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造园手法小议我国造园,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园林之母”。我国造园起源于殷商时代,雏型为“囿”。“囿”即一种打猎的园子,是将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滋生繁育,以供帝王狩猎之用。到了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囿”的单...  相似文献   

2.
1.园林的起源 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的释文是"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园林"的最初形式,以"囿"作为中国古老园林的概念."囿"在殷代甲骨文以及后来的石鼓文中,都画成田字形方格,方格中填满了各种各样的草木.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看,"囿"是指划成一定范围的植物领域,也是古代天子与诸侯的狩猎场地,而后发展成为划定区域养禽兽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正>七孔桥宛如玉带、孔孔相连。九台环碧,浓荫洒地、水光潋滟,最高处是晾鹰台,观囿台正对公园北门,可以欣赏到"南囿秋风"的美丽景象。南北牌楼,巍峨庄严、华丽中带有一丝沧桑,仿佛在给大家讲述天地间的风云变幻、几个世纪的时光更迭、几百年的人文荟萃……7月28日,南海子公园二期正式开园迎客,吸引大批市民入园参观游览。  相似文献   

4.
植物造景     
一、园林植物配置艺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园林植物配置艺术的理论是随园林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商周奴隶社会的囿是我国园林的雏形,那时仅利用一片天然森林,在其中放养野生动物,供奴隶主狩猎游乐。以后又在囿内豢养珍禽异兽,并引进名贵花木以供观赏。在那时,囿内根本谈不上有植物的艺术配置。在自秦汉到魏晋的600多年封  相似文献   

5.
建设现代生态型的花园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绿化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环境绿化”、“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化”、“花园式城市”等不断成为园林界的热门话题。这是时代对我们园林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园林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或新机遇。一、“花园城市”的由来与发展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园林的发展历史。最早的园林形式是“囿”,见之于我国及波斯,利用现成的自然林围起畜养动物,这一阶段可称为园林的萌生阶段或自然阶  相似文献   

6.
一、后基因时代2000年6月26日 ,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然而 ,一个信息的发布 ,却使这一天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中国6国科学家 ,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的基本破译 ,被称做是继进化论、相对论、登月飞行等人类重大发现之后 ,又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就 ,昭示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基因组约含6万到10万个基因 ,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 ,分布在细胞核的23对染色体中。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  相似文献   

7.
唐熙荣 《广东园林》1993,(3):12-13,19
我国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囿,而园林以囿的形式存在,在商殷时期就已相当发达了。囿,就是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也可称作为畋猎园。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滥生繁育还可挖地筑台,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古代的囿,就其内容而言比较单纯,除了夯土筑台掘沼养鱼外,都是朴素的天然景象,野生的动物和植物。它满足的,仅仅是供帝王贵族在呆腻宫庭生活后的一种消遣,在设计构思中,不存在意境的创造,而只不过是一种“羊大即美”的朴素美。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蜜蜂消失,人类将只能存活4年。"这是爱因斯坦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精辟而形象的概括。也就是说,如果蜜蜂灭绝,农业栽培作物将无法完成传粉过程,导致无法产生果实,农业产量就会暴跌,人类将面临饥荒的威胁。如今,地球是已知惟一发现有生命的星球,我们人类有幸能够生活在这个星球的怀抱里,应  相似文献   

9.
<正>在大兴新城、亦庄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有这样一座公园,地处北京城南中轴线上,被列为"燕京十景"之一。这里曾经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坑,如今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这里春有"万枝花节"、夏有"湿地鹿鸣"、秋有"南囿秋风"、冬有"猎苑冬雪";这里随处可见的水域周围,各种花卉在阳光下烂漫绽放,鸟儿在湖水中畅享自然。  相似文献   

10.
早在农耕时代,人类就发现地下原煤、原油可以用做燃料。但直到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原煤、原油才得以大量开采利用,并逐渐形成了能源依赖型为标志的“石化经济”。随着对煤炭、石油开采量的惊人扩大,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在内的任何矿产资源都是难以再生  相似文献   

11.
<正>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探寻,并且从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校正自己的方向。农耕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人类的活动尚在自然的承受范围之内;工业文明时代来临,人类开始利用自然并征服改造自然,过度的物质生产使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迫使人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与森林有着血肉难分的关系:人类的祖先由森林动物的一员,逐渐进化到今天的人,从森林中走出来,并依赖森林得以生存,这是原始文明时代的特征.农业文明时代,以毁林开荒,变森林为农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正向世界发出"绿色治理"的铿锵之音。然而就在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全球气候治理史上里程碑的《巴黎协定》,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打击。联合国秘书长评价,这"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情"。国际社会批评这是对地球未来构成严重威胁的"惊人之举"。  相似文献   

14.
绿色人造板关键技术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凯夫 《国际木业》2003,33(3):10-12
21世纪是环境保护的时代,人类崇尚绿色,正视环境的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和高效利用资源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效利用废弃物和速生木材,经界面层设计和复合,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制造绿色人造板意义重大,世界各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园林史考韩杰我国的园林艺术举世闻名,我国建造园林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园林又叫苑,古时多为皇宫饲养禽兽、种植林木和打猎的地方。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就开始营造林木之囿。相传,殷王纣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建立林苑,并在朝歌(今河南淇县)花七年时...  相似文献   

16.
原鸡的驯化     
<正>雉类家族有一个特殊的分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不久就进入人类的生活,之后随着人类的脚步走遍世界,成为今天世界上数量最大的鸟类——鸡。鸡是人类驯养的第一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家禽。今天,鸡提供的肉和蛋是全世界所有国家日常饮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鸡的祖先是雉类中的原鸡。虽然原鸡属所在的鸡形目以"鸡"命名,但原鸡属仅有4个物种,是鸡形目雉科中一个很小的分支。研究显示,原鸡属与竹鸡属、鹧鸪属亲缘关系较近,与孔雀、鹌鹑等的亲缘关系次之,与常被称为"野鸡"的雉鸡、长尾雉和锦鸡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  相似文献   

18.
<正>陇中一带的人形容地势陡峭时,就说那里"立不住老爷,放不住献饭"。"老爷"指的是神的牌位,"献饭"指的是敬神的供物。连"老爷"都立不住的地方,庄稼也立不住脚。这样的地方,应该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但偏偏这些地方,让人类长久地居住了下来。这是因为,人们把"放不住老爷"的地方铲平了,立上了"老爷",放上了"献饭"。而且发现被铲出来的这一片土地上,可以积雨水,来年草长得茂盛,后来种了庄稼,庄稼也长得精神,可以多收三五斗,由此便得到启发,将那陡坡地铲出一片一片的平地来,这样的平地后来被命名为"梯田"。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梯田的解释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经济都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这是一切时代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不是现代知识经济特有的个性特征。以此作为知识经济的定义就区别不出现代的知识经济与以往时代的经济有何不同,也没有揭示出作为“新型经  相似文献   

20.
正雪豹原本是最神秘的猫科动物之一。它们选择远离人类活动的高寒山地,一直踪迹难觅,被称为"雪山隐士"。近年来,它们开始不时被人类发现、拍摄,甚至"直播",成为"网红""明星",但在那些世界最高的山地,雪豹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