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白2号系猪经过5个世代的选育,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设计指标。总产仔数12.25头,60天育成头数9.925头。20天窝重41.33kg,60天窝重197.1kg,育肥期平均增重583.3g,达90kg体重的平均日龄180.9天,每kg增重耗料3.4kg,瘦肉率58.65%。与杜洛克猪杂交,育肥期平均日增重673.4g,达90kg体重平均日龄170.3天,每kg增重耗料3.27kg,瘦肉率6  相似文献   

2.
粗毛型长毛兔配套系培育研究(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续上期)2世代选育进展及结果2.1各世代生长发育测定2.1.1父系生长发育(见表3)一世代兔比零世代各阶段平均体重都有较大提高,尤其以40日龄、2月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提高9.74%和8.49%,差异显著(P<0.05)。说明杂交一代生长高峰前移,表现了明显的杂种优势。二世代与一世代相比,生长高峰前移,各阶段体重也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三世代以后体重增幅明显减小,到四世代,2月龄、5月龄、8月龄、11月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1781.59g、3724.02g、5109.01g、5344.26g,分别比零世…  相似文献   

3.
荣昌猪瘦肉型品系肥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荣昌猪瘦肉型品系0至5世代共246头同胞肥育试验猪进行了肥育性能测定。结果表明,通过六个世代的选育,荣昌猪瘦肉型品系具有优良的胴体品质及较快的生长速度,并保持了原种荣昌猪肉质优良的遗传特性,胴体瘦肉率、肩腰荐三点均膘、后腿比例、胴体长分别由0世代的51.73%、2.63cm、31.39%、84.75cm提高(降)至5世代的55.00%、2.06cm、32.39%、87.25cm,分别提高(降低)了6.3%、21.7%、3.2%、2.9%;20~90kg日增重、每增重1kg耗料、达90kg体重日龄分别由0世代的450.0g、4.17kg、234.9天提高(降)至5世代的598.8g、3.39kg、189.5天.分别提高(降低)了33.5%、19.3%、19.3%。  相似文献   

4.
刘志武  闻殿英 《养猪》1992,(4):13-14
黑花猪瘦肉系的选育从1980年组成基础群后,到1992年已进行了五个世代,截止1991年零——四世代的选育结果表明:初产猪的产仔数,育肥猪达90.00千克体重的日龄、日增重、肉料比、瘦肉率、平均背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7.83头,240.5天,565.00克,4.69、47.33%,3.44厘米提高到8.22头,204.9天,614.22克,3.02、53.64%和2.77厘米,与引进的瘦肉型公猪杂交有明显的杂交优势,深受用户欢迎。除世代选育核心群外,世代猪已推广到齐齐哈尔市郊区讷河、克东、拜泉等所属重点县。大庆油田、双河农场、花园农场、扎兰屯市、安达市等市、县,场基础母猪饲养量近  相似文献   

5.
作者研究了豫农白猪Ⅱ系的肥育和肉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豫农白猪Ⅱ系种猪日增重、活体背膘厚、料肉比分别从零世代的699.49g、12.10mm、2.79提高到四世代的763.90g、8.47mm、2.71;分别提高64.41g、-3.63mm、-0.07;胴体分析结果表明,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胴体6~7肋间膘厚分别由零世代的61.93%、38.75cm^2、2.29cm,提高到四世代的66.14%、44.03cm^2、1.41cm,分别提高4.21%、5.28cm^2、-0.88cm。肉质性状方面,除系水力由82.98%提高到84.96%外,肉色、pH、大理石纹四世代分别为6.05、3.20、3.13,与零世代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属正常。  相似文献   

6.
陈岩锋  吴提良 《养猪》1995,(3):22-23
杜长福组合24窝平均产仔数12.25头,产活仔11.59头。206头肥育,20 ̄90千克肥育期100.9天,日增重692.6克,料重比3.11。22头屠宰测定瘦肉率60.38%,pH1值6.21,无PSE肉,肉质良好。杜长福毛色分离为白、黑、棕三种毛色,与增重间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杜洛克猪新品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远著  王振骅 《养猪》1994,(1):28-32
杜洛克猪新品系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选育。于1987年秋组建基础群,一年一个世代,迄今已完成四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产仔数:初产母猪为919头,经产母猪为10.6头;同胞肥育测定猪试期(30-90千克)平均日增重为730.1克,达90千克体重日龄为164.27天,每千克增重耗料2.96千克,90千克体重屠宰胴体平均膘厚为2.22厘米,眼肌面积32.65厘米2,腿臀比例31.65%,瘦肉率64.15%。主选性状日增重和瘦肉率比选育前分别提高61.31克和2.02%,作为父本品系通过初步杂交配套利用,表现了良好的配合力。目前已推广种猪3300多头。  相似文献   

8.
对N3系G0-G5共427头同胞肥育猪进行了肥育性能测定,并抽宰143头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测定。结果表明:通过6个世代的选育,其试期日增重1饲料转化率、达90kg体重日龄,分别由G0的543g、3.42kg、221d提高至G5的590g、3.19kg、195d,分别提高8.66%、-7.21%、-13.33%;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膘厚、胴体直长分别由G0的42.71%、22cm^2、3.37cm、78.63cm提高至G5的48.21%、28cm^2、2.89cm、93.82cm,分别提高了12.88%、-27.27%、-16.61%、19.32%。各世代猪内质指标正常。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地方猪种的生产性能及利用前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和雅南猪是四川省主要地方猪种。具有繁殖力中等(初产窝平产仔7.8-9.62头,经产9.7-10.5头),肥育性能差(农村条件下平均日增重337-386克,每千克增重耗料3.64-4.13千克;任食条件下分别为520-602克,3.44-3.85千克),积脂力强,瘦肉率低(在任食条件下分别为34.3-38.6%和40.9-43.5%),适应性较强,肉质优良等特点。以该四品种为母  相似文献   

10.
一、DⅢ系 DⅢ系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八五”期间育成的我国瘦肉型猪杂交配套母本新品系。 (一)DⅢ系的主要性能 1.繁殖性能:经7个世代选育DⅢ系的繁殖性能有显著提高。初产母猪总产仔数从0世代的(9.28±2.90)头提高到(10.58±1.76),提高14.0%;产活仔数从(7.53±3.31)头提高到(9.72±1.35)头,提高29.08%;平均窝育成仔猪数(7.78±2.06)头,初生窝重(11.47±1.98)公斤,断奶窝重(139.78±37.30)公斤(5世代);经产母猪产仔数由13.05头提高到14.08头,产活仔数由11.78头提高到13.70头,分别增加了1.03头和1.92头。经大…  相似文献   

11.
复合酶制剂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5日龄断奶体重在9kg左右的长大二元杂交仔猪24头,随机分成两组,研究添加复合酶制剂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在35~40kg6头阉公猪采用全收粪法进行消化试验,研究复合酶制剂对日粮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酶制剂能显著提高生长猪的生产性能和日粮养分的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日增重提高8.29%,饲料转化率提高8.89%,粗纤维表观消化率提高36.76%,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17.23%,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提高9.75%。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条件,饲料和饲养管理制度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完成了杜洛克猪五个世代的群体继选育,结果是杜洛克公母猪平均每个世代的选育进展分别为:2~6月龄日重分别提高10.78%和6.13%,90kg体重6、7肋的背膘厚分别降低8.42%和8.39%,综合选择指数分别提高8.82%和7.72%,对二至五世代公猪饲养试验,五世代较二世代日增重(30~90kg)提高6.92%,每公斤增重所需饲料减少5.84%,五  相似文献   

13.
N3系,选择乌金猪和DⅢ-2系组建基础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经过G0-G5共6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其主要经济性状已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333头母猪头胎平均产仔数9.50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2.89头,肥育期日重590g,饲料利用率3.19,达90kg体重195d,肉质优良,后备猪生长发育良好,主选笥状变异系数较小,6世代平均近交系数达8.86%,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遗传相似性,杂优猪日增生723g,达90kg体重167d,胴体瘦肉率53.83%。同时深入开展有关配套技术和专题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N3系选育群体规模大,推广速度快,已初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尹政  赖以斌 《养猪》1996,(1):23-25
南昌白猪经4个世代选育,四世代母猪头胎产仔10.37头,60日龄窝重151.且千克。四世代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92.2千克,日增重591克,料重比3.07。三点平均背膘厚2.28厘米。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84.3千克,日增重539克,同胞(半同胞)屠宰测定瘦肉率57.99%,日增重640克,料重比3.09。毛色耳型基本一致,具备瘦肉型猪体型,测定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还代缩小。遗传性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5.
白长猪选育     
经过4个世代的选育,长白猪的主要性状均达到或超过了选育目标。公母猪的30~90kg日增重平均每个世代分别提高24.5g和22.5g,达90kg体重平均背膘厚平均每个世代分别降低4.62%和4.04%,综合选择指数分别比零世代提高了16.98和19.88。选育后的长白猪适应性强,繁殖性能好,肉质优良。  相似文献   

16.
山西肉型猪新品系(SD—Ⅰ系)6月龄体重遗传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混合模型BLUP法对山西瘦肉型猪新品系(SD-Ⅰ系)选育过程中0-4世代40头公猪的447头后裔6月龄体重进行了遗传趋势评估。结果表明,群体平均育种值随世代的增加而增加,说明SD-Ⅰ系猪选育过程中所采取的育种措施是有效的。各世代间基本一致,且除0世代外,对表型值都有正的效应。继续进行选育,6月体重有提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对瘦肉猪专门化父系杜洛克猪0-3世代后备公、母猪共397头进行了生长发育性能测定。后备公、母猪生长发育良好,后期(4-6月龄)生长更快,三世代后备公母猪6月龄一重分别为89.8和85.4千克,体长为116和112厘米,胸围101和98厘米,全高58和57厘米,活体背膘1.88和1.96厘米,后备公母猛进-6月龄日增重分别为620和588克,耗料指数3.15和3.01。  相似文献   

18.
李瑞珊  张杰英 《养猪》1996,(2):27-29
汉普夏猪新品系,于1987年开始组群,1989年正式开展群体继代选育,1994年完成四世代猪的测定与选择,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育种目标。产仔数:初产母猪为7.63±1.83头;经产母猪为9.74±1.91头。肉猪(25—90千克)日增重819克,达90千克体重日龄为159.35天,千克增重耗料2.88±0.05千克,屠体膘厚1.9±0.27厘米,眼肌面积43.06±5.05厘米2。后腿比32.5±1.51%,胴体瘦肉率65.34±2.97%,具备父本品系生长快、胴体品质好的优良特性。主选性状日增重、膘厚和胴体瘦肉率分别比选育前逐代提高6克(P<0.05)、降低0.16厘米、增加0.64个百分点。作为冀合白猪配套的专门化父系通过杂交利用,表现出良好的配合力,对促进商品瘦肉猪生产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推广种猪1311头,生产商品肉猪124.55万头,新增纯收入2400多万元,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新荣昌猪I系体型外貌,全身被毛白色,头部有黑斑,具有瘦肉型猪体型,经产仔数12.74头,双月断好窝重128.83千克,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70.8千克,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63.5千克。心率70.8次/分,呼吸18.1次/分,体温38.7℃,产仔,哺乳,配种与原种荣昌猪相似,与杜洛克公猪杂交,杂种猪日增重740克,与长白公猪杂交的后代瘦肉率达到63.53%,肉质良好,测定了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氟烷标记  相似文献   

20.
荣昌猪导入丹系长白猪(Iandrace)血缘后,经过四个世代的继代选育,使荣Ⅲ系猪的肥育性能得到显著地提高。日增重由零世代450克/日增加到587克,增加23.34%;肥育结束日龄由234.9天减少到190天,减少16.56%;料肉比由1:4.17下降到1:3.41,下降18.33%;胴体瘦肉率由51.73%,提高到54.42%,提高4.94%,眼肌面积由21.89cm~2增加到24.65cm~2,增加11.20%;后腿比例由30.04%增加到31.54%,增长4.70%;三点均膘由2.64cm,下降到2.20cm,下降16.67%。各项肉质指标与原种荣昌猪相比,差异不照著,表明导血选育保持了荣昌猪肉质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