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河南省三义寨灌区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动态预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三义寨灌区惠北水利科学试验站2000—2014年作物需水量试验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结合灌区土壤墒情、地下水埋深、作物种植结构等资料,以灌区主要农作物小麦、棉花和玉米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灌区内主要农作物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借助Origin 8.1软件建立了冬小麦、夏棉花、夏玉米日尺度的灌溉需水量经验模型,分析计算了三义寨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并实现了对主要农作物需水量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2.
节水精量全膜覆盖播种机主要针对我国干旱少雨地区设计,不但节水效果大幅提高,而且作物抗旱增产效果更为显著,适用于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  相似文献   

3.
农田水分在"土壤-作物-大气"连续系统内,通过降水、灌溉、土壤蒸发、作物蒸腾、下渗、地下水补给等形式进行着复杂的交换。本文从农田水量平衡原理出发,以农田表层为原型,根据气候条件和作物种植情况,建立农业干旱两层动态模拟模型,模拟农作物生长期农田水分循环过程及土壤墒情信息,为旱情预警预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在墒情很差的土壤上种植农作物,作物出苗率低且长势不旺,这成为干旱年份农民种地最感“头痛”的事情。由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石家庄天源淀粉衍生物有限公司研制的一种低成本高效植物抗旱剂——全玉米粉型抗旱剂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全玉米粉型抗旱剂具有蓄水保墒的功效,科学合理地利用能使农作物增产增效。施用时应注意5点:  相似文献   

5.
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栽培技术,能够改进和优化栽培条件、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墒情、抑制杂草生长,克服农田种植环境中的部分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前作物收获时间,对于培育作物优良品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甘肃省作为我国最先试验地膜覆盖技术的省份之一,现如今甘肃省有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脉冲式局部灌溉与滴灌之间的基本区别。脉冲式局部灌溉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连续向田间供水,其平均灌水强度由作物各阶段需水量决定。这种脉冲系统与滴灌系统相比,不但省水、维护费用低,而且在整个灌溉地块上水量分布也更均匀,不必考虑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渗灌就是采用地下供水方式对农田进行灌溉。其基本特点是工作压力低,供水流量小,次数频繁,能精确控制灌溉用水量,只湿润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具有节水、节能、增产的效果。而在农业上用磁化水灌田,可使土质疏松,加快有机肥分解,刺激农作物生长。为此,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磁化水渗灌装置的组成和磁化水渗灌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农业是一种受控农业,对作物湿度的变化要求比自然农业大得多。为此,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可控设施环境内植株类农作物根施水肥药等技术中的同类型产品进行了对比研究,运用活塞连杆机构设计并开发了一种新型农用机具,使其密封、安全、通用性能更趋合理。其不但制造成本低廉,而且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绿地精准灌溉控制系统设计与最优灌溉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绿地精准灌溉控制系统中两点法测量土壤墒情的测量精度,通过对土壤水分传感器一体化的研究,设计了双层复合土壤水分传感器,相比于传统的两个传感器策略,使用该复合型土壤水分传感器测量结果更加精确,且降低了能耗。为了获得绿地作物的最优灌溉量,确保灌溉水不浪费且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求,以高羊茅为例,通过实验,在综合分析高羊茅生长需求、土壤墒情和部分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适合于高羊茅的最优灌溉量为12 mm。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处于丘陵地带,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少,地块面积较小,对于旱地作物的播种,由于不适用大中型的机动播种机作业,基本上还是采用人力播种,人力播种不但不能保证播种的均匀性,而且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甚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为此研制耐用、易修、轻便灵活适应于旱地小田块作业的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的测量对于作物的正常生长以及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现对土壤水分的动态预测进一步实现对作物的科学供水,对实现精准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通过对现有网络预测模型的研究,发现传统的土壤含水量预测主要使用依据以往经验推导出来的预测公式进行计算,参数固定,不具备实时性的特点。基于此,课题组建立了BP动态多因素神经网络模型和RNN动态多因素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对两种土壤水分动态预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RNN模型的动态多因素土壤墒情预测具有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及时准确地获取灌区土壤墒情信息。【方法】以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及MODIS遥感数据分别以表观热惯量及植被供水指数法反演土壤墒情,以混合象元分解的植被和土壤的丰度作为权重因子,对2种方法反演的土壤墒情进行了融合计算。【结果】利用植被供水指数法和表观热惯量反演的土壤含水率与实测含水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47和0.51,同时将2种方法相结合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更高,实测含水率与计算的土壤含水率相关系数达到0.73。【结论】融合方法可以更好地计算灌区非均匀覆盖区的土壤墒情。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土壤墒情动态预测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墒情对作物生长发育及节水灌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2011-2012年的实测墒情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三义寨灌区土壤墒情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理论构建了灌区不同埋深条件下土壤墒情的数值预报数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能够准确预测三义寨灌区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土壤墒情分布情况,为大型引黄灌区精细化灌溉模式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饮水器试验台设计及应用陈木文,朱良随着养鸡事业的发展,饲养方式也随之改变,传统的水槽式饮水设备已不能满足节水、防疫以及鸡粪处理的要求,因此,迫切要求采用新的供水系统。目前饮水器是代替水槽供水的一种最合适的供水方式,它不但能节水,减少水质污染,而且能大...  相似文献   

15.
土壤墒情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干旱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农作物覆盖下地表土壤墒情反演精度,基于Sentinel-1雷达数据和Sentinel-2光学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采用全连接深度神经网络的监督学习模型反演研究区麦田的土壤墒情。结果表明:当隐含层层数为6,隐含层节点数为80,迭代次数为450时,获得模型的最优解。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决定系数为0.925 2,均方误差为0.000 8,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农田地表土壤水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1.用机械播种作业的农业技术要求播种前应根据作物的品种、地温、墒情因地制宜地确定播种期。播种量是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和历年来生产实践所总结出来最佳播种量而确定的,实际播种量不超过规定播种量的±5%。根据作物品种、地温、墒情、土质等确定播种深度。覆盖要严密,播行端正,行距一致,地头整齐,不漏播和重播,而且下种要均匀,种子无机械损伤。播后应镇压耙耱,因墒情过差时可镇压提墒。若播种带施肥时,施肥量不能超过规定数量,并做到施肥均匀,肥料和种子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化肥腐蚀种子。2.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作业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土地墒情对于农作物的出苗和生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农田的抗旱和施肥,对最终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墒情监测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是农情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GPS/GSM设计了一种以C8051F340为核心控制器,以蓄电池为主,太阳能充电为辅的供电方式的便携式土地墒情监测系统。可随时随地检测土壤墒情并实时显示,并利用GPRS实现监测系统和中心服务器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8.
多能互补农业温室系统需深入考虑作物安全生长的环境条件,从而优化调控多源设备功率,实现系统的经济、低碳运行。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作物安全性的多能互补温室低碳控制方法。首先,构建含电、气、热农业温室综合能源系统的供能架构,建立各农业设备功率模型,阐明能量流和功率耦合设备的能量转换机制;然后,研究农作物生长的光照、温度、供水的安全边界条件,提出作物的日光照量与小时光照量合理范围、室内恒温的供热功率范围、科学供水的用电功率范围与用电时间范围,并采用数学模型详细描述;再者,提出电、气、热碳排放核算指标,建立综合运行成本和碳排放成本最低的功率优化控制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得到优化用能方案;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已有的农业干旱研究中,土壤墒情的模拟与干旱程度的动态评估常常是独立进行的,二者并没有统一起来。基于此,建立了田间土壤水分平衡模型,通过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模拟农业干旱过程。为了将土壤墒情模拟与农业干旱的动态评估统一起来,引入了阶段性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通过干旱缺水对农业产量影响的定量分析,反推得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分状况对应的干旱程度和缺水权重,从而将土壤墒情模拟与农业干旱评估结合起来,达到农业干旱动态模拟与评估的目的,为从土壤墒情状况实时动态评估农业干旱程度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方法。最后将提出的模型方法结合某灌区进行了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农田墒情是作物灌溉的重要条件,基于我国土壤含水量基本参数量测技术的现状,提出了灌溉墒情量测应用技术的研究理念和技术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