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1~12月日本进口活成鳗(鳗鲡)的累计数量为14837t,比上一年度的12067t增加至23%。其中,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为6009(t占41%),从中国台湾进口的为8828(t占59%),从数量上看,从中国台湾进口的比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多,从单价(日  相似文献   

2.
从日本财务省的贸易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1~12月日本进口冷冻章鱼的累计数量为39914(t见表),比上一年度同期的49597t减少20%,其中,从摩洛哥进口的为10775(t占27%),从毛里塔尼亚进口的为16224(t占41%),从加那利群岛进口的为75t,从越南进口的为3416t,从中国进口  相似文献   

3.
日本7月份冷冻虾的进口量为26031t,较上年同期增加3%。但从中国只进口了2000t,占上年同期的46%,下降幅度较大。但由于从越南、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进口量都较上年同期增加,特别从越南进口的冷冻虾增幅很大(增加40%)引人关注。然而进口金额因市场行情下跌仅达277亿日元,减  相似文献   

4.
根据日本水产品进口协会统计资料表明,1992年日本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冷冻虾类达225754t,金额为2581亿1400万日元。日本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冷冻虾类的统计数字如下:每个国家和地区后面有2个数字,前者进口量(吨)、后者为金额(百万日元)。  相似文献   

5.
《现代渔业信息》2009,(5):36-36
冷冻虾是日本进口水产品的主要品种之一。据最近日本财务部的进口报关统计,2008年日本的冷冻虾进口量,从1994年最高的30.30万t,23年来跌至20万t以下的19.66万t,比2007年的20.72万t减少5%;进口金额从1994年最高的3387.7亿日元跌至1817.6亿日元,比2007年的2047.2亿日元减少11%。2008年冷冻虾进口量的减少原因,与日本国内的经济不景气需求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据最近日本全国秋刀鱼渔业协会的统计,2009年度渔期(8.12月)秋刀鱼舷提网船的秋刀鱼总产量为30.8万t,比2008年的34.3万t减少10%,其中,北海道以东近海的产量为11.3万t(占37%),本州东北部近海的产量为19.5万t;总产值为213.6亿日元,比2008年的231.1亿日元减少8%;平均每公斤单价为69.3日元,比2008年的67.3日元增加3%;出渔总船数为12404艘次,比2008年的10859艘次增加14%。  相似文献   

7.
渔业动态     
日本下关渔港进口中国鲜鱼贝类已有四年历史。 冰鲜马鲛鱼的行情一直上扬不落,由于鲜度好大马鲛kg为1000日元左右,小马鲛为800日元左右,与去年同期相比,单价上升了50~100%。质量上乘的大小马鲛鱼在市场上已同日本产的价钱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外刊信息     
<正> 中、日、美及澳大利亚的对虾贸易1982年日本的对虾进口量随着从中国进口量的大幅度下降而下降了7%。过去的几年中,日本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对虾,1982年达到最高峰,占日本总进口量的83%,而且,12月份的进口价格也创最高纪录,每公斤为4,000日元。从目前情况看,对  相似文献   

9.
中西太平洋是为日本远洋金枪鱼围网船的重要作业渔场。自1971年开始作业以来至今(2006年10月)已有35年历史,现下作业的围网船数为34艘,年产量为18~20万t之间(其中鲣鱼产量约占78%,黄鳍金枪鱼产量约占19%),年产值在200~250亿日元之间。此外,在上世纪90年代期间曾有11艘日本的远洋金枪鱼围网船首次进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日本珍珠输出为46,244.72公斤,比1981年增加3.9%,上半年金额减少14.7%,下半年减少4.4%。从全年的流通状况看,每3.75克的平均单价,由年初的19美元下跌到下半年的14美元左右。1982年,从中国输入的淡水珍珠总量为12,798.5公斤,价值47.83801亿日元,输入量比1981年增加12.4%,金额减少19%,每3.75克的平均单价为1,402日元,比1981年下跌27.8%。1983年珍珠生产计划:其中马氏珠母贝插16,999.6万只(1982年  相似文献   

11.
最近,从日本财务省的报关统计中获悉,年本水产品的总出口量为289万t,15年来首次跌至300万t以下。日本是世界上水产品消费大国,也是水产品进口大国,水产品的年进口量一直维持在300万t以上。从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200海里时代的来临,日元兑美元汇率的上升,从而使日本国内水产品的供应,开始转向谋求从海外进口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财务省的报关统计显示,2008年日本的水产品进口量为276.6万t,比2007年的289.1万t减少4.3%。水产品进口的金额为15636.5亿日元,比2007年的16361.7亿日元减少4.4%。回顾日本的水产品进口量,1977年实破100万t,1987年突破200万t,1993年实破300万t大关后于2001年增至382.3万t创历史最高记录,然而随后即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3.
据日本大藏省发布的海关资料,1981年日本的冷冻虾进口量是161,752吨,超过了1979年创造的158,672吨的2%.然而,进口虾的总金额却下降到269,152百万日元(1,223百万美元),比1979年的进口总额下降11%,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购买的是低价格的虾仁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鳗鱼养殖业自1985年外销量突破千吨后,至1991年底已达年外销13700t,创汇161.4亿日元(约1.25亿美元),对外销售量比1985年增长了12.4倍多,占日本市场消费总量的12.5%,进口总量的19.6%。初步形成了台湾产鳗鱼、日本产鳗鱼,大陆产鳗鱼三足鼎立之势。本文作者拟就我国鳗鱼业的发展与对策提出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章鱼进口量因西非章鱼资源恶化而年年在减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鱼在日本国内市场是畅销水产品之一,年供应量在15~20万t之间,其中国内生产的约占40%以内,从海外进口的约占60%以上。在进口的章鱼中主要从西非的摩络哥、毛里塔尼亚等国进口,从西非进口的章鱼约占日本进口章鱼总量中的70~80%,近年因为西非的章鱼资源亚化,使日本的章鱼进口量年年在减少。例如,2000年日本的章鱼进口量为l16,260t。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进口珍珠情况: 1986年日本珍珠进口35.76吨、金额135亿7,641万日元,与1985年比,数量减少8%、金额减少14.3%。其中散珠15.21吨、金额98亿4,952万日元,与1985年比,数量减少37.9%、金额减少23.1。串珠20.55吨,金额37亿2,689万日元,与1985年比,数量增加42.9%、金额增加22.6%。散珠与串珠的比率,1985年63:36,1986年43:57,散珠数量大大下降,串珠比率增加。其进口量的85%是来自中国的珍珠,其余各国只占15%,数量为4.92吨、金额87亿8,982.2万日元,与1985年比,数量增加25.4%、金额减少15.5%。按具体国家来说,中国30.47吨、金额47亿8,958万日元,与1985年比,数量、金额都减少12%,  相似文献   

17.
海外篇     
日本生鲜金枪鱼进口情况2005年上半年日本生鲜金枪鱼进口量比2004年同期减少8.05%,各类金枪鱼的进口量比2004年同期低,2005年上半年日本共进口26357吨生鲜金枪鱼,总值达265.6亿日元(约2.46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日本生鲜黄鳍金枪鱼进口量为11385吨,总进口值为7940万美元,主要供应国是印尼(3506吨)、次为斯里兰卡(1408吨)、马尔代夫(844吨)、泰国(825吨)及  相似文献   

18.
从1973年以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日本的右油99%是依靠进口。日本渔船上使用的A重油,在1973年1月,每千公升的价格为9,800日元,到1980年1月,涨至62,000日元,到1981年6月,又涨至70,000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0.75元),据说今后还要上涨。  相似文献   

19.
外刊信息     
<正> 1989年日本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产量继续低于10万吨据日本远洋底拖网渔业协会公布:1989年日本以西地区(即东黄海)底拖网鱼产量8.7万吨,比1988年减少7.4%,继续低于10万吨,鱼价每10公斤为3956日元(比上年高6.6%),1987年为3593日元,1988年为3700日元,鱼价是逐年上升。新西兰鱿鱼减产  相似文献   

20.
总论     
030137日本国内养殖金枪鱼类的发展方向=国内?犷口养殖内活路〔刊,日〕/,J、野征一郎//养殖一2002,39(7)一60一62 (1)日本金枪鱼销售状况:金枪鱼类在日本传统的食用方式,主要是加工成生鱼片和制做罐头食品,倍受消费者的欢迎。自1996年以来冷冻品和生鲜品的进口量连年上升,到2000年金枪鱼生鲜进口的比率,占金枪鱼进口量的45 .8%。主要从中国的台湾省、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新加坡、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口。进口金枪鱼的种类有:大眼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金枪鱼及麦氏金枪鱼。现在,日本国内金枪鱼的销售价为3 000一5 000日元人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