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深圳市南山区山地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南山区山地植被的特点,划分出了群落类型。南山区山地植被可划分为1个植被型组,3个植被型,3个植被亚型,6个群系组,18个群系,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宁夏东部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应用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以重要值为测度基础的聚类分析将研究地区65个样地植物群落划分为14个群系,23个群丛单位.PCA排序空间反映出各群落类型间的分异关系以及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表明群落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盐基总量的组合动态.  相似文献   

3.
宁夏东部退化草原植物群落类型数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宁夏东部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应用聚类分析、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以重要值为测度基础的聚类分析将研究地区65个样地植物群落划分为14个群系,23个群丛单位。PCA排序空间反映出各群落类型间的分异关系以及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表明群落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盐基总量的组合动态。  相似文献   

4.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的植被和主要植物群落类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广州白云山的植被特点,划分了群落类型,并描述了每种群落类型的特征。白云山的植被可划分为3种植被型组、3种植被型,4种植被亚型,12个群系和29个群丛。  相似文献   

5.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重庆东部地区药用保护植物金荞麦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金荞麦群落的116个样方分为14组,根据植被分类原则划分为14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物种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光照、海拔等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表明光照和海拔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渝东地区药用保护植物金荞麦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重庆东部地区药用保护植物金荞麦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金荞麦群落的116个样方分为14组,根据植被分类原则划分为14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物种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光照、海拔等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表明光照和海拔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重庆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21个样地的群落调查,利用等级聚类分析方法对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讨论了常用4种聚类策略。结果表明:组平均是等级聚合分类的最佳策略;四面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可分为4个群系类型。  相似文献   

8.
白芝兵  张洪江  任改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39-14843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对重庆四面山森林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四面山50个调查样地划分为14类,代表14个群系,分类的结果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四面山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性质的次生植被类型。DCCA二维排序的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TWINSPAN分类所得到的14个群系在DCCA二维排序图上均有其相应的分布范围,但不同的森林植物群落间没有显著的分界界线。由海拔决定的土壤水分和温度的综合梯度是决定四面山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素,坡度和坡位对植物群落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大面积人工营造杉木林也对植物群落分布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地质统计学影像纹理,定量分析草地植被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异规律,为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方法】从科尔沁草原地区奈曼县57个退牧还草区域中遴选出25个有代表性的样地,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10种典型植被群落的试验变异函数并拟合到球状模型,用变程和基台值来表达植被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然后将从影像中计算得到的变异函数模型参数与样地植被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对应起来,反演植被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样地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在分析的25个样地植被群落中,大多数种群的空间相关性和变异强度均较大;根据变异函数值、变程推断得到的样地优势物种与实际调查结果吻合率达到95%。【结论】应用地质统计学影像纹理研究草地植被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方法可行,该方法能较准确地从影像上直接推断优势物种并分析种群空间结构的变异规律,极大地减少了人工调查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53块样方资料,对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自然恢复植被进行了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显示:由TWINSPAN数量分类可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划分为11个群落类型;以TWINSPAN数量分类为基础的DCA二维排序图将样方分为4个生态类型,反映了门头沟区煤矿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规律,即草本群落→灌丛群落→灌丛向乔木群落过渡→乔木群落;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自然恢复植被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第一排序轴表达了朝植被自然演替方向的一个综合梯度,第二轴主要表现出自然恢复植被的坡度、坡向的变化趋势,即水分和温度;DCA排序反映了群落在主要环境梯度上的分布,而DCCA排序进一步表明了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DCA数量排序方法,在群落水平上对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荒漠植物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排序轴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群落分为盐穗木群落、梭梭群落和白梭梭群落三个典型群落类型。通过排序分析土壤盐渍化与盐穗木群落相关性较强,梭梭群落与土壤肥力、白梭梭群落与土壤酸碱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梭梭+白梭梭群落的过渡带上,土壤各因子含量也随之发生过渡变化,而盐穗木群落与梭梭、白梭梭群落有明显的界线,表现出了恶劣生境下的物种趋同性。综合分析表明了在隐域条件下土壤因子含量与植被格局的一致性,也反映了植被对生境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性及数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在样地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对群落分布及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山山地荒漠草原区植被主要为灌丛植被和草本群落植被,符合干旱环境下具有长期放牧史的山地植被发育特征。由于山体岛屿化结构明显、生境碎化严重,植被景观斑块状明显,植被在山体内垂直分布格局不明显,受海拔因素影响较小。灌丛和草本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梯度差异的影响,不同群落类型的群落多样性有差异,灌丛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数量排序、分类结果与植被生态地理分布以及物种组成分析相吻合。数量分类易于生境解释,因此在群落分布生境分析上有重要意义。灌丛植被在该山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生态功能维持的主要因子。所以,在本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该重点放在灌丛植被。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植物群落生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TWINSPAN、DCA、CCA、DCCA等数量分析方法,从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对黄土高原植物群落类型、结构、生态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排序和分类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反映黄土高原植物群落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景区湿地植被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方法(DCA)对五台山清水河湿地植被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57个样方分为牡蒿群落、鹅观草群落、地榆+委陵菜群落、水蓼+东方蓼+薄荷群落、水蓼+酸模群落、北水苦荬+东方蓼群落.2)DCA第1轴主要反映了人为干扰程度因子;DCA第2轴主要反映了海拔因子.在DCA图中,湿地植被相应地沿对角线从旱中生的群落类型逐步向湿生群落过渡.3)TWINSPAN和DCA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它们都客观地反映出人为干扰与湿地植被之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绿汁江下游区域天然灌草丛群落在同一地理单元中的分布格局与环境变化规律,探索群落分布形成机制,找到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的重要挟点,提出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办法。  方法  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主成分分析(PCA),以峨山县绿汁江下段灌草丛群落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植被分类并分析环境关系。  结果  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显示:854个图斑可划分为19个群丛组65个群丛。PCA排序结果显示:第1轴呈现了土层厚度、雨水截留量、保水能力的变化,第2轴呈现了干热方向的变化。垂直气候梯度灌草丛的丰富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原面亚热带、干热河谷带、中山南温带。各垂直气候带中都具有典型指示类型。干扰强度大的地区形成了以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 schwerinae、山矾Symplocos sumuntia、萌生栎Quercus spp.、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灌草丛为主的分布格局。  结论  生境过滤和人为干扰是灌草丛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形成机制。通过分析同一地理单元的天然灌草丛群落分布,可了解种群生态幅度和最适生存区。参照群丛组与环境关联关系可判断生态系统中物种所受到的主要生态胁迫。图3表5参34  相似文献   

16.
南平部分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南平部分森林群落样地的数据研究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用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种间相遇机率(PIE)和Shannon-Wiener均匀度作为多样性测定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纬度带内,具有越接近群落的顶极阶段,其物种多样性越高的趋势;同一群落类型的样地,具有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呈减少的趋势;从群落结构组成上看,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低于下木层,体现群落向区域顶极阶段演替.认为物种多样性测定与比较,说明群落的结构、类型、生境和演替等方面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聚类分析,对巴盟地区不同类型草场昆虫群落进行了排序或聚类,并对不同方法的排序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草场昆虫群落与草场类型及其植被条件有关。主分量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排序效果优于模糊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8.
浙江现实植被多为干扰作用的梯度或者群落发展的梯度,而不是与生境梯度相联系的稳定群落的梯度。因此,本文采用与优势度类型不同的布朗—布朗喀学派分类方法,以及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方法,对浙江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分类,以鉴定其群系组的分布格局和生境类型。结论表明浙江省典型常绿阔叶林是由青冈林、润楠桢楠林、栲类木荷林和乌岗栎林等4个群系组构成的群落镶嵌体。地形、土壤母质和距离开始演替的时间这3个独立于植被的决定小分布的状态决定因子,决定着上述4个群系组的生境类型。它们分别为云雾带生境,散射光生境、直射光生境和硬叶林土壤顶极生境。根据群落的优势属来看,浙江典型常绿阔叶林与日本照叶林的基本结构相同,与由优势属构成的东亚森林带基本结构的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19.
福建海岛亚热带灌丛的极点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极点排序法对福建海岛灌丛群落样地进行排序 ,排序结果与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了极点排序法可以揭示灌丛群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群落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灌丛群落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