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勇 《甘肃农业》2014,(9):13-14
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白银市为例,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实质、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结合集蓄利用现有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具有技术简单、成本低、水质可靠的特点,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实,以白银市城区为例,论述了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的原则,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结果表明通过集蓄利用现有雨水,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状况,而且技术简单,成本低,水质可靠。但目前人们对城市雨水集蓄认识还不足,因此应该加强宣传,培养意识,从制度和规范入手,实行一些必要的措施,进一步推动城市雨水集蓄系统工程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雨水集蓄利用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的集蓄利用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发生了变化。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雨水集蓄利用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问题上,对设定的各种方案进行优劣性评价,为解决雨水集蓄利用区复杂的生态经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实例证明,该优化方法有利于发挥当地自然优势、经济优势,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雨水的集蓄利用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发生了变化.将层次分析法应用到雨水集蓄利用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问题上,对设定的各种方案进行优劣性评价,为解决雨水集蓄利用区复杂的生态经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实例证明,该优化方法有利于发挥当地自然优势、经济优势,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等,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相似文献   

6.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固原地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固原地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发展固原地区先进、高效、适用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宁南山区解决干旱缺水、促进雨水资源化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程技术措施。通过对宁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宁南山区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滁州南屏山公园规划建设为背景,构建生态景观各要素,形成雨洪管理系统,在具体生态要素规划上利用公园绿地形成城市生态廊道构筑公园内外联系,利用自然资源与人工设施,构建道路、绿带和水系等生态景观要素。通过整体布局,使公园基质内外完整统一,重点在园内建设透水性铺装、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植被缓冲带,利用雨洪管理系统中的雨水策略、净化策略、涵养策略、恢复策略和植物生态群落策略实现公园绿地环境内的可持续并体现"互惠共生"的包容互通。  相似文献   

9.
通过源头控制工程对雨水径流进行控制,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城市建筑小区基本单元对雨水的吸纳、滞蓄作用,采用渗、滞、蓄、等多种技术,可提升老城区雨水控制能力,降低内涝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因由山地校园复杂地形制约水系统构建这一问题而产生,力求通过引入生态雨洪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建立山地校园景观水系统规划方法,激活校园水环境,完善整体山水格局。以武汉大学为例,规划运用了屋顶花园、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洼地、植草沟、旱溪、多功能调蓄池、人工湿地、渗透池等生态雨洪管理设施从雨水收集、收集调蓄、净化利用等方面建立了四套系统性的"雨水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地形条件,创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水景观环境,各处水景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山地校园完整的景观水系统,实现了雨水资源的景观化利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张浪  程佳佳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73-174,184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性发展趋势,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是城市地下空间的特殊组成部分,其开发的便利性和必要性与生态功能的制约性,是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关键。本文从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功能出发,探讨其制约因素,提出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应建立的体系,引导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合理利用,以期能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崔韩  郭亮辉  高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986-5989
针对苏南城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下垫面条件的显著变化,以及平原河网往复流的复杂特性,采用由设计暴雨推求洪水过程的途径,进行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具体包括设计暴雨计算、产汇流计算、河网汇流计算等。以常熟市为例,以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对其现状和规划条件下的水利工程进行防洪安全校核,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河流景观整治中的类自然化形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河流迥异于乡村田园河流和乡村溪流,在河流景观工程建设上受到城市环境、水利及生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结合南京滨水绿地实例和国外城市河流成功改造实例,对中国近年来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滨水景观日趋硬质化、重视觉形式和肆意设置休憩空间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河流本身的自然原生态价值与潜力和大众需求为前提,提出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视其所处地段环境条件进行因地因势满足城市河流的防洪功能,以期在基于生态工法下找到适当的理性实践途径,最终达到城市河流最观类自然化形态保护和恢复的目的。参11  相似文献   

14.
周燕  樊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72-10373,10379
在分析城市河流景观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城市河流历史文化景观再生的观点来进行河流景观研究的理念.分析得出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美学属性的特征及研究重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城市河流景现的保护与利用的科研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贵州红水河地区艾纳香植物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贵州艾纳香资源现状及资源变迁情况,对贵州红水河地区艾纳香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和走访调查,结果表明,艾纳香的生态类型有3类:中海拔裸露干地型、低海拔裸露半干地型、河谷河滩型生境;生境特征有3种类型:低海拔山坡草丛、灌木生境、公路迹地砂砾生境、低海拔河谷半湿地生境。并对艾纳香的市场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艾纳香资源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雨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收集利用雨水既可以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又是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大量文献表明,城市公园具有雨水管理、净化和再利用等多重功能,是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中流砥柱。以城市公园内的基本要素作为切入点,对近年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从雨水利用技术结合铺装、绿地、水景和建筑4 个方面进行逐个分析。总结得出各项技术的可行条件及优缺点,并针对目前城市公园关于雨水利用技术的建设的不合理、管理的不完善和后期维护不全面等问题进行讨论,同时展望未来城市公园雨水利用技术研究趋势必将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并且雨水利用技术不再单一使用,而是多种技术综合运用来达到城市公园雨水收集最大化。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雨水利用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魏璐璐  李静  程佳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104-7107
从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可行性、功能与规模的角度,对城市公园地下空间利用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量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指标体系的概念性框架。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雨水资源匮乏,对城市开发建设项目采取雨水综合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危机,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压力,而且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城市水体污染.对山东省开发建设项目雨水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不同类型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特点,总结出了山东省城市建筑小区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公园与景观绿地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20.
’98长江洪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形成’98 洪灾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指出森林植被减少、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围垦, 是导致长江洪灾的人为因素, 并着重分析了水土流失与洪灾的关系. 提出了治理洪灾的几项对策, 即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标本兼治、分类经营、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强执法和管理力度、注重科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