律,比较分析了玉米3种栽培方式对自然降水的有效入渗效应。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对自然降水的汇集效果可达到72.46%~87.95%,但在降水量少于1mm和2月份的低温、冰冻、降雪等状况下降水汇集效果较差;对自然降水的降水入渗效果可达到61.44...  相似文献   

2.
<正>赤峰地区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常年干旱少雨严重制约了全市的农业发展。为进一步研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和发展旱作农业,克服旱灾对全市玉米种植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充分利用自然降水,2008年赤峰市从甘肃省引入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随着玉米全覆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2014年赤峰地区的玉米全覆膜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且赤峰市农牧业局已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推广作为今后全市农业三大重点工作之一进行落实。但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3.
<正>从2010年起,甘肃全省每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2016年稳定在125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的基本形态是川台地按作物种植走向开沟起垄、缓坡地沿等高线开沟起垄。全省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特点是普及、分散、细碎、坡大,家家户户、村村社社均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但85%的块地面积在3亩以内,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4.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经过多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从2010年起,甘肃全省每年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规范1.起垄每幅垄分为大小两垄,垄幅宽110cm。川  相似文献   

5.
杨正乐 《农业机械》2011,(33):37-38
甘肃省临夏州,在推广应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旱作农业主推技术并大力推广应用,临夏州为主要实施区。2010年,临夏州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近6.7万hm2,州农机部门投入全膜双垄沟播机具1252台(套),采用1MLQS-40/70型起垄全铺膜施肥联合作业机铺膜,完成机械化铺膜0.95万hm2。临夏州全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西北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种植模式下土壤水肥运移规律,通过HYDRUS-2D/3D模型对甘肃省定西市玉米全膜双垄沟土壤水肥运移规律及根系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下土壤含水率及垄沟内种肥浓度的分布规律,在合理播深处设置观测点以表征土壤含水率及膜下氮、磷、钾水肥互作运移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膜下渗水孔与种穴位置处土壤水肥发生环状侧渗现象,其中土壤含水率范围为15.20%~17.12%,垄沟内氮肥转化浓度趋于15.38mg/L,磷肥转化浓度趋于5.15mg/L,钾肥转化浓度趋于12.21mg/L,水肥主要集中在垄沟位置,保障了苗期水肥需求;通过施加根系吸水和水肥运移模拟表明全膜双垄沟模式下土壤水肥条件满足玉米出苗需求。研究模型与结果将为玉米全膜双垄沟农艺技术的优化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经过多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引发了一场新的革命,从2010年起,甘肃全省每年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成了雨水叠加入渗、土壤水分覆盖抑蒸  相似文献   

8.
种植模式和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集雨补灌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不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模式与补灌措施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 SPAD 值、0~200 cm土壤水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欠水年补灌条件下,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不仅能够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玉米籽粒性状表现。干物质积累增加2.51%~26.88%,叶面积指数增加5.06%~14.37%,叶片 SPAD 值增加1.56%~8.75%,穗长增加0.3%~13.3%、百粒重增加3.3%~4.7%。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使0~200 cm土壤平均贮水量增加8.0 mm^23.54 mm,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FMRF70>FP>FMRF60>FMRF50,产量增加19.20%~78.96%, WUE 提高15.97%~70.00%,差异显著( P <0.05)。可见,全膜双垄沟播(FMRF-70)种植模式结合灌浆期适量补灌是半干旱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酶活性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田控制试验共设5个不同耕作方式,并以传统种植方式(无覆盖平种)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变化及各生育期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变化和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同时全膜双垄沟播耕作方式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主要表现为较好的果穗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数和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子。全膜双垄沟播耕作方式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显著,分别较CK增加了119.46%和95.09%。全膜双垄沟播是兼顾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集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机械化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在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基础上,探索出的一项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该项技术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提高地温、防治杂草、垄沟种植为一体,进行地面完全覆盖地膜的技术,可最大限度地保蓄自然降水,抑制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特别是对10mm以下的降雨能够有效收集,渗入膜面以下,作用于作物根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甘肃省定西市农机、农艺部门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创新与应用,首创了膜侧沟播马铃薯种植技术、全膜覆盖马铃薯种植技术以及半膜垄作早熟马铃薯种植技术,并根据多年多项试验,探索出了"黑色地膜+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病虫害防治"的马铃薯标准栽培模式,有效发挥了覆膜抑蒸、秋雨春用的作用,提高了马铃薯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是甘肃地区主推的一项新技术。根据生产需求,泾川县农机、科技、农牧、民营等部门相互支持配合,及时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生产技术骨干、拖拉机手多人组成研制小组,在技术研究、设计构造、研制样机和田间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于2008年底成功研制试验出2BFM-8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施肥起垄覆膜机。  相似文献   

13.
西北雨养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与配套机具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增产,在我国西北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与提升其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主要包括对覆膜种床构建、膜上播种、残膜回收及种植作物收获技术与配套机具的研究。在分析西北旱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概况、技术模式和实施效应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全膜双垄沟相关机械化起垄覆膜、膜上精量播种、种植作物收获及残膜回收关键技术特点及典型机具。结合实际生产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需求,在分析归纳现阶段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农艺、农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加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持续开展基础研究与配套机具性能优化、创建全膜双垄沟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研发经济高效全膜双垄沟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创建全膜双垄沟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的关键,也是进一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全膜双垄沟生产系统高效、节本增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西北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机械化播种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抗旱、增产,被我国西北旱农区大面积推广,实现机械化膜上播种是必然趋势。本文从近10年来国内外的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相关机械化膜上播种技术及其配套农机装备现状进行阐述,归纳和讨论了目前玉米全膜双垄沟实现机械化膜上播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重点开展基于直插破膜成穴特性播种方式的作业机理研究,并对其产量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满足玉米全膜双垄沟机械化膜上播种的农艺需求,为探索我国西北典型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适宜的机械化膜上播种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短缺是限制石羊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在该区开展节水栽培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用5种节水栽培模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其对玉米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平作、全膜垄作沟灌、全膜沟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较传统的条膜平作相比较,分别增产10.2%、4.2%、13.9%和16.3%,节水101.6、272.7、188及173.8mm,提高水分利用率12.1%、32.5%、22.4%和20.7%。因此,在石羊河流域,全膜平作、全膜垄作沟灌、全膜沟作沟播和全膜双垄沟播4种节水栽培模式均可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我市春季低温、干旱、缺水问题,提高玉米种植产量,赤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传统半膜栽培为基础,从甘肃省引进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并将该技术与先进机具研制应用及多项传统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引进、消化、再创新形成了适合全市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高效节水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了裸地种植+单一化肥(T1)、裸地种植+单一生物有机肥(T2)、裸地种植+化肥+生物有机肥(T3)、全膜双垄沟播+单一化肥(T4)、全膜双垄沟播+生物有机肥(T5)、全膜双垄沟播+化肥+生物有机肥(T6)6个不同处理,研究了垄沟集雨和不同施肥方式对马铃薯土壤养分、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6处理较T1、T2、T3、T4和T5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21.28%、38.88%、33.89%、5.60%、和11.9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5.03%、28.32%、25.42%、5.88%和9.36%。全膜双垄沟播+化肥+生物有机肥种植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杂草对全膜双垄沟播田集水保墒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陇东旱塬区测定了杂草对全膜双垄沟播田地膜完好性及集水保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于播前20d开始发生,以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受害最大,膜面被重度撑起和撑破,集水沟消失,田间集水保墒性处于最差状态;出苗期至幼苗期受害较重,地膜被中度撑起但未被撑破,集水沟明显变浅,田间集水性处于欠佳状态,保墒性尚好;孕穗期以后,杂草逐渐腐烂死亡,之前被撑起的膜面逐渐回落,其危害逐渐减小甚至消失。玉米生育时期越晚、土层越浅,杂草引起全膜双垄沟播田土壤水分下降的幅度越大,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下降6.6~27.5g/kg,0~100cm土层下降22.6~6.0g/kg。杂草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均产生不良影响,其中穗粒数显著减少是引起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草害区玉米减产20.76%。  相似文献   

19.
<正>一、基本情况甘肃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地带,气候冷凉、日照时间和积温偏低,玉米种植模式为初春播种、秋末收获、一年一熟。目前甘肃地区的玉米种植90%以上以全膜双垄沟种植技术模式为主,较普通露地种植增产30%以上。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主要特点是40cm、70cm大小垄相间、全膜覆盖、垄面集雨、垄沟种植,具有保墒蓄墒、雨水富集、就地入渗、抗旱提温、稳产增产的效果,促进了旱作农业区粮食增  相似文献   

20.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抗旱高产栽培技术是从甘肃省引进、消化、再创新形成的,是由赤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历经10年完成的。该技术提高了旱作区粮食产量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