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利用卫星影像资料,采用人机交互判读的方法,搜集与土壤侵蚀有关的遥感、气候、泥沙资料及相关专题图件,通过对地形、地貌、地表组成物质、植被、人为活动等影响土壤侵蚀诸因子的野外实地踏勘和分析,以主导因子定性,绘制出土壤侵蚀图斑,在此基础上参考有关侵蚀研究资料及前人所做过的工作,经专家综合评判,赋予各侵蚀图斑侵蚀量值,最终绘制成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  相似文献   

2.
<正> 当前,在小流域土壤侵蚀编图方法上,还没有规范可循,编土壤侵蚀图件的评价指标也是逐渐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化过渡。由于缺少径流观测资料,加之影响土壤侵蚀量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交叉作用、相互影响,致使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化编图有一定困难。本文旨在探索小流域土壤侵蚀图的一种新的编图方法。该方法针对小流域的特点,采用大比例尺,以图斑为制图单元,在充分采集地理信息的基础上,提取影响侵蚀的主要因素,利用专家系统打分确定各因素对侵蚀强度的影响,建立侵蚀强度定量评价模型,评价图斑侵蚀强度等级,然后编绘土壤侵蚀图。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工作的做法与思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信息源为TM ,利用GIS 软件,采用人机交互勾绘和图斑面积的直接生成与统计等的全数字化操作;工作底图为1∶10 万,土壤侵蚀强度判读正确率> 90 % ,质量检查图斑不少于图幅总图斑数的5 % ,图斑定位偏差< 0 .6 m m ;采用《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判别侵蚀类型和强度。建立的全国、各省( 区、市) 的TM 影像库及土壤侵蚀数字图、典型样地的照片库,为进行土壤侵蚀的动态监测和变化趋势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锦 《土壤学报》1988,25(4):336-348
本文对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认为土壤制图是研究和表达土壤在空间分布的群体结构形式。提出了土壤组合发生的制图原则,以及提高定量化程度的单区与复区并重的制图方式。论述了土壤制图单元的组成分、确定的根据、相应的分类级别;土壤制图单元系统的等级及其排列;土壤制图单元与土壤分类单元的关系和异同。概括了单区与复区两种图斑结构形式及其形成因素,提出首先将复区图斑划分为地形、母质、历史演化、耕作等成因系列,然后再根据土壤群体组成分间的发生联系,细分为许多成因类型的分类观点和实例。还阐述了图斑组合所显示的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性。概述了制图综合在小比例尺土壤制图中的重要意义,综合概括的途径和注意事项。最后简述了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精确识别提取水土保持措施图斑是评估水土保持工程成效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影像是识别水土保持措施图斑的重要依据,伴随着遥感多源识别技术的发展,为图斑识别的精准化、快速化提供了更加有益的技术参考。为了厘清当前该研究现状,运用文献法,归纳总结了用于图斑识别研究的不同数据源、提取技术以及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图斑识别方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应结合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区域特点,强化不同措施特征信息以及不同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协同解译与提取研究,在水土保持措施图斑提取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学科技术从而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图斑提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并探索不同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图斑提取技术和规程的标准化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按照制定的土壤侵蚀图成图系列,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特点,以地形结构特征图为主要控制,按地形一植被条件(或土地利用)一致性原则圈定图斑,用多层逐步判别归类法确定土壤侵蚀的相对等级,再运用试错迭代法并参照各小流域的实测土壤侵蚀资料把土壤侵蚀分级图转化为定量的土壤侵蚀强度图,完成了洪水沟流域的侵蚀等级的地面绝对定标,得到反映各侵蚀因子综合作用的且有充分的地面侵蚀实测数据支持的士壤侵蚀强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GIS技术,结合分形理论,计算了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的分形参数,并对其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分形特征客观存在,不同强度土壤侵蚀斑块形态的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其中轻度侵蚀>中度侵蚀>极强烈侵蚀>强烈侵蚀>剧烈侵蚀>微度侵蚀;土壤侵蚀空间结构的稳定性,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各土壤侵蚀强度空间结构的紧凑度基本上都集中在0.600~0.630之间,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图斑的聚集性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裸土期多时相遥感影像特征及最大似然法的土壤分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运用单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土壤分类及制图,其数据本身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而出现误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制图精度不高。为了提高制图精度,以松嫩平原林甸县为研究区,利用裸土时期多时相Landsat 8遥感影像、DEM数据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从所有单时相遥感影像中提取出多种分类特征,按照分类特征类型进行压缩处理,得到新的多时相分类特征,将不同分类特征进行组合并分别进行最大似然法分类,得到不同分类特征组合下的土壤类型图,通过不同土壤类型图精度来判断各分类特征对于制图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文所提取的分类特征均可以实现土壤制图,使用压缩处理后得到的多时相遥感数据分类特征完成制图的精度更高,总体精度达到91.0%,研究可为土壤精细制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平缓地带数字土壤制图中,环境协变量的选择是提高制图精度的关键。已有研究证明遥感影像可作为推理制图的辅助因子,而如何确定环境因子推理制图时各自的权重已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选取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为研究区,采用3种特征筛选方法进行有效环境变量筛选,探索参与平原-丘陵混合区域制图的因子并确定其重要性,依据选择的相对稳定的指标,进一步探索提高土壤类型制图准确性的途径。根据141个野外独立样点的检验结果表明:在推理制图中,遥感因子在平原区域的重要性程度高于丘陵区域,且遥感因子中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均值(Mean)较为稳定;基于递归特征算法的按地形推理制图精度最高为75.89%,分别高于ReliefF算法和基于Tree的特征筛选算法13.48%和4.97%;此外3种特征筛选算法制图结果中,按地形因子分区制图的精度均高于整体区域制图。因此,遥感因子作为辅助手段参与推理过程可有效提高制图精度。本研究采用的特征挖掘与机器学习算法对提升土壤制图精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图斑尺度探究福建省1990—2015年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除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外,重点挖掘耕地变化图斑个体空间属性特征和环境特征,旨在全面反映耕地变化情况,为政府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提供建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本文从耕地变化整体数量特征、耕地图斑变化属性特征和不同环境下耕地图斑变化特征3个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积较1990年减少7.12%。从耕地净变化率空间分布看,耕地净流失区域不断扩大,但流失强度明显下降。25年来全省耕地转移动态度显著下降,反映耕地资源的稳定性提高;耕地转移动态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2)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变化图斑的分布方向一致,占用耕地图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而补充耕地图斑空间位置有所变化,逐步转移到东北和东南地区。占用和补充耕地图斑数量上趋于平衡,面积上存在“占大补小”的问题,形状上补充耕地图斑更规则。3)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资源呈现出“上山” “上坡” “背阳” “远水”和“相对集中”的趋势。综上,福建省要继续遏制东部沿海地区的耕地流失,提高单块补充耕地的面积,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海拔较低、坡度较低、向阳和灌溉条件较好的优质耕地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监测已成为及时精准发现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的有效手段。重庆高山环绕、丘陵广布且常年云雾,影像采集困难,图斑破碎,是典型的山地城市,传统的遥感人工目视解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满足大区域山地城市的变化图斑提取需求。为提升重庆市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效率,将深度学习理论应用到对不同时期影像的变化检测分析中,采用基于语义信息的变化图斑提取和基于端到端深度网络的变化图斑提取方法,能够自动发现疑似水土保持扰动变化图斑,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监测监管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手段,在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过程中,从迅速实现半自动制图综合、部分关键参数和系数的获取,快速自动实现图层间图斑上下级关系索引、保持各农用地图层数据之间的等别不缺失等几个关键过程的技术层面对不同比例尺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的快速自动实现方法进行研究。着重对最近邻法的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应用其对农用地图件进行了处理,实现只有少量人为参与的不同比例尺农用地分等图件图斑的计算机自动匹配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成果可以在提高农用地图件自动综合处理能力、快速建立不同图层间图斑对应关系、各级别图件的等别序列一致性调整等方面工作朝着自动化流程处理、精确化表达的方向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的发展与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提高,使得遥感影像水土保持措施快速精准提取成为可能。为有效推进水土保持措施图斑精准快速提取的研发与应用,在总结水土保持措施信息提取和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常用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深度学习方法在遥感解译和遥感影像水土保持措施提取方面的改进与运用,对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艳生  吕喜玺 《土壤》1992,24(5):228-233
长江三峡区发生重力侵蚀,除地质因素以外,雨量丰沛、降雨集中、山地丘陵区同时降雨、暴雨迭加和雨、旱相间等降雨特征以及渐发性土壤侵蚀的发展,也是导致重力侵蚀的发生和加剧的原因。重力侵蚀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陷穴和地裂缝等。各侵蚀类型规模分: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型;侵蚀劣度分为轻度、中度、强度和恶度;侵蚀发生的可能程度分;平年可能发生,丰水年可能发生,特殊年可能发生;侵蚀物质分巨石,泥、沙和石质。本文还对重力侵蚀的野外调查制图的记述方法和重力侵蚀的预防措施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水力侵蚀普查是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野外调查单元是本次水力侵蚀普查抽样调查的基本单元,而调查底图作为野外调查的基础工作底图,在野外调查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次水力侵蚀普查覆盖范围广,抽样调查单元的数量巨大,制图流程涉及的工序较多,采用传统人工制图较为繁杂,且容易出错。基于Arc GIS与Python语言,详细介绍了水蚀野外调查单元底图批量制作技术,通过编写批处理脚本程序,自动实现制图模板分发、数据替换、制图输出等流程,极大减轻了制图工作量,对制图的质量保证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土坡面侵蚀垂直分带性及其侵蚀产沙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面从分水岭到沟缘线土壤侵蚀明显表现为溅蚀片蚀带,细沟侵蚀带,浅沟侵蚀带,概述了坡面侵蚀形态的垂直分带,坡沟侵蚀产沙关系,坡面侵蚀产沙分配特征,坡上方来水来沙对坡面,细沟侵蚀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有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的普查方法与成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水土保持情况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该区侵蚀沟道开展的首次全面调查。本文全面介绍了本次普查的对象、范围、内容、技术方法、质量控制和成果,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侵蚀沟道调查方法、分级分类标准以及开展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治理意义重大。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普查以2.5m分辨率遥感影像和1:5万数字线划图为主要信息源,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辨识50km。小流域内长度在100m和5000m之间的侵蚀沟道,提取沟道面积、长度、纵比和起讫经纬度等指标。在沟道提取、数据填报和成果审核汇总等阶段,县级、省级和流域等各级普查机构通过野外核查、室内检查和数据比对等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侵蚀沟道的遥感解译与识别、沟道勾绘精度、图形数据接边进行审核,保证普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经调查东北黑土区共有侵蚀沟道29万5663条。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基于GIS的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一般采用多因素综合法。在基于GIS的操作中,有2 种不同的处理过程,一种为划分评价单元—分析单元属性—判断侵蚀强度,另一种为按影响因素分层提取因子值—层面叠加—判断各图斑侵蚀强度,两种方法都能取得满意结果。根据绿色植物在近红外与红光波段的反射特征从遥感图像中提取植被覆盖信息,普遍使用的植被指数有RVI、NDVI、GVI、SAVI等4 种。评价单元的坡度可由数字化的等高线或DEM模型计算出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无人机和传统地面方法测量侵蚀沟形态的差异,研究无人机影像提取西藏地区侵蚀沟形态的适宜性,以期准确、快速获取西藏地区沟蚀参数,为该地侵蚀沟快速调查与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6个研究地点20条侵蚀沟,对实地测量与无人机正射影像提取的沟长、沟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实地测量相比,影像提取侵蚀沟沟长的平均偏差集中在2%~5%;沟宽的平均偏差集中在0~40%,其中实测沟宽范围在400~1 000 cm时,提取值和实测值的偏离程度最低。在6个研究地点中,影像提取值的偏离程度和侵蚀沟所处位置没有明显的关系。沟缘土质、沟缘线附近的植被及放牧对沟缘的踩踏是影响侵蚀沟形态提取的主要因素。[结论]无人机遥感可为西藏地区沟蚀监测提供便捷、可靠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土壤侵蚀遥感影像判读与几个独特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对遥感影像的判读,采用了遥感信息与地学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与主导分析结合、室内判读与专家经验及外业调查结合、分层分类判读的方法;根据新疆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具有垂直分布规律的特点,在土壤侵蚀分类时主要考虑降水量、海拔高度和年均温等指标;列出了新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影像特征;指出盐碱地的侵蚀分类与戈壁的侵蚀分级是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